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寇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4-01-02 11:32

王克寇,1916年冬生于山东省禹城县董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处于国家多灾难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势力横行中国,封建军阀连年混战,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王克寇家9口人,10多亩土地,一头小牛,本来日子还能过得去,但因捐重税多,生活一年不如一年。1920年,当地恶霸地主抢了他家的庄稼,爷爷被迫领着全家以卖馒头为生。

王克寇从7岁起,先后在本村和杨圈村、小纸坊村读了几年私塾。1930年,连五高村办起了新学堂,他和好友于曼青、高逢凌等一起考进了该校高级班。由于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学校里威信较高。一天,丁家寺恶霸地主王振明,带了十几名打手来到学校,将王克寇等几名学生“邀请”到他家,公开绑架勒索。消息传到王克寇家,妈妈哭天号地,爹爹浑身发抖,最后被迫卖了二亩半地,才把他赎回家。王克寇愤世嫉俗,写了一首斩妖歌:

耳闻天宫有妖魔,

世间妖魔比天多。

任凭妖魔多如毛,

我辈奋起斩妖魔!

因生活所迫,王克寇辍学了。他白天赶集卖馒头,晚上帮家里推磨,一有空就读书自学,非常勤奋。1931年,他考进禹城县第一高小,1933年又考进平源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他仇恨日军猖狂侵略,憎恶国民党屈膝退让,不满意学校当局不问国事,关门教书。有一次作文课,教师命题“立志”,他借题发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国破民穷狗霸道,

苛捐杂税如牛毛。

日寇蹂躏我国土,

独夫民贼任逍遥。

富民吸尽千家血,

强盗榨取万民膏。

我国人民遭涂炭,

胸怀大志救同胞。

国文教员马霄鹏先生,觉得这个青年有胆识,敢于揭露时弊,伸张正义,便经常给他讲革命的道理,使他的视野逐步开阔,眼睛更加明亮。后来,王克寇才知道,这位热心的马先生,是平原第五村师范学校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1934年下半年,王克寇在马霄鹏的指导下办起了《禹声报》。该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冒着被反动当局查禁取缔的危险,登载了《还我河山》、《起来,亿万同胞们!》、《拿起刀枪冲向战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等许多好文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打击了敌人,教育了人民群众。

王克寇在办报过程中,经受了艰苦的磨炼和党的考验,于1936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先后在家乡发展了7名党员,并在营镇一带建立了党支部。

1937年8月,王克寇在平原第五乡村师范毕业。当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军长驱直入华北地区,形势日益恶化。王克寇和于曼青、高逢凌一同回到家乡,经常到禹城县连五高村高小去。该校校长赵春雨,是地方武装“杂团”李朝平部的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地道亲日派。他们3人联合学校教员中的中共党员,建立了党小组,王克寇任组长。大家分析了学校情况,拟定了抗日救亡行动计划。

他们首先在师生中建立了“抗日救国先锋队”,很快发展到27人,其中有9名教师,18名学生。赵春雨对广大师生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决意扑灭这刚刚燃烧起来的抗日火种。一天晚上,他把王克寇叫去,气势汹汹地拍着匣子枪说:“你并非本校教师,不许擅自煽动学生闹事。我是一校之长,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得经我批准。”王克寇耐着性子,对他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人人有份的道理,并针锋相对地指出,师生们的抗日宣传活动是爱国行动,称为“闹事”,是亲日派对爱国行动的无理指责。这一席话惹火了赵春雨。他手拍桌子,大声吼叫:“这个学校就得听我的,决不能听你的……”当天夜里,党小组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发动师生赶走反动校长,来个先下手为强。

次日,学校便沸腾起来,校院里贴满了“赵春雨从学校滚出去”的大字标语。赵春雨看到这把火烧到自己身上,暴跳如雷。同学们气愤地把他的行李扔到了校外,他灰溜溜地走了。当天中午,王克寇等几名党员,带领全校师生到徐庄、程庄、坡武、丁寺一带示威游行,高呼口号,到处张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团结抗日,不做亡国奴”等标语。同时,不断高唱《救亡进行曲》:

工农兵学商,

一齐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

到前线去吧,

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脚步合着脚步,

臂膀扣着臂膀。

从此,党小组掌握了学校的局势,师生们的抗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广大群众受到教育和鼓舞。

1937年冬,日军疯狂南侵,直接威胁着山东。这时,王克寇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他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立即着手组织抗日武装。由于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深得民心,加之他多年来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因而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队伍。

