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雅臣,别名王景龙,1911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一户贫困家庭。父早丧,随母逃荒到东北,落脚拜泉县,后迁居冲河,母亲劳累过度不幸去世。汪雅臣16岁去苇河给人放猪,后来进林场,成为伐木工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武装抗日的道路。
1932年冬,“双胜”队炮头汪雅臣带领几十名队员,乘夜下山袭击日伪军据点。途中,后面有人骑马追来。来者是亡命屯的青年农民,告诉汪雅臣土匪正在屯里抢劫,请他们去救急。
汪雅臣连忙率队返回亡命屯。在屯头迎面碰上土匪头子“保胜”,手里牵着两个妇女,正往屯外撤。“保胜”见是汪雅臣,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赖着脸皮说:“这么快就回来了!”汪雅臣冷笑道:“想不到吧!”指着妇女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保胜”强词夺理答道:“咱们打日本,百姓慰问咱们吗!”汪雅臣指着他鼻子责问:“不许欺压百姓,你忘记了吗?”“保胜”争辩说:“不绑票,吃什么、用什么?”汪雅臣铿锵有力地回答:“去抢敌人给养,去夺地主粮食。饿死也不许抢百姓东西!”“保胜”嘻嘻笑答:“大哥老毛病又犯了。你就放过我一码吧!”雅臣厉声答道:“我放过你一码,百姓能放过我一码吗!”“保胜”口气转硬:“我是炮头,还压不住你个炮头吗!”汪雅臣硬咽:“不管什么头,祸害百姓就得杀头!”汪雅臣软硬不吃,“保胜”便欲一搏,伸手掏枪,被汪雅臣部下缴下武器,捆绑起来。同来的五六个人,也乖乖交出枪支,都被捆绑起来。汪雅臣亲自给两位妇女松绑,召集农民到屯头,向他们说:“乡亲们受苦了!我在这里向你们赔罪。”他向大家深鞠三躬,接着说:“你们一定觉得奇怪。他杀人放火,为什么我来赔罪。很简单,他是我们的队头。我们是抗日队伍,是打日本,保护百姓的队伍。他答应不再干坏事,可是他又犯了戒律。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他罪大恶极,犯有死条,我代表人民判处他死刑!他死有余辜!冤有头,债有主。跟他同来的几个人,虽然可恶,毕竟是随从,饶他们一死吧。让他们回家老实务农,不许干坏事。违者,‘保胜’就是下场!”几声枪响,结束了“保胜”的罪恶历史。
汪雅臣处决“保胜”,名声大振,很快扩展为50多人的队伍。
1933年春,驻山河镇伪军刘营长,率部400余人哗变,拉到九十五顶子山西莲花座,宣布反日。他打着抗日招牌,兼并小股,扩大地盘,争霸做盟主。他给南山里各武装队伍下了请柬,邀各队首领在莲花座相会,共商反日大计。姚青山、汪雅臣率队参加。刘营长在会上讲:“大家各自为政,分散活动,势单力薄,很难抵卸日伪军攻击。我们应该联合起来,统一指挥,共同战斗。我们联合去攻打大界。”汪雅臣提出异议:“联合起来攻打日伪军,我拥护。如果攻打吉林,把鬼子赶出去,我舍命相随。要是攻大界,争地盘,恕我不能奉陪。”姚青山和各队头也表示反对。刘营长指挥棒不灵,便另打主意。他宣布暂时休会,明日早晨继续开会。汪雅臣担心有诈,果断地不辞而别。
宋德林队是五常一带的大队。专打大户,不骚扰百姓。九一八事变后举旗反日,发展成千余人的队伍,现驻朱旗口子。他曾几次派人去请“双龙”入伙。汪雅臣怕刘营长报复,便去投靠这顶保护伞。汪雅臣向他提出三条入伙条件:1坚决抗日;2不侵犯百姓利益;3准编不准拆,有独立活动权。宋德林答应条件,把“双龙”编为第四支队,成为骨干力量。攻打向阳山战斗中,“双龙”队打出“东北反满抗日义勇救国军”战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勇猛杀入敌阵。攻入街里,反复冲杀,消灭50余伪兵,活捉沈青山、靖天向两个伪军团长,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两个月后,汪雅臣主持枪毙了这两个罪大恶极的伪团长。百姓编成歌谣到处传颂:“有德林和双龙,来了就把双河子攻。打死老沈,枪毙老靖,铲除日本汉奸走狗,人民欢笑喜盈盈。”
德林队声势浩大,但组织纪律性很差,不时骚扰百姓,战斗力很差。“双龙”入伙后,战斗力明显提高,先后袭击了金马川日军守备队、沙河子伪军自卫团及山河屯、冲河等20余处敌伪据点,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宋德林日益骄傲起来,甚至得意忘形,竟连游击战也不愿打。他公开给日军下战表,约定在五常县拉林仓摆阵,一决死活。正中敌怀,德林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军溃散。只有第四支队未受损失,而且很快就扩大为400余人的队伍。
