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林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0-24 17:13

王金林,1903年出生在安徽省广德县黄金坝一户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家境清贫。7岁入塾读书,后到誓节渡小学和芜湖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就读。毕业后,在广德县城执教。他为人正直,秉性刚强,富有正义感,憎恨军阀官僚和地主豪绅的专横,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

1927年3月,北伐军进抵广德,成立国民党广德县党部,王金林担任县党部农民部长。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号召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引起地方官绅忌恨。豪绅陈觉民等潜往安庆,求助于军阀陈调元。此时,陈调元已宣布脱离北洋军阀,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虽然改头换面,但实际上仍然维护封建地主豪绅的利益。经过一番密谋,竟委任陈觉民为广德县长。陈觉民到任后,配合蒋介石在上海四一二反革命屠杀,下令通缉包括王金林在内的国民党左派人士。王金林被迫出走。

1928年,王金林考入安庆安徽大学政治系。他酷爱文艺,擅长诗歌,课余常有创作。这时,安徽大学已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开始,王金林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文艺社团,不久加入共青团。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他担任中共安徽大学支部书记和中共怀宁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他积极团结和教育青年,开展学生运动,是安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28年11月,安庆女中举行联欢演出。由于该校校长程勉思想守旧腐朽,拒绝安徽大学等校男生入场观看,当即引起争吵。程勉竟然勾结国民党公安局派警察来校鸣枪抓人,激起公愤。王金林等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发动安庆各校学生,要求国民党安徽省教育厅长韩安撤换程勉。韩安拒不答复。韩安是国家主义派分子,早为学生不齿,这次庇护程勉,更激起广大学生的愤怒。于是,斗争锋芒由反对程勉转为反对韩安。正在这时,蒋介石来安庆视察,王金林等组织学生向蒋请愿,要求撤换韩安、程勉。蒋介石开始拒不接见,只召见安大校长刘文典,指责学生行为越轨,要刘严加管束,不得闹事。刘文典为人正直,富有民主思想,认为请愿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不能以“军法”从事。蒋介石把“军法”误听为“军阀”,以为刘在骂他,当时勃然大怒,下令将刘扣押,并声言要解散安大。王金林闻讯,立即发起护校运动,并组织同学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至此,斗争的锋芒又由反对韩、程扩大到反对蒋介石。12月22日下午,安大及各大中学校学生3000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从陈公祠出发,经过吴越街、四牌楼、柴堂阁,一直到国民党省党部蒋介石的住所,迫使蒋介石接见各校代表。王金林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当面据理申述,使蒋支吾其词,穷于应付。事后,蒋介石下令开除学生代表,王金林被列为开除的第一位。同时,慑于学生运动的威力,不得不释放刘文典,撤换韩安。

1928年12月,广德县长陈觉民离任。王金林回到广德,与上海党中央派来的邓国安等成立中共广德县直属小组。开始,他在县城完全小学任教,后调任女子小学校长,以教育工作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秋天,广德螟虫成灾,四乡欠收。地主、富商乘机抬高米价,农民四处逃荒,沿门行乞,有的贫病交加,奄奄待毙。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些农民自发地到富户家“吃大锅饭”。就在这时,王金林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离开县城,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

1929年春,王金林回到家乡黄金坝,同已在这一带开展工作的邓国安等人一起,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不久,成立了广德县第一个农会组织——化古堂农民协会,王金林被选为农会主席。

这时,由于地主豪绅害怕农民“吃大锅饭”,纷纷将粮食运往县城和外县出售。王金林因势利导,发动农民由自发的“吃大锅饭”转为有组织的夺粮斗争,提出“反饥饿,抗租税”的斗争口号,阻止粮食外运。

一天清晨,化古堂镇集合了1000多名农民,他们身背麻袋,肩挑箩筐,手执大刀、长矛、锹、锄,由王金林带领,来到油榨岭,隐蔽在大路两边的树从里。不一会,大地主方虎成的运粮队伍朝油榨岭走来。当他们刚走近油榨岭,农民们不由分说,一拥而上,夺下全部粮食。

第一次夺粮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四乡农民。接着,黄六、向菊、东家冲、东湾、锅塘、八分等地近百个村庄,相继组织农民协会,并建立赤卫队、妇女会和童子团等组织。

在王金林、邓国安的领导下,化古堂农民协会会员先后到陈堂、陆家铺、汤村等地,分掉大地主李光恕、李光远、张品三家的藏粮几十万斤。夺粮斗争不仅缓和了农村的饥荒,而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在夺粮斗争中,曾遭到地主武装的反抗,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农民的武装。王金林等一面夺取地主的枪械武装自己,同时多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买枪支。不久,从事反蒋活动失败的“护党救国军”残部之一,由彭建章率领从江苏宜兴撤到广德,经王金林、邓国安策动,彭留下一部分人员和武器弹药。这样,在广德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王金林为领导的农民赤卫队。

1929年冬,中共广德县委成立,邓国安任县委书记,王金林负责县委军事工作。县委研究了广德革命形势,认为实行武装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将王金林领导的农民赤卫队改编为皖南红军游击队,并以为王金林母亲做寿为名,聚集游击队员和农会骨干300多人,携带各种枪械80多件,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刘绍鼎,正式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

红军游击队到处袭击地主武装,镇压土豪劣绅,捣毁地主庄园,夺取粮食分给农民。多少年来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豪绅,一时间闻风丧胆,四处逃窜,有的躲进县城,有的远走沪杭,一部分隐蔽在甘溪沟,密谋拼凑自卫团,袭击游击队。一天深夜,王金林率领红军游击队化装成国民党官兵,大摇大摆地走进甘溪沟,豪绅们虽觉有异,却不敢贸然开枪。游击队先发制人,打得自卫团措手不及,纷纷弃枪逃命。这次战斗,缴获了一些武器弹药,收编了部分团丁,壮大了红军游击队。