队伍初建时,经费十分困难,王克寇就把家里卖猪卖羊的钱拿来用。家里送来的衣服,他让给同志们穿,自己穿旧的;他有件大衣自己很少穿,常常盖在伤病员身上;他有匹马,自己也很少骑,常常驮着伤病员。有一次,战士史建训负了伤,他亲自安排到寺前李庄去养伤,并把自己仅有的3块钱留给这位战士。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战士们同甘共苦,风餐露宿,行军打仗,从不搞特殊。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士气旺盛,纪律严明,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当时,地方上以各种名义拉起来的武装势力有9股,共有18万人。他们都打着抗日招牌,各踞一方,称王称霸。王克寇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各部,申明民族大义,联合他们共同抗日。他找到李连祥部,李连祥自恃兵力雄厚,拒绝合作。他又去说服李朝平部,李朝平言不由衷,谈了几次,毫无诚意。后得知李朝平与日军勾结,公然捕杀我抗日同志。王克寇向上级汇报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经一夜激战,消灭了李部,缴获大枪500余支、小炮3门、战马30多匹。上级党组织利用这些武器,以王克寇的队伍为主,建立了禹城武装工作团,于曼青任团长,王克寇任政委。

1938年,日军侵入鲁西北区,土顽、杂团纷纷投降。日军所到之处,设置据点,修筑碉堡,不断进犯抗日根据地。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同年7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以禹城工作团为主,建立了冀鲁边支队,由孙超任支队长,彭天琦任政委,王克寇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初,孙超、王克寇率领的冀鲁边支队和孙继先率领的津浦支队进驻禹城八区的小赵庄、常庄一带。他们闻知驻济南、高唐、长清的2000多名日军要合围小赵庄后,立即在小赵庄西设伏,炸毁敌汽车3辆,击毙日军50多名。尔后孙继先、王克寇虚晃一枪,率部从小赵庄向东南潘店方向转移,渡过黄河,进入泰(安)肥(城)地区。

不久,上级宣布成立鲁西第三大队,约500余人,归鲁西第三地委领导,任命布克为大队长,王克寇为政委,于曼青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大队成立后,王克寇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大队所在的根据地处于东阿、荏平、高唐、齐河、禹城5县交界处,有周旋余地,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今后的任务,一是开展除奸活动,使老百姓得以安宁;二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不让鬼子建碉堡、修据点,敌人建一个,我们就拔一个,敌人修一个,我们就打一个。王克寇与齐(河)禹(城)县大队共同研究,组建了除奸团,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开展除奸活动。口号是:“来一个捉一个,出一个除一个。”同时,还组成了4个游击小队,挑选张强、耿黄、杨骥、尚户分任队长,在铁路沿线活动。第三大队本身留一个营的兵力,由于曼青、曹丕堂领导,负责巩固后方根据地;其他两个营由王克寇、布克率领,向西北方向扩展根据地。

第三大队和除奸团白天帮助群众生产,挖交通沟,晚上帮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除奸活动,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屡教不改的汉奸、特务,灭了敌人的威风,长了人民的志气。群众纷纷参军参战,第三大队迅速发展壮大。

1940年初,王克寇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迅速建立“人山人海的平原根据地”的指示和鲁西地委的要求,与布克等研究了继续向鲁西发展根据地的问题。根据当时敌我双方情况,决定向高唐、夏津、武城一带挺进,采用奇袭和智取的战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开新的抗战局面。

在平原与高唐交界处,有个土顽叫莫泽民,表面喊抗日,实际上勾结日寇,偷袭抗日部队,暗杀抗日干部。第三大队一到,他打着抗日的旗号,前来拉关系,摸虚实,窥动向,妄图消灭第三大队。王克寇摸清了他的老底,决定摆“鸿门宴”,智取莫泽民。

莫泽民接到请帖后,带着十几个随从,骑着高头大马,每人带一“长”(枪)一“短”(枪),耀武扬威地来到了第三大队驻地。王克寇、布克等人把他们迎进屋内,摆上宴席,边谈边饮。酒过三巡,莫泽民佯装笑颜,说什么:“敝人一向是抗日的,听说贵军来敝处,深表欢迎!”接着,他眼珠子一转,又说:“但不知贵军是路过还是长驻?”王克寇用轻蔑的目光扫了他一眼说:“贵军装备如此精良,但不知是缴获品,还是日本人的恩惠?”莫泽民没想到王克寇单刀直入地揭他的疮疤,一时语塞,面红耳赤,但又强装镇静,哈哈大笑道:“笑话,笑话……”王克寇用力把酒杯一顿,站起来厉声说:“酒席宴前无戏言!我告诉你,应此地人民之请,我们在这里驻下不走了!”说时迟,那时快,两边埋伏的同志一拥而上,缴了莫泽民一伙的枪。王克寇义正词严,继续说:“你抗日还是亲日,耳闻不如目睹。没听说你的枪口对日寇放过一枪,倒是在我们背后下家伙。你们是地地道道的亲日派,应该受到人民的惩罚!”接着,王克寇等接收和改编了莫泽民的部队。

