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读长篇小说《吹开枪口的硝烟》:烛照历史的真实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阳雪 责任编辑:王韵
2022-06-18 06:52:28

烛照历史的真实

——读长篇小说《吹开枪口的硝烟》

■孙阳雪

“炮火的进攻让王戈文感觉像坐在乱蹦狂跳的烈马上,耳鼓迫紧,脑袋一阵阵发晕,胸口像堵了稻草一样难受,不是亲历的人,无从理解,真的可以将人震死,即使死不了,也会连想死的心都有了。”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已远离战争多年,但阅读张俊南的长篇小说《吹开枪口的硝烟》(解放军出版社),主人公王戈文进攻粉子山的描写让我们如同直面战场的残酷,几乎可以闻到浓烈的硝烟味,听到不绝于耳的枪炮声,在过去的历史与当今的现实之中产生共鸣,感悟到真实的残酷战争。

张俊南在尊重历史和坚持美学追求的原则下去构建故事,用文学的眼光拓展故事的空间。1944年夏秋之际,16岁的作品主人公王戈文在参加胶东军区“学兵团”培训后成为一名军人。他多次闯入日伪据点抓“舌头”、潜入海庙口炸毁日本人运矿石的轮船;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莱阳战役、昌潍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进军福建等重大战役,屡立奇功。《吹开枪口的硝烟》以灵动、鲜活、流畅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叙述故事,通过王戈文由战士、副班长、班长到营部书记、排长、团司令部参谋、副连长、连长的成长经历,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及革命军人的战争智慧完整展现,帮助读者了解战争、体会战场实况。

象山阻击战中排防御作战,敌人打出的空爆霰弹,在空中炸出一团团黑烟,黑烟之中弹片呼啸,一阵烟雾就意味着一场惨重的伤亡;济南战役中的连攻坚作战,将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点燃扔进城墙前的护城壕,轻重武器全部从打开的墙洞里伸出枪口,对着城墙上各自预先锁定的目标猛烈开火,战场上硝烟弥漫,看不见开火点,只能听到枪声炮声此起彼伏;淮海战役曹八集战斗中的连进攻作战,十几枚烟幕弹甩出去,借着层层烟雾,队伍一股脑儿涌进北门……小说中战斗场面描述逼真,战术行动叙述得极其精彩,这是作者张俊南数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张俊南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走南闯北到过全国各地的军营,接触过许多优秀的军人。他能写出战争的真实,与自己的军旅体验和数十年如一日的采写记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05年,他开始筹备写作一部真实可感、反映战场的长篇小说,构思一个鲜活、智慧、独具特色的战士形象。为此,他多方采写,查阅资料,整理了厚厚的笔记。到2016年,这个故事经过十余年的构思打磨,终于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那一代军人最本真、最鲜活的面孔。

战争是一种需要阳刚血气并充满智慧的人类活动,军队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却又常常能包容个性,王戈文就是这种个性的存在。王戈文果断、坚决、心理强大,第一次击杀敌人就没有丝毫的恐惧和犹豫。他坚强、勇敢又不失灵活,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敢于迎难而上,在合适的时机也能够灵活撤退。他是个有智慧的英雄,能够从细微处发现机遇,注重学习实战经验,身边班长、排长、营长等都是他学习的对象。对于王戈文来说,书本从来不是过目即忘的消遣,他善于从历史中学习。为了摧毁日军盗矿的汽船,他借鉴《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火烧赤壁的办法,将炸药绑上舢板,借助风力完成计划。他更善于从工作中学习,挫折和失败都能给他提供经验,针对敌人的不同特点总结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法。

军旅文学如何提高真实性与生动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场景,《吹开枪口的硝烟》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创作实践。宏观上讲,现实主义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符合生活的原貌。另一方面,作品的真实也体现在对于细节的重视,细节失真艺术形象便会失真。张俊南小说中的战争穿插着大量的细节描写,宏观与微观皆贴近现实,再现战场原貌,从而搭建起一个能真实反映历史、烛照现实的文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