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共抗战英烈:董天知

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9-16 08:23:37

董天知(1911—1940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决死三纵队政治委员。

董天知,原名董亮,曾用名董旭生。1911年3月,董天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城关镇一个贫寒之家,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第一师范学校。

1929年春,董天知到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北平,进入宏达学院读书,很快就和山西旅京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郝德青、张衡宇等相识。不久,经过他们介绍,董天知便参加了由山西共产党员李舜琴、肖镇卿等人组织的党的外围组织鏖尔(OUR,我们的)读书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列著作,出版不定期的刊物《鏖尔》《转换》《转变》,秘密编写、散发抗日反蒋的传单。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残杀共产党人,当时在北平的中共河北省委遭到破坏,董天知等被国民党关入草岚子监狱。草岚子监狱是国民党政府专门关押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而设立的,是比宪兵看守所高一级的监狱,后改名为北平军人反省院。董天知和薄一波、杨献珍等许多同志在这里度过了5年不平凡的监狱生活。1936年6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0月,奉中共北方局之命,在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薄一波的带领下,同工委委员杨献珍等人到山西开展抗日救亡斗争。董天知等人到达山西后,立即改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掀起了群众救亡运动的高潮,又联络“牺盟会”里的积极分子,创建了山西抗日武装———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董天知担任队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董天知带领各界人士组成慰问团,奔赴前线慰问二十九军。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牺盟会”积极配合八路军创建抗日根据地。当时,“决死队”下属四个总队(相当于团),董天知任三总队政治部主任。他奉命到曲沃县宣传和发动群众抗日,很快发展到六个团约四千余人。

1938年2月,决死三总队编为决死三纵队,在曲沃大营盘成立军政委员会。由董天知任书记,负责全纵队党的工作。他感到,要把部队真正建成一支人民军队,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他连日奔波于各团,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各级政治组织机构和政治工作制度。他还挑灯夜战,主编了《军队政治工作》等几套教材,组织干部轮训,还亲自编写了教育部队遵守群众纪律的活报剧,让“前哨剧团”演出。这一系列措施,使三纵队的干部战士斗志高昂,作战勇敢坚定。自1938年2月至8月,三纵队同一纵队一起进行大小战斗一百五十余次,毙伤敌二千余人,俘日军八人。1938年秋转到晋东南的沁水、阳城、高平、长治一带活动,至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前,三纵队发展壮大为六个团,取得了秦岗、沁水、车鸱岭等几次战斗的胜利。

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政策,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2月,晋西事变发生。决死三纵队遭受重大损失。1940年3月,决死第三纵队在潞城、平顺一带整编。重新组成决死三纵队,归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建制,董天知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他率领部队,配合八路军新一旅、三四三旅,在晋城高平之间,向继续进攻的阎锡山顽军独八旅和国民党黎明支队进行坚决反击,全歼独八旅的一个团和黎明支队。

1940年8月9日,董天知接到上级命令,八路军在20日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要三纵队配合八路军对白(圭)晋(城)路南段的破袭战,袭击驻扎在潞城县微子镇黄碾据点的日伪军。董天知亲临前线,选定王郭庄为出击地。此村距县城20公里,居高临下,地形险要,进可以袭击潞城、黄碾、微子镇据点之敌,退可以凭借有利地形固守,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料,董天知抵达王郭庄村后被日伪军包围。他镇静指挥,带领28名警卫战士抢占石平岭,引诱阻击敌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8月20日,在多于自己六七倍的强敌面前,董天知沉着应战,奋勇抗敌,坚持战斗两三个小时之久,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90余名。最后,终因众寡悬殊,他和28名英雄的鲜血,洒在了石平岭上。

董天知牺牲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亲笔书写了“英气横贯石平岭,壮士常怀鸭绿江”的挽联。太行山军民编写悼歌,深切悼念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政治委员:

同志们要记清,

1940年8月20日的炮火中,

在太行失去一盏明路灯!

董政治委员为求解放而牺牲。

哎呀呀!

董政治委员为解放而牺牲!

莫悲痛,莫伤情,

只要我们学习董政治委员的英勇精神,

哪怕它荆棘满地路难行,一齐向前冲,

冲破黑暗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