1934年春,珠河游击队召开反日游击队联合会议,成立哈东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
汪雅臣十分崇敬抗日名将赵尚志。他也学珠河的样子,在南山里也挑头召开了各队头会议。会场设在尖山子老爷庙前,树上贴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团结抗日”等标语,与会者达700余人。汪雅臣在会上讲:“日本侵略我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国家将亡,家乡焉存!不甘做亡国奴的人,要拿起枪把鬼子赶出国门。”“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单独活动,难以应付武器装备优良的日伪军队。不联合,是一盘散沙,是握不成拳头的巴掌。我们应该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赵尚志已经领着大家干起来了。愿意抗日的,编在一起干。”大家赞成这种主张,成立了“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被推选为首领。姚青山也参加了联盟。在莲花座,他被刘营长缴了械,逃脱后,又拉起了队伍。他和汪雅臣都认为应该同哈东游击队联系。
1934年3月,汪雅臣带领小部队在珠河县五区小街见到赵尚志,倾诉了他对赵尚志和共产党队伍深厚感情,恳求编入赵队。赵尚志劝他返回五常,因为那里更需要他。4月,汪雅臣返回五常,编为两个团。1935年夏,在五常县北部山区张家湾,汪雅臣又见到哈东游击队政委冯仲云等同志,受到热情接待。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研究决定,汪部不放弃五常南山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那里的群众需要去发动,溃散的义勇军等待去收编。汪雅臣接受安排,率部返回九十五顶子山。不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初,在四合台,中共珠河县委把汪部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任军长。曾几次与赵尚志等部联合作战。在四平山战斗中,三、八军合计千余人,与300余敌激战四小时,击溃日军,击毙日军80余人,缴获子弹32箱,机枪一挺,大枪百余支,马九匹,给敌以严重打击。三四天后,日军调动千余人,由七架飞机配合,进行报复。而东北人民革命军已撤入林中踪影皆无。
9月,联军帽儿山会议决定,八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全军达千余人,编成14个团。
1936年夏,为了加快侵略中国内地步伐,日军加紧“围剿”抗联,解除后顾之忧。当时,日军500余人,伪军800余人,联合进山“讨伐”汪部。汪雅臣在朱旗口子设下埋伏。伪军在前,日军在后,闯入朱旗口子。汪部放过伪军,专打日军。日兵成排倒下。伪军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口号声中四散逃亡。激战两小时,歼灭日军300多人。汪雅臣在战斗中腿部受伤。
同年秋,汪部又袭击了西关街日军。街外有座小山,可俯瞰全街。汪雅臣部署200余战士大造声势,从山脚下攻上山头。主力队伍却埋伏在山脚下的两翼。
日军紧急集合500余人,跑步出街“剿匪”。他们刚冲到山脚下,突然从山头上居高临下射出密集子弹,两翼也同时响起枪声,日军后路被截断。激战半小时即结束战斗,大部分日军被歼灭,缴获子弹60箱,机枪七挺,迫击炮一门及大批长枪。
1937年夏,战斗频繁,子弹奇缺。汪雅臣大胆决定到伪军中去筹集子弹,危险性虽大,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和警卫员化装成农民,前往磨石顶子,独闯伪军邓旅。
汪雅臣以同乡的名义拜见了邓旅长。先谈东北军,取得共识,进而谈起抗日救国道理,指出邓旅长的处境和前途。提醒他要身在曹营心在汉,为自己留条后路,给抗联筹集子弹。邓旅长已看清日本必败的结局,也佩服汪雅臣的胆量。他表示:“上旗口子一战,你已放过我一码,我心里有数。至于子弹,容我从长计议。”邓旅长派亲信把汪雅臣护送回山。
6月,邓旅200余人配合日军到四平沟“讨伐”。邓旅知道山上被围的是汪雅臣十军时,便抬高枪口,向空中射击。汪部也专向日军射击。邓旅撤退时,在北沟河套里丢下六箱子弹。
后来,汪雅臣又去独闯向阳山,在日本军鼻子底子,去拜会伪军陈团长,解决了小枪子弹问题。
抗联十军远离其他抗日部队,单独在南山里活动,能坚持那么长时间,与伪军之间建立起微妙关系,是重要原因之一。