高唐县北部还有个土匪头子叫李卫道,是日军安下的一颗钉子,靠日军撑腰,欺压百姓。第三大队来到后,李卫道自知不是对手,便表面欢迎,暗地里给日军报信。王克寇决定利用该部列队欢迎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他们消灭。第二天,第三大队开到小徐庄李卫道据点,李卫道急忙集合队伍在庄头夹道欢迎。第三大队荷枪实弹,列队在欢迎行列中间行进。忽然一声号令,行进的队伍马上停住,分别向左右一转,将枪口对准夹道欢迎的士兵。李卫道还未清醒过来,即束手就擒。这次共缴获歪把机枪1挺,大枪100多支,子弹2000多发。

第三大队在高唐、平原一带,兵不血刃,弹未出膛,就消灭了两股土顽武装。高唐的日军着了慌,立即决定出动汽车队,袭击其驻地。王克寇闻讯后,立即带领两个营来到聊(城)禹(城)公路上,埋了7盘铁耙,耙齿朝上,盖上浮土,还在上面轻轻印上车辙,部队埋伏在公路两旁麦田里和庄边树林里,还有些战士装扮成赶集的农民,其中有提篮的,挑担的,推车的,都在公路附近活动。上午10点多钟,日军的汽车呜呜地驶过来,当5辆汽车开进耙区时,只听得“噗哧、噗哧”几声,轮胎都放了气。车上的日军莫名其妙,正在不知所措时,王克寇大喊一声:“打!”机关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车上的日军措手不及,未及下车就死伤大半。从车上跳下来的日军,难以立足,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战斗不到10分钟,就击毙日军100多名,俘虏近百名,缴获平射炮1门、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200多支,击毁汽车5辆。

4月下旬,第三大队驻高唐张官屯。高唐和恩城的敌人得知后,纠集了3000人前来进行报复。王克寇立即召开干部会,明确指出,目前敌强我弱,我们决不能打赔本的仗,必须来个“金蝉脱壳”,摆脱敌人的包围。

王克寇按计划将地委领导同志护送到安全地带,并把一些军需物资也运去了。为了蒙骗敌人,晚上他安排人员,挑选一些马拴在村头,村里只留下一个营,其余部队由大队长布克带领转移了。4月30日深夜,恩城的日军由北向南,高唐的日军由南向北,企图两面夹击张官屯。王克寇和一营长分头率领小部队迎敌,接火之后,佯装势弱,且战且向村中退却。待两路日军接近时,王克寇和一营长悄悄率部转移。这下可热闹了,两路日军在村内相互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整整打了一夜,伤亡很重。天快亮时,日军才发觉上了当。

1940年秋后一天,王克寇率队来到杨圈村。第二天拂晓前,土顽李连祥勾结日军前来偷袭。李连祥部队从魏寨子往南打,日军从南往北攻,妄图夹击杨圈村。在这紧要关头,王克寇当机立断,命令马瑞峰带领一连隐蔽在战壕里牵制敌人;其余部队兵分两路,由他和布克率领向南迂回,包抄来袭之敌。拂晓,杨圈村南枪声激烈,日军被第三大队围住,里应外合,一齐冲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李连祥见日军受创,也急忙撤走。仅仅二十几分钟的战斗,击毙日军小队长五野次郎以下30多名,俘虏日军20多名,缴获大枪40多支、歪把子机枪1挺、子弹5000多发。

杨圈战斗,李连祥没有得到便宜,就伺机报复。一天,他下令夜袭小纸坊,残害革命家属。孙歪脖接受带队任务后,便和几个亡命之徒到饭馆唱酒去了。有个在魏寨子做媳妇的青年妇女,娘家在纸坊,她在饭馆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回娘家报告了第三大队。王克寇当即作了部署。夜间,孙歪脖带了100多人刚过担仗河,第三大队埋伏的队伍就出其不意地卡住了桥头,一阵排子枪,打得敌人慌了手脚,有的跳河,有的投降,100多人只逃回去几个。李连祥气急败坏,秘密串通顽军王金祥部,窜到董屯村,打死了王克寇的祖母和父亲,绑走了他祖父、母亲、爱人和弟弟,并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他爱人的牙齿全被打掉了,后被折磨成了精神病。王克寇听说后义愤填膺,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克制自己的感情,化悲痛为力量,更加英勇地指挥部队作战。

