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长征副刊丨明月千里寄相思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若鸿 黄辛舟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09-09 12:20:31

中秋佳节将至,家家户户盼团圆。此时,新疆军区某团中士陈琳正在海拔52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在他的记忆深处,总伴随着那一缕剪不断的月饼香。

陈琳的家乡在江西吉安。孩提时,每逢中秋节,他都会与家人一起“迎龙灯”“烧瓦塔”。皓月当空时,一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边闲聊,边赏月,平淡的日子里充满幸福。

那时候他还会和父母一起做月饼,亲手做的月饼不如买来的精致,却有更浓厚的人情味儿、节日味儿。早上起来,母亲会先将加入了花生油的面胚子揉好。父亲把红枣、瓜子、杏仁等一股脑儿炒熟,用研钵压成碎丁做馅儿。陈琳第一次做月饼时,学着家人的样子戴上手套,先取一小块面团,专心致志地揉了多次,再用擀面杖擀平,抹上馅儿,慢慢把边缘往上推,就像包包子一样把馅裹在里面,收口后揉圆,再把揉好的面团放到模具中用力一压,一个月饼就成型了。

当然,“露馅”对于陈琳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母亲这时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麻利地取来一小块面团,迅速将豁开的缺口补上。因为面皮擀得太薄,这块刚补上,那块又露了出来,馅儿也四处“逃窜”。眼看着母亲手中的面团越补越多,陈琳的心也跟着上下翻飞。最终,月饼就变成了胖嘟嘟的“大肚将军”,惹得家人捧腹大笑。

随着月饼烤熟,独特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月饼出锅后,带着金黄色的花边,甚是好看。陈琳顾不上烫嘴,赶紧咬上一口,酥酥的,甜甜的,这是家乡的味道。

戍边六载,离家千里。陈琳许久没和家人一起过节了。在军营的每个中秋,陈琳的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和家人一起做月饼的温馨画面,浓浓的感动,满满的幸福。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变成现在的“隔空常相见”,陈琳一家人的中秋节通常是在手机屏幕中共度的。想家的时候,陈琳就望望那天边的圆月,咬上几口月饼,思念在心中静静流淌。想起父母亲那期盼的眼神,陈琳转身又重新投入到工作岗位。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陈琳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只有自己坚守岗位,才能有更多和自己家庭一样的小家安心感受节日的氛围。

今年中秋节前夕,为了缓解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连队组织官兵亲手做月饼。陈琳和战友们在阳光板房内围坐一桌,和面、擀面皮、做面球……一步接一步,忙得不亦乐乎。战士们平时摸惯了钢枪,此时却要与小小的面团周旋到底,确实富有挑战性。有的战友面团捏大了,做出来的月饼圆鼓鼓,胖乎乎的,着实憨态可掬;有的战友面皮擀薄了,加上内馅轻轻一捏,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破土而出”。虽然月饼做得并不漂亮,却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做月饼过程中“压型”最富边关特色。炊事班准备的模具中分别镶嵌着“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16字喀喇昆仑精神。战士们把做好的月饼放进模具中,用手轻轻一压,“昆仑牌”月饼就此诞生。很快,样式各异的月饼就装满了烤箱。约莫半个小时,一屉屉新鲜出炉的月饼就呈现在官兵眼前,俨然军人列队般整整齐齐。这一刻,陈琳深切地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战友间亲如兄弟的真挚情感。拿起月饼轻轻咬上一口,甜在嘴中,美在心头。这种滋味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吃月饼,也能品尝出团圆的味道。

家人是军人心中最柔软的牵挂。陈琳和战友们把早就准备好的家信和月饼小心分装,用牛皮纸仔细包好,通过下山运送物资的车辆,将无尽的思念送给远方的亲人。当天晚上,陈琳特意给父母拨通了视频电话。看着一家人挤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他满足地笑了。

头顶边关明月,身后万家灯火。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高原的宁静与祥和,陈琳和战友们即刻全副披挂,紧急出动,按时到达集结地域。节前战备演练,对于陈琳来说意义重大,他和战友们一样期盼团圆,却选择坚守——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伫立的是边防军人挺拔的身影。

清辉映照下,高原的夜显得格外静谧。当晚,陈琳在哨位执勤,凝望着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陈琳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与亲人,也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样,在同一片月光照耀下扎根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的边防哨兵。此刻,他深切地体会到“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深刻内涵。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也将他的思绪无限延伸……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2年9月9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