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经,又名奥郛,1896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伊泉乡十里排。其父好藏书、读书,自称“冷眼山人”。刘肇经4岁即跟父亲读书。12岁考入长沙中路中学,16岁转入县郡中学,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料。不久,转入北京高等工业学校。
1918年,刘肇经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抱着学习进取,振兴国家的想法,东渡日本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欣喜不已,认为复兴中华的机会来了,于是辍学赶回北京,参加全国学生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1920年,他离京到达广州,进入广东高等师范文科学习,担任该校学生会干事。在3年时间里,他以旅粤同学会的名义创办了《民鸣》周刊,自任编辑,积极撰文宣传革命,多次组织同学瞻仰黄花岗和虎门要塞等地。1923年前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月,在广东高等师范礼堂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肇经结识了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他的渊博学识和不凡谈吐引起了孙中山的特别注意。同年秋,中共党组织派他前往苏俄学习。临行前,他向孙中山辞行,孙中山很高兴,送给他100块银元作旅费,并以金壳表一只相赠。不料,当他兼程北上时,肺病严重恶化,咯血不止,只好从西伯利亚折回国内养病。
刘肇经先在上海小住一段时间,然后回到家乡。经过治疗,他的病很快康复。这时,党组织安排他到安化甲种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噩耗传来,他深感悲痛。4月8日,与该校教员卢天放等人,在县城发起召开“安化人民追悼孙中山先生逝世大会”,并挥笔写了如下一首挽联:
综中外古今著述,论心理,论物质,论社会,谁能如此高明深远,读先生书,岂徒五百年名世之作。
秉信智仁勇天资,素患难,素夷狄,素富贵,无不见其坚忍精详,观大星落,如丧四百兆考妣之哀。
这年6月,毛泽东从韶山来安化调查农民运动。刘肇经曾在十里排同毛泽东长谈,随即按照毛泽东的部署,正式组成中共安化支部并任支部组织委员。不久,当“青沪惨案安化雪耻会”成立时,他又被推选为雪耻会主任,积极领导安化人民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进行清查销毁日货的斗争。7月,他又发起建立“安化反日反援会”,任主任,并在蓝田、桥头河、大福坪、东坪、江南、小淹等地建立分会,广泛发动工农商学各界捐款捐物,筹集布匹、衣服,运往上海,支援上海工人罢工斗争。这次筹集的物资和金钱数量,为全省之冠,得到各方的好评。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安化支部决定发动农民成立秘密农民协会。刘肇经不顾身体虚弱,爬山越岭到偏僻的大塘湾等地发动贫苦农民,成立秘密的农民协会。
1926年4月,中共安化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刘肇经任组织委员。6月,他被推选为安化县农民协会筹备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至11月,安化全县共建区农民协会15个,乡农民协会120个,会员达62万人。
11月20日,在安化县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刘肇经被正式推选为县农民协会委员长。但因他提出准备次年春去苏联学习,党组织让他改任县农协建设委员,并要他参加县团防局局长的竞选,以掌握地方武装。按照党组织的部署,他全力投入县团防局长的竞选工作。由于刘肇经是留日学生,在当地士绅中有一定的声望,加上党组织发动群众大力支持,结果,他以最高票数当选。
刘肇经当上县团防局长后,首先把团防局官兵分散到蓝田、桥头河、仙溪等地驻防,然后下令一个班一个班地抽调回来执行“任务”,着手改编。他把一些顽固反动分子遣散,把县农工政治训练班的学员和农民运动的骨干补充进来,担任干部。他还在团防局内设立讲舍,一边对士兵进行军事训练,一边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这支队伍很快成为安化农民革命武装力量的中坚。
正当刘肇经进行革命武装建设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年12月,一股拥有百余人的土匪,从桃源流窜到安化的木子、西洲、东坪一带,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共安化地方执委派刘肇经前往东坪剿匪。他带领近百人的团队,携枪80余支,于26日晚到达东坪镇驻扎,第二天凌晨,突然遭到土匪的猛烈袭击。他仓促应战,指挥团队顽强抵抗。在三都区的文溪、田庄等地农民自卫军数百人的支援下,虽打垮了这股土匪,而刘肇经却在战斗中中弹牺牲,为革命贡献出了生命。
1927年1月11日至13日,中共安化地方执委在县总工会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有各界人士6000余人参加,送来的挽联、悼词很多。安化县农民协会的一幅挽联用20个字,概括了刘肇经烈士革命的一生,写道:“是爱人,是救人,斯人不死;为国死,为民死,虽死犹生!”省农运特派员刘楚勋、谌蒲生的一篇挽词如下:
亲爱的奥郛:
你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你是人类幸福的创造者。你死了,死在无数万农工群众的悲痛里……
奥郛,你的躯体虽死,你的革命精神是永远不死的,是永远在那无数万农工群众中活着啊!
(湘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