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亨植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31 16:20

许亨植,原名许克,别名李熙山,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许氏贵族家庭。随着民族的危难和国势的衰微,家境逐渐没落,到了许亨植祖父一辈许氏就以种地为生了。1906年,朝鲜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日义兵运动。他的父亲许一昌痛恨侵略者,毅然参加了义兵队。1913年,这一席卷朝鲜全国的斗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义兵运动失败了。全家被迫流亡到中国东北。

许亨植开始了贫困饥饿、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龄时期,无钱上学,父亲就利用空闲时间教他认字。父亲也常常给他讲述家世、国仇及一些动人的爱国故事。在父亲的教导下,许亨植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思想。1924年,他们全家搬到了辽宁省开原县李家台子居住。父亲苦心经营了一个小药铺,却经常是入不敷出,生计窘迫。为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许亨植起早贪黑,忙碌在田垅之间,成了一名勤劳的农民。1929年,许亨植一家又迁移到宾县新甸枷板。在这里,许亨植与一位温柔贤淑的朝鲜族姑娘结了婚。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和和气气,还算温馨安宁。当时宾县是中国共产党北满特委的所在地,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不断地发展壮大。许亨植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外出,进行一些秘密工作。同时,他努力学习革命的理论,广泛地联系群众,觉悟提高很快。1930年,许亨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年4月,中共北满特委决定,利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机会,在哈尔滨举行一次示威游行,号召党团员、积极分子和革命群众参加。许亨植接到通知,热情很高。他挺身而出,率领荒山嘴子的十几名共青团员赴哈尔滨参加了这一活动。一路上,他高呼口号,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号召群众起来反日的传单,散发到围观的群众中去。在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门前,他们示威抗议,用石头砸碎领事馆门窗玻璃。日本帝国主义者暗中勾结军阀当局,出动军警进行镇压。许亨植被捕入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在沈阳度过了一年多狱中生活的许亨植获得了自由。残酷的监禁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与成熟了。跨出狱门,他立即接受党的派遣,担任中共宾县特支委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东北,灾难深重。东北人民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展开广泛的抗日运动。这时,许亨植怀着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回到宾县。他顾不得洗去一路风尘,就深入到乌河一带,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他号召有志青年以热血报效祖国,动员父老乡亲起来赶跑日本侵略者。他不分昼夜地奔忙,组织了农民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队等群众团体,并领导这些抗日组织在宾县境内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及伪满汉奸走狗展开坚决的斗争。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宾县迅速高涨起来。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派许亨植到汤原县发动群众,创立抗日游击队。完成任务后,他回到省委,又被派到珠河县(今尚志县)黑龙宫一带做地下工作。赴任后,根据前段工作的情况,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首先在群众中扎根,再开展工作的思路。

为此,许亨植到王树荣家里做了帮工。他时常帮助周围群众家苫房子,干零活。水田旱田的活,他都是行家里手。由于他勤劳能干,不怕吃苦,又经常为大家排忧解难,很快与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些青年人还主动找他拜把子,结为兄弟。一时间,在他的周围团结起一大批基本群众和积极分子。于是,他开始秘密地组织抗日活动。很快,群众性的抗日组织纷纷建立,抗日活动充分开展起来。

许亨植在黑龙宫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些汉奸走狗来探听消息,企图破坏群众的抗日活动。一天,许亨植正在和别人研究工作,突然来了一个声称是给日本人买鸡蛋的人,他贼头贼脑,一双灰眼滴溜溜地东瞧西望,许亨植立即觉察到这是敌人的暗探,他不动声色,待那人出门后,立即安排人盯住这个特务,当晚就除掉了他。

1934年,敌人加紧了对抗日活动的镇压,大肆进攻游击区。就在这大兵压境的关键时刻,许亨植所在的地方党支部书记贪生怕死、变节投降,领着敌人把游击队埋藏起来的枪支取走了。同时,许亨植的一个“拜把兄弟”也动摇了,准备献出许亨植和游击队秘密保存的缝纫机,去投敌请赏。事态突变,情况紧急,许亨植连夜跑到村外草甸子隐蔽起来。拂晓时,他潜回王家,部署暗哨,盯住叛徒,然后动身去道南游击区带着游击队返回村子,逮捕了这几个坏蛋。在周家店北小山的山嵩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处决了叛徒。这一行动,保卫了党和群众组织的安全,有力地支援了哈东反日游击队的作战。

1934年6月2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与游击队根据省委指示,决定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许亨植由地方调到了这支部队工作。9月,哈东支队在威虎岭又进行整编,赵尚志任支队司令,韩光任政治部主任,许亨植任第一总队大队长。他先后率领部队在珠河铁道北五区,宾县二、三、七、八区,方正县二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35年1月28日,在纪念上海抗战三周年的日子里,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在珠河县道南半截河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暂编为一个师,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许亨植任第二团团长。他联合路北大小十余支义勇军,攻破了延寿县柳河子的敌据点,摧毁了珠河县大、小亮珠河地区敌人的军用农场设施。然后又攻破了宾县的高丽帽子。这些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影响,推动了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许亨植在战斗中初露其军事指挥才能。

1935年9月,许亨植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治部主任。11月中旬,第二团一部在路北五区春秋岭被敌包围,受很大损失,越过路南,与第三团会合。许亨植与第三团团长张连科率领第三团过大泥河,在珠河、五常老游击区活动。不久,第三团改编为第三师,许亨植任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许亨植等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联合义勇军“双龙”、“创江南”部等成立了反日联军道南指挥部。从此,以三师为骨干,各个部队相互配合,团结战斗,使部队得到发展。在高丽营子、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战斗中,三师首战胜利,打开了局面。然后,第三军又联合道北、道南义勇军,组织了1000多人的队伍,在小山子附近包围并痛击了敌人,使三师威名大震。许亨植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

