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读长篇小说《乌江引》:无名英雄的深情礼赞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 仲 董 伟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2-06-15 00:22:19

无名英雄的深情礼赞

——读长篇小说《乌江引》

■李 仲 董 伟

合上《乌江引》(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的书页,徐徐而来的清风,从一树盛开的樱桃花中采下几片花瓣,撒在封面。霎时,那片片洁白让鲜红的书名更加醒目。“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这本书就是对无名英雄的礼赞。

《乌江引》分“速写”和“侧影”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简称中革军委二局)一位无名英雄的战地笔记,后一部分是何博士寻访战争年代从事秘密工作的外祖父下落的经历。一部叫“乌江引”的原始资料,成为连接两部分的纽带。小说着重展现中央红军长征中突破乌江至南渡乌江这一时间段,期间有我们熟知的遵义会议、土城之战、四渡赤水等精彩篇章。但小说让我们看到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场——中革军委二局的密码战。虚实结合间,那些隐没于历史长卷中的碎片化记忆终于在作者庞贝手中串联成章,铺展出一段具有时代特质的英雄传奇。

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伟人的感慨自有缘由。从书中的描写能够看到,自中央红军1934年10月离开苏区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二局破译当面之敌密码177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的密电情报,为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拉长时间轴,从1932年秋首破敌军密码算起,到1936年秋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二局破译的国民党军各类密码有860种之多。而破译的主力,就是小说描绘的主角曾勉、曹大冶、邹生。他们的原型是“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

小说开篇就写了邹、曹两人苦熬3天3夜破译刘建旭的密电,促成中革军委下令:“转向!向黔东南黎平方向前进。”由此避免钻入敌人布下的“口袋”。而这次挑战身体极限的破译,对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书中描写了他们破译成功后的习惯动作:大喊一声“破”,同时猛击一下桌子。这种情感释放,透着难以遏抑的豪迈和骄傲。从中我们读懂了他们取胜的密码:钢铁般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土城之战中,他们一位因胃病腹痛,一位患肺炎发烧,一位因失眠头晕,仍能在枪炮声中顶住巨大压力,就地侦听、就地破译。仅历时一昼夜,3人成功破解当面之敌的密电。由于及时摸清敌情,红军再一次摆脱险境,开始一渡赤水。

反观国民党军,尽管建立了庞大的无线电侦察机构,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破译设备,且雇佣外国密码专家,但对红军的密电一直“无从分析”。蒋介石曾命令手下的密码专家黄季弼破译红军密码,黄季弼在报告中强调了一番客观原因后表示“无法办理此事”。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顽强的意志,缺乏必胜的信念。

作者庞贝对密码战斗争的熟悉、对无名英雄的深入了解,使这本书对真实历史现场的复现、对英雄精神的探寻,具有基于个体生命感悟的深刻认知和独特表达。“有名的英雄不足奇,无名英雄更可贵。”这是曾希圣的一贯认识。直到病逝,他都严守纪律,没有向妻儿透露自己的辉煌往事,甘心做无名英雄。而在那长长的无名英雄的名单上,还有钱壮飞、张露萍、项与年、蔡威……

小说对蔡威着墨不多。蔡威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与技术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他吞食密码本的故事,一直都是我军无线电通信和技侦学员的传统教育内容。1927年,他得知儿子诞生,写过一封家书,此后就有意和家里人断绝联系。1936年,他的母亲和妻子忧郁成疾,相继离世。也正是在这一年,一场重疾夺去蔡威年仅29岁的生命。蔡家3代人历经漫长曲折的寻访,直到1985年才在蔡威战友的帮助下,找到他的遗骸。蔡威的烈士身份最终得到确认,其传奇经历和卓越贡献逐渐被世人所知。在战友的记忆里,蔡威是破译密码的天才,有时无需密码本就可译出截获的敌人密电。1992年,一份有关蔡威的档案在中央档案馆被发现。其中记载了蔡威牺牲的情形,特别是“不留遗嘱”一栏,令人动容。蔡威至死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因此,专程赶回主持蔡威遗体告别仪式的徐向前同志,在1986年为其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遥想1935年的春天,贵州的山野也开满了花,那是红红的杜鹃花。在花儿掩映下,老百姓自发掩埋了许多红军烈士的遗体,这其中就有二局的烈士。老百姓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知道他们为谁而献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