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阅读中,我看见未知的远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齐雅文 责任编辑:柴潇
2022-03-29 17:38:47

我上高中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还记得当时语文老师专门在语文课上讲莫言,讲诺贝尔文学奖,我听到了好些如魔幻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名词。

大学毕业之后,我参加了工作,通过与译者、编辑、文学爱好者等人的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身边不同群体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同情感。梳理一番后发现,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无意间培养并提升了我的阅读审美格调。

阅读贯穿我的生活和工作,我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通过直接经验去经历人生,而间接经验大部分从好书中获得。

《巴黎圣母院》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初中的课余时间还算宽裕,从学校的阅览室借来《巴黎圣母院》,我便开始了外国文学的阅读之旅。在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美丑、对比等关键词。每个人都是立体多面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彼此了解。交流,显得无比重要。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我十分偏爱乡愁浓厚、展现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大概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所以想从阅读中试图窥探一二,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地域文化。

徐则臣的《北上》,几年前获得茅盾文学奖。从小生活在江苏段运河边的徐则臣,对于运河的各种历史掌故、地理民俗都不陌生,运河始终是徐则臣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背景。在《北上》中,我能够感受到徐则臣对于大运河的特殊情感,那里有他的儿时记忆、乡愁,运河仿佛一条流动的线,牵动着他和家乡。我也有类似的情感。儿时的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去姥姥家,而主要交通方式便是老式绿皮火车,坐在慢悠悠的火车上,我总会被铁轨、站台等吸引。有时候,并行的另一条轨道与自己乘坐的火车渐行渐远,延伸至不知名的远方,朝着深山中远去,我会想象那条轨道去了哪里?山中有些什么?给予我无尽的想象空间。随着学业和工作的日渐繁忙、交通方式的逐步改变,绿皮火车上的日子仍然令人难忘,而这绿皮火车,又何尝不像徐则臣作品中的运河?好似一条线,将姥姥家、自己家以及路上的每个风景串联起来,构成我童年难忘的回忆。

“90后”的童年娱乐时间大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小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剧《血色湘西》,剧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中展现出湘西的民俗民风、秀美山色,同样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便多次翻阅沈从文的《边城》,书中,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令人沉醉,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等内容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也让我对湘西这片土地充满了喜爱和向往。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是苗族人,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透过作品,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家的成长轨迹和乡土情结,美好而纯粹。

在脑中盘点一番,我发现自己十分喜欢阅读远离自己学习成长环境的书,或许是因为通过阅读我可以想象远方、向往远方,就像每到春节的时候,自己十分喜欢看央视的新春报道《一年又一年》,可以尽情领略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在自己还没有机会去到那么多的地方之前,通过阅读,便仿佛已经走遍了每一个向往的角落,探究未知的世界。我想,热爱阅读、坚持阅读,总有机会把以前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的世界变为眼前的真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