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下辖6个师,第一师师长常有钧,政治部主任许亨植。同年9月1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汤原中心县委及抗联第三、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会议选举赵尚志、张寿(李兆麟)、冯仲云、金策、张兰生、许亨植、夏云杰、魏长魁、朱新阳等15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日伪统治者将松花江下游的抗日游击区,视为“北部国防上的心腹之患”,于10月间开始了以汤原、宾县、木兰、通河、依兰5县为中心的“大讨伐”。抗联第三军根据珠汤联席会议确定的策略,西征铁力、海伦、龙门。第三军司令部派许亨植率一师部分队伍为先遣队,经东兴、庆城一带,与王德福指挥的第九师会合,共同向铁力进发。11月,他们到达铁力镜内,在孙灵阁山附近与敌“讨伐”队遭遇。敌人有500多人,又装备有重机枪、迫击炮。许亨植沉着应战,指挥第三军先遣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死打伤日军8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军马30多匹,击毁敌重机枪1挺、炮1门。然后迅速率队转移到郑金店,打掉两个警察据点。

1937年,许亨植与师长率队返回依东地区。后担任依东办事处主任,协调地区各军之间的团结与配合。7月,许亨植调任抗联九军政治部主任。为了改造这支队伍,他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开办了三期短训班,训练100多人,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及部队的军事素质。

1938年,许亨植调任三军三师师长。他按照省委指示,到岭西铁力境内整顿队伍,又赴海伦整顿原五师的队伍,将这些队伍组成新编第三师。然后,他率队与金策率领的队伍会合以后,在铁力、东兴一带展开游击活动,并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8月16日,第三、第六、第九军召开了军政干部联席会议,做出了向西北远征的决定,随即成立了西北临时指挥部,许亨植担任了指挥部参谋长,对这次远征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39年4月,许亨植升任第三军军长。这时期,斗争环境极其艰苦,部队大量减员。许亨植于5月与三军政治部主任张兰生共同主持召开了军部会议,决定将三军缩编为三师,并且确定了3个师的活动范围。

5月30日,中共北满省委决定把三、六、九、十一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并将北满抗联部队编成三、六、九、十二支队,张寿(李兆麟)任总指挥,许亨植担任三路军总参谋长,兼任十二支队政委。7月,他与支队长戴鸿滨在十二支队选拔出五六十名战士,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小部队,去落实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辟龙南地区的战略布署。他们从庆安山里出发,首先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昼宿夜行,在青纱帐的掩护下,向三肇(肇东县、肇源县、肇州县)平原疾进。在梨树园子和绥化永安镇曹家屯与敌人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接触,然后于8月30日渡过呼兰河,进入兰西县境内。旋即急行军,穿越中东铁路,跨过甜草岗,在9月初到达州县境内,扎营在肇东县李道德屯。由于日军反复“清剿”、“讨伐”,这里的群众生活艰苦。许亨植决定,打一个漂亮仗,解决一点群众困难,振奋一下群众情绪。9月11日夜,他率队悄悄地摸进了丰乐镇,神不知鬼不觉地缴了警察局的枪械,活捉了伪镇长,打开了银行、仓库,给群众发放了物资。部队还补充了枪支、弹药、粮草。

十二支队进入三肇地区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群众,也震动了敌人。十二支队出现在平原地区,靠近哈尔滨市,对敌人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敌人抽调大批部队,加紧对抗日联军的进攻。抗联渐处于更加困难的局面。在这种险恶的斗争环境中,许亨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逢部队发衣服,他先把好的让给同志们穿;缴获了烟卷、饼干一类战利品,他总是先给担任警卫、后勤、通讯等工作的战士们用。有一次,他看到电报员没有大衣,就把自己的新大衣送给电报员。宿营时,他总是带头去锯木头,劈柴生火,就像一位普通战士。

为了战胜困难,解决部队的给养,许亨植动员大家自力更生,开荒种地。他带头在深山谷地中开出一小块一小块的荒地,种上土豆,一有时间,他就精心侍弄。为防止野猪进地祸害,他起早贪黑看管。许亨植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给干部战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1年秋,许亨植被抗联三路军党委派到九支队。这时的东北,日本侵略者已增兵近百万人之多,我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到了极其艰苦的阶段。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许亨植把支队编成3个分队,并亲自率领战士们深入群众,秘密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3个小分队分别在自己活动的地区发展了一批党员和抗日救国会员,建立了一些抗日救国会组织,积蓄了新的抗日力量。

1942年7月下旬,许亨植带着警卫员陈云祥,到小分队去检查工作。他们到了巴彦、木兰、东兴地区,看到小分队面对频繁的“讨伐”,仍坚持在头道河子、二道河子等山边炭窑发动群众,秘密建立抗日组织,发展了近百名会员,非常满意。许亨植充分肯定了小分队的成绩,又对今后的工作做了指示,于8月2日离开小分队。他们避开搜山的敌人,穿山林,越荒谷,深夜露宿在邵凌河河套。3日凌晨,烧饭的炊烟还没散尽,正在搜山的伪警察队包围上来。许亨植迅速带警卫员突围。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况下,他沉着地与敌人激战两个小时,直到壮烈牺牲。

(张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