与此同时,红军游击队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债、夺粮、反霸、锄奸、分田、分房等一系列斗争。在红军游击队活动中心的黄金坝、化古塘一带以及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地方,农村政权实际上已掌握在农民协会手里。

1930年3月,红军游击队集中力量围攻独树街的地主自卫团,迫使自卫团长马海忠率30名团丁缴械投降,并加入红军游击队。独树街战斗的胜利,使红军游击队的声威扩大到了邻县郎溪、宁国。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皖南红军游击队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独立团,王金林任团长,邱宏毅任政委,下辖三个营,约400余人,300多支枪。独立团成立后,由分散的游击活动转变为规模较大的武装斗争,活动范围由广(德)郎(溪)边区扩大到广(德)宣(城)、广(德)宁(国)边区。农民运动也由打土豪、夺粮食进而发展为摧毁地主政权,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不久,独立团又一举消灭了化古塘的国民党广德县保安队30多人,缴枪30多支。接着又拔除敌据点多处,将黄六、东湾、向菊、余家冲等地连成一片,成立了化古塘镇苏维埃民主政府,周围100多个村镇也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时,广、郎、宣、宁边区的地主豪绅,为了保产保命,纷纷购买枪支,抓丁拉夫,组织“自卫团”、“团练局”、“黄枪会”和“大刀会”等反动武装,与国民党广德县保安队配合,实行村际联防。独立团在王金林率领下,逐个摧毁敌区公所多处,俘毙敌区长三名,并屡败国民党广德县保安队,迫使该队几易队长,不敢出城。

王金林还十分重视对敌政治瓦解工作,除了派遣人员打入敌方,进行策反以外,并亲自编写许多歌曲、传单,进行对敌宣传。他在《士兵歌》中写道:

士兵兄弟们,都是穷苦人,

没有田和地,没有钱和银。

地主老财们,逼去当团丁,

官长如虎狼,饷银克扣尽。

士兵兄弟们,听我唱红军:

官兵如兄弟,平等又相亲。

大家快起来,齐心投红军!

在独立团的宣传下,戈村、埠家桥、独树街等地地主自卫团团丁66人,先后携带武器,投奔红军。有的虽然没有投诚,却为红军暗送枪弹,传递情报。

1930年5月,蒋、冯、阎军阀混战,蒋介石后方兵力空虚,又担心红军独立团袭扰南京近郊,不得不抽派国民党首都卫戍团一个营,由团副李元凯率领,妄图依仗精良的装备,一举消灭红军独立团。

红军独立团在王金林领导下,采取“兵至则匿,兵退则出”的战术,有效地打击敌人。当强敌压境时,红军独立团撤至广德南乡大山之中,并分成若干游击小组,利用地形熟悉、群众支援等有利条件,神出鬼没地插入敌后,进行袭击。敌首都卫戌团进入苏区后,找不到红军独立团的主力,来往奔走两个月,毫无收获,锐气尽减,斗志松懈。6月下旬,红军独立团乘敌不备,进行反攻,王金林率红军独立团300余人和赤卫队员800余人,首先拔除了敌东冲据点,镇压恶霸地主12人,随后佯攻柏垫敌区公所。当敌人调兵增援时,王金林出其不意挥师攻占姚村据点,并乘胜追击,一度迫近广德城下。敌军惨败,李元凯逃回南京。红军独立团收编被俘和投诚的敌兵100多人,进一步扩大了队伍。

同年10月,陈调元派国民党第三十七师三四二团团附喻凤之率一个营,并调集宣城、宁国、郎溪三县的反动武装共2000余人,对苏区发动新的“围剿”。由于中共广德县委错误地命令红军强攻敌重要据点杨滩,红军虽奋力作战,占领了杨滩,但却暴露了红军独立团主力,遭到敌人的包围。当时,情况危急,王金林奋不顾身,亲率警卫连掩护全团突围。经过一场激战,红军独立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终于突破敌人的包围。

接着,中共广德县委在李立三“左”倾路线影响下,决定举行宣城暴动,命令红军独立团攻打宣城水东镇。在即将攻占水东镇的时候,国民党增援部队赶到,红军独立团处于内外夹击中。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红军独立团被迫撤退。由于独立团平时收编了大量的敌军和民团,成分极为复杂,又没有得到认真的改造,加之缺乏有力的政治工作,在撤退途中,叛徒刘绍武、沈金山等率300多人投敌,致使全团只剩下百余人,仍编为游击队,分三个中队进行分散活动。

红军独立团在一年多的作战中,由于没有认真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部队大量减员,给养严重匮乏,游击队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在人心浮动的情况下,王金林仍继续命令游击队四处出击。其间虽获小胜,但无助于大局。

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十七师一个团,由团长许延国率领,纠合广德周围各县保安队共3000多人,对游击队发动更加残暴的围攻。敌人到处烧山拆棚,筑垒设岗,同时收买叛徒,组织“自新队”、“铲共团”,大搞所谓“攻心战术”,并悬赏一万元通缉王金林。在双方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本应保存实力,待机破敌。但是,王金林报仇心切,竟不顾县委书记邓国安等人的劝阻,率部攻打甘溪沟、誓节渡等敌重要据点,使部队在优势之敌面前遭到更大的伤亡。王金林本人也在誓节渡战斗中身负重伤,隐蔽在汪家冲山沟里养伤。正当他的伤口日渐愈合的时候,叛徒龙明忠贪财告密(龙事后仅得100元,不久也被敌枪毙),王金林不幸被捕。

王金林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种种折磨。然而,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1931年11月11日,王金林被敌杀害于广德城北凤凰堆上,时年28岁。

(史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