汪雅臣善用伪装战术袭击敌人。1939年春,他带领百余战士下山,端掉山河屯山林警察队后,换上伪军服装,大摇大摆地进入山河屯街里,与日军联系,共商进山“剿匪”事宜。当日伪军共进午餐时,日军刚端起饭碗,只听一声枪响,“伪军”的枪支全都对准了日军官兵,一齐开火。日军来不及反抗就被全部歼灭。
同年6月,汪雅臣身着伪军上校服装,带领化装成伪军的300余名战士,从小南门起程,返回九十五顶子山。途中,突遇百余日伪混合“讨伐”队。双方互通番号后,汪军长告诉对方:“我部奉命追击逃往九十五顶子的‘汪匪团’,不知贵军是否也接到情报?”敌军解除戒备,放松警惕,架枪休息。汪军长下令出发,战士们飞快操起枪,迅猛冲到敌军前,把枪口对准他们。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歼灭了几十名日军官兵,遣散伪军。十军从容返回九十五顶子山。
为消灭抗联部队,日军实施残酷的“集团部落”、“三光政策”,封锁通路,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渠道。为了保存实力,十军奉命化整为零,遣散大部队,把枪支弹药、迫击炮等埋在四平山上。十军军部仅留49人,一挺马克辛机枪,坚持在九十五顶子山活动。
1940年来,为准备越冬物资,汪军长派办事员郭珍携现金1800元,烟土50两,32件金银首饰,请人代购衣物和粮食。郭珍见财起意,携款叛变投敌。
1940年12月25日,以日军尾田为首的“讨伐”队300余人开进蛤拉河子,找郭珍了解十军情况,并由伪屯长儿子为向导,攻打九十五顶子山。
战斗打响后,邓旅向空中射击,从东边闪出一条缝,放十军顺利突围。为了“盖面”,十军丢弃几匹马和十几支枪。邓旅佯装追击,绕山一周,携带“战利品”向日军交差。十军密营和粮食被日军全部烧光。
群众知道十军断粮,很着急。东沙河子屯18位农民,冒生命危险,避开监督,给他们背去了粮食。
1941年1月26日夜(旧历腊月三十),汪雅臣派人护送18位农民回家过年,顺便寻找和逮捕郭珍。他们走到寒葱河子东山头时,被郭珍和伪屯长发现,强迫农民五步一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土枪土炮齐放,干扰十军活动,并向日军报告。
1月28日(正月初二)晚,沙河子日军守备队长鶨田率40余名日军迅速赶到蛤拉河子。29日凌晨,日军在寒葱河子集中,分三路向30华里之外的石头亮子进发。一路由自卫团代团长王文富、团长季运祥带领,绕南山抢占东部慢坡及南面阵地;二路是日军守备队,携三挺机枪,潜伏于西坝下;三路由王贵林带领,在九十五顶子前山进攻。三路日伪军共百余人。
敌军先从九十五顶子后背石头亮子偷袭。十军哨兵发现敌情,鸣枪报警。
汪雅臣身边只剩32人。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他让副军长张忠喜带20人,占领东南山头,待机突围。自己仅带十名战士坚守西部山头,阻击火力最强之敌。
张副军长带队向东南山头冲去,刚到慢坡地带,就遭到迎面密集火力的阻击。敌人抢先占领了山头,居高临下,向抗联战士开火。张副军长和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东南角的枪声逐渐稀疏,汪雅臣担心突围受阻。身边的机枪射手突然中弹牺牲。他亲自提起机枪,向敌军猛烈射击,并命令身旁活着的几个战士,从西南角突围出去。那里是大亮草甸子,没有敌人防守,但目标明显,易被发现。汪雅臣则带领警卫员向东南角冲去,刚冲到慢坡地,一排子弹射来,警卫员中弹牺牲。汪雅臣胸部、腿部中弹,立足不稳,滑下山坡。敌人马上围过去。汪一息尚存,怒骂敌寇不止。敌人用担架把他抬到贾家沟,年仅30岁的汪雅臣停止了呼吸。
敌人搜索战场时,发现十军印信、党员登记表、文件、现金等,让叛徒辨认了汪雅臣的尸体。当地农民被迫辨认时,都摇头否认。因为在他们心中,汪军长永远活着。
敌人把汪雅臣遗体立于木笼中,拉到五常,放到街中示众。后来又割下首级向上邀功。
抗战胜利后,应人民请求,把汪雅臣经常活动的蛤拉河子,改称“双龙”村,以示纪念。
1948年,五常县政府在维修法院看守所时,挖出汪雅臣遗骨。1955年,哈尔滨市各界人民召开公祭大会,把汪雅臣遗骨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祭文中说:“当日寇更加疯狂地向抗联进攻,并实行了毒辣的归屯并户政策后,抗联的处境异常艰苦,但将军的抗日意志毫不动摇,更加充满了胜利信心,忍饥受冻,战斗于冰天雪地之中,直至以身殉国。将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充分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民族气节。
(哿奇敬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