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景伊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20 08:23

尹景伊,字希农,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张家廒头村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他3岁时,生母去世;4岁随经商的父亲来到江苏祝其镇;7岁回到原籍入私塾读书;13岁进涛雒镇小学就读。1919年,尹景伊的父亲在大连经商,遇盗劫,损失很大,从此家庭经济一蹶不振。第二年,父亲去世,长兄秉承父亲遗嘱,要尹景伊学习经商。而尹景伊不愿做商人,希望继续求学,于是,长兄又送他进夹仓小学读书。

1922年,17岁的尹景伊考上了同济大学机师科。他刻苦攻读成绩名列前茅。

1924年暑假,在青岛当医生的长兄邀尹景伊去避暑。他打听到青岛四方机厂可以学习工艺,就向校方请求公函。到青岛后,他每天早出晚归,不顾盛夏酷暑,整个暑假都在四方机厂车间里和工人一起挥汗操作。工人们勇于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革命精神,使他深受影响。

当时,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也冲击着五四以后沉默了几年的同济大学。

尹景伊自青岛实习返校后,不仅继续钻研专业课程,而且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这年寒假,他将成绩单寄给长兄时,在附上的信件中抒发情感:“兄视此次考试分数,当觉逊于从前,不知此学期弟多做课外事,故不能稍废所学。弟以国是日非,甚为忧伤。勤读亦为国耳,国亡则读何益?不如即于读时,早留心国事,旦夕可用也。”

1925年初,尹景伊由恽代英、邓中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接着,他根据团组织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从此,他经常以“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自勉。他订购了《向导》等进步报刊,不仅自己学习,还介绍给周围同学阅读。他经常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国民革命思想,并与本校实习工厂以及学校邻近的中国铁工厂、永安纱厂工人积极分子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对一些进步同学说:“党的力量依靠宣传党的主义来壮大;宣传是我们的责任,必须积极努力做好,无论何时何地,千万不要忘记宣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逝世。噩耗传来,尹景伊极为悲痛。开始,他认为“国本动摇,大乱将至,天之欲丧吾中国也,可为奈何?”为了寄托对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哀思,他积极参加了全校追悼孙中山大会的筹备工作。他听了恽代英在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消除了思想上的阴霾,鼓起了继续革命的信心。

4月12日,在西门外公共体育场举行了全市公祭孙中山的仪式和纪念游行。尹景伊和同学们在悼念会上听取了何香凝关于孙中山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业绩的报告,决心遵照总理遗嘱,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努力实现国民革命。

五一国际劳动节,恽代英又一次应邀到同济大学演讲,深刻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革命者的任务。讲演热情奔放,鼓舞人心,使尹景伊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更广泛地团结同学,尹景伊积极参加了重建学生会的筹备工作。在全校同学的支持下,已经中断了好几年的同济大学学生会组织,终于在1925年5月4日重新建立起来。尹景伊当选为学生会委员。

5月15日,上海发生了日本纱厂的日籍职员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名工人的流血事件。5月28日,青岛又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镇压工人罢工的“青岛惨案”。屠杀事件的接连发生,激起了尹景伊的无比愤怒。当日晚上,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扩大反帝运动和组织五卅大示威》的决议,决定5月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大示威,掀起反帝运动的新高潮,把工人反对日本资本家的经济斗争,发展成为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

5月29日,恽代英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的名义召集会议,决定:以国民党组织和上海学联的名义,组织宣传员和工人到各校去发动学生参加五卅示威。

当日下午,梅电龙(上海学联副主席、中共党员)和何秉彝(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中共党员)来到吴淞镇,向同济大学国民党区分部和学生会负责人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立即动员全校学生参加五卅大示威。学生会的几位负责人何志球、吴鼎、袁文彬、尹景伊等立即商定:当晚7时召开全校学生紧急大会。

大会原定晚7时召开,但6时半,全校同学就齐集会议大厅。梅电龙在会上报告了顾正红被惨杀以来的形势,动员大家坚决地投入反帝斗争。整个会场反帝情绪异常高涨群情激愤,振臂高呼:“我们要为祖国而奋斗!”“要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不惜粉身碎骨,流血丧生!”“打倒帝国主义!”“要杀人犯偿命!”“坚决支援罢工工人!”尹景伊随即提议,组织募捐委员会,筹募款项,支援罢工工人。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表示完全赞成。当场就组成了募捐委员会。许多同学献出随身带的现款,有些同学写下了补捐的数字。会议最后决定:全体同学在第二天(5月30日)上午出发到上海南京路,参加反帝大示威,并推举陈宝骢、吴鼎、袁文彬、尹景伊为示威游行的领队。

经过一夜准备,5月30日太阳刚刚冲上地平线,同济校园的大操场上就集合起300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整装待发的同学。为了避免帝国主义工部局和巡捕的阻拦、破坏,大队化整为零。从上午8时起,几个中队分批出发,步行到吴淞镇,转乘火车赶到市区。

这天,学生和工人3000余人,在公共租界各条主要马路上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漫画。同济学生的队伍分成两路,向南京路进发。第一路取道外滩,第二路取道河南路。尹景伊率领的第一路出发较早,下午1时许,就跨上了南京路。他用高吭的山东口音向群众讲述日本纱厂日籍职员枪杀顾正红的经过,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激发广大民众的反帝爱国精神。

帝国主义工部局和巡捕如临大敌,到处抓人。不久,老闸捕房里就关了200余人。被捕的学生、工人在捕房里英勇斗争,广大群众在捕房外积极配合。

是日下午3时左右,成千上万的群众齐集在老闸捕房门前。尹景伊和陈宝骢等挤到距老闸捕房几丈远的地方,带领群众高呼:“释放被捕的中国人!”“打倒帝国主义!”巡捕头子爱活逊立即调集武装巡捕20余人,并架起机枪,摆出一个半圆形的阵势,面对人群。热血沸腾的爱国群众,挺胸昂立,谁也没有后退半步。

帝国主义者看到中国人民的万丈怒火,他们像疯狗一样突然向游行队伍开枪,手无寸铁的工人、学生纷纷中弹跌倒在血泊中。这时,尹景伊突然发现一个巡捕正朝着站在他前面的陈宝骢瞄准,就猛地扑上前去推开他,子弹从陈宝骢的头部擦过,血流满面。尹景伊急忙扶住他,给他包扎伤口。不料万恶的敌人丧心病狂地向尹景伊连续开了两枪,子弹从他的背部射入,立时鲜血如注。尹景伊倒下了,又艰难地撑起身,怒视着杀人群魔,发出怒吼:“打倒帝国主义!”巡捕又向尹景伊连开数枪……尹景伊被立即送进仁济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不幸于当晚7时许牺牲,年仅21岁。

五卅前夕,中共中央已决定调尹景伊去青岛任共青团市委书记。一名革命的先行者,为反帝斗争过早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他“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的誓言。他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学生运动的光荣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