这个中秋,这对父女军工人在天山脚下的军营团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蕾 郭青松 杲跃吉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9-21 03:01

妻子说——

一家三代军工人,部队是咱第二个家

秦俭的爱人赵彦苓也是一名军工人,最能理解他们在外场保障的艰辛。

赵彦苓多次和老秦商量给女儿换个岗位,方便照顾。老秦却说要尊重女儿的选择,既然女儿要当外场军工人,那就让她在部队磨练一下,尽早成长起来。

其实,赵彦苓心里再明白不过,她何尝不知军工人的脚下泥土越多、手上老茧越厚、保障经验才越丰富、技术才越娴熟?每次说服不了这对父女,她只能偷偷抹眼泪,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前不久,厂里同事打电话夸女儿秦京津能吃苦。为了不延误改装周期,秦京津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在外场工作。到了饭点,他们来不及赶回内场,随身带点简餐,午饭晚饭就这样应付过去。那半个月,秦京津像个“野小子”,顶烈日、战风沙,头发乱了顾不得整理,脸脏了也来不及洗。

“听了他们的描述,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除了支持她还能做什么?”说到这里,赵彦苓不禁泪湿眼眶。

前几天,女儿秦京津告诉母亲,部队演训任务重,今年中秋节不回去了。“一家三口,两个在天山,我在石家庄,想团聚不容易。” 赵彦苓笑着对记者说,要说心里没有一点埋怨也不可能,但军工人不就是这样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家,部队已经是军工人第二个家。

秦俭的父母曾在保定一家老军工厂工作,从事的是最危险的工作——火雷管制造。秦俭亲眼见到母亲的同事炸伤了双眼,父亲的同事炸断了右腿……他们为军工事业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这些故事深深感染着秦俭,激励他参军投身国防建设,退伍后他仍然心系部队,便走上了军工岗位,继续为部队建设作贡献。

军工人姓军为军,有着与军人同样的使命与责任。由于常年在外场奔波,家中的老父亲身体不好,全靠妻子照顾。5年前,还在部队执行保障任务的秦俭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连夜从部队赶到病床前,母亲握着秦俭的手,断断续续地叮嘱:“儿呀,你是军工人的后代,心里装着国家,娘高兴!” 病床前,老秦泪流满面,重重点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