1941年春,第三大队奉命改编为冀鲁豫第四军分区基干团,刘克奎为团长,王克寇任政委。他们先后在茌平、东阿、长清和高唐的郭吕庄、王莫庄、庙杨庄、土层时庄、张官屯等地进行了几十次战斗,连拔敌伪十几个据点,吓得李连祥龟缩在魏寨子不敢露头。

1942年,日军纠集了上万人的兵力,死死盯住基干团,妄图一网打尽。基干团与敌人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一天,日军好容易在茌平、高唐交界处的大吕庄遇到了基干团和其他部队,即将大吕庄包围起来,一场恶战在即。王克寇马上召开了营连干部紧急会,组织了敢死队,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虚实并用的战术进行突围。基干团摆出决战架势,一天内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激战中王克寇负了伤,但他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指挥战斗。

夜幕降临后,王克寇命令敢死队用机枪开路,向村东冲杀,掩护兄弟部队突围。日军以为基干团已全部向东突围,立即调动村西的兵力向东截击。这时王克寇巧妙地率领基干团用马驮着伤员,向村里冲去。敌人又掉头向西,但为时已晚。兄弟部队脱了险,基干团也西去很远了。敌人怕中埋伏,不敢紧追,基干团胜利地突出了重围。

1942年12月,基干团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第二团,王克寇仍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带领部队,驰骋在鲁西北平原上。

1944年5月,上级命令第二团攻占东阿县牛角店据点,消灭那里的伪军,拔掉这颗钉子。一天晚上8点,部队向牛角店进发了,王克寇对老战友、东阿县民运部长聂化民说:“牛角店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呀!必须内外夹攻,方能奏效。内线聚歼匪首的计划落实得怎样?”聂化民回答:“已派专人打入实施。”王克寇强调说:“无论如何,要一鼓作气拿下来。我豁上了,牛角比骨头硬,也要啃下来。老聂,我先向你打个招呼:如果我这次‘革命到底’(牺牲)了,无论如何要把我的尸体弄回去,埋在家乡的土地上。”

午夜1点,部队悄悄地摸进了村子。村子很大,据点安在村子中央。围墙很高,从碉堡里射出来的探照灯光,在据点上空晃来晃去。

由于情况有变,部队与内线未能及时联系上,以致内线人员尚未除掉匪首,部队冲锋号就吹响了。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防守严密,匪首持枪督战。一夜之间,王克寇指挥部队连续多次冲锋,都没能突上去。天亮了,团首长又组织了三次冲锋,也因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太猛而未能奏效。这意外的挫折,使第二团伤亡80多人。下午3点,王克寇亲自带领几个干部观察地形,选择突破口。他发现敌据点门前有一口井,这是敌人的吃水井,于是下命令集中火力封锁这眼井。敌人知道水源一断,据点就将不攻自破,所以拼命相争。向前冲击的战士,被敌侧面火力杀伤不少。王克寇见此情影,心急火燎。正在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敌人要向东出击。他大喊一声:“跟我来!”遂一跃而起,向东冲去。不料,他尚未冲过十字街口,就头部中弹,一个踉跄扑倒在地,同志们上前扶起他来,只见他面颊被子弹贯穿,血如泉涌,当时就不能说话了。同志们含着眼泪,火速把他抬到了医疗队。

王克寇的伤势很重,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们奋力抢救。军分区首长、第二团领导守在他身旁。几分钟后,王克寇牺牲。

噩耗传出,指战员们满腔怒火,纷纷宣誓:“牛角店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刺刀不见红,决不下战场!”在一片吼声中,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向同志们宣布:“二团由刘克奎同志指挥。要为王克寇政委报仇,继续战斗!”刘克奎立即作了部署。一声令下,杀声震天。不少战士,从战壕中跃出,赤着臂膀,象咆啸的雄狮扑向敌人。顷刻间,敌人乱了阵脚,据点很快就被攻破了。500多名伪军,除死伤外,都纷纷举手投降。

牛角店之战胜利结束了,第二团全体干部、战士和齐禹根据地党政干部及人民群众,怀着沉重的心情,在齐禹县忠士庙为王克寇烈士举行追悼会。刘致远司令员在大会上致悼词,勉励全体军民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王文秀戴洪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