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别名邓荣贵,1913年2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太阳岭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20年,入双阳镇模范小学读书。1927年,考入双阳中学读书,并被推为学生自治会会长。
1930年夏季,周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吉林一中。当时的吉林一中,在全东北抗日救国的形势影响下,已公开成立群众性的进步组织,如“互济会”、“读书会”等。尤其是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校内也发展了党、团的秘密组织。周建华主动热情地参加校内反日爱国活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将进步学生组织起来,采用阵地讲演、张贴标语、街头募捐等形式,在市民中进行抗日宣传。1931年寒假期间,他回到磐石姨祖母家,和妻子、妻妹一起进行反日爱国宣传。
周建华这种自觉的反日爱国行动,受到了当地党、团组织和反日会的赞扬。1932年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在党旗下庄严地举手宣誓时,眼里盈满了激动的泪花。他曾满怀深情地对同学们说:“为了实现我的意愿到处寻找出路,终于被我找到了共产党。从此,再不是无舵的船浮游于大海中了,而是有党的领导,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乐园……”
1932年秋,吉林地方党组织为反对日伪政权在东北实行封建礼教和奴化教育,决定在吉林市各校掀起反对读“四书”、“五经”和日本语的斗争。周建华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很快成为吉林学运的先锋战士。
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在省城吉林建立地下交通站,负责省委与磐石中心县委的联络,以及传递文件、输送情报等秘密工作。中共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按照上级的指示,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周建华。
周建华接受任务后,为便于交通站工作的开展,经与组织商定,将原在磐石县的家搬到吉林市,住在河南街富裕胡同4号。他的妻子阎庆莲、妻妹阎玉梅,也一起迁往吉林。此时,周建华登记户名为邓荣贵。按照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要求,他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露面,而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掩护开展工作。他每天从早忙到晚,富裕胡同4号成为中共党组织在吉林活动的重要据点。
1933年6月,中共吉林特支为贯彻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响应满洲省委关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决定在“五七”国耻日组织发动反满抗日斗争。周建华负责舆论上的准备工作,亲自起草、刻写、油印宣传标语、传单。6月6日晚,根据吉林特支的统一部署,各校党团员分头行动,到市内街巷、车站、码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不料,团支部书记金景在粮米行撒传单时被捕,当了可耻的叛徒,出卖了党的机密。次日凌晨,吉林特支遭到破坏,许多党团员先后被捕。大批日、伪军警包围了市内各学校,大肆逮捕爱国师生,周建华被迫离开吉林。
周建华离开吉林后,几经周折来到磐石,与当地的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任共青团磐石县委委员,化名为周建华。不久,任中共南满特委青年委员。1934年4月,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历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军教导团政治委员。从此,他跟随杨靖宇将军转战长白山区,亲自参加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开辟南满抗日游击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5年春,杨靖宇率抗联第一军军部向临江县五道沟转移。周建华奉命率教导团先行,做好接应军部的准备。他带领部队刚刚抵达五道沟,日伪“讨伐队”也尾随而至。在这紧急关头,为了保证杨靖宇和军部安全到达指定地点,他当机立断,未等敌人站稳脚跟,便率部发起进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仓皇逃遁。次日清晨,杨靖宇率军部来到五道沟后,获得了驻守临江的日伪军准备偷袭抗联驻地的情报。杨靖宇冷静地分析了敌情,一面布置军部转移,一面命令周建华亲率警卫连进入冰湖沟阻击敌人,以确保军部安全撤离。
冰湖沟与五道沟相毗邻,是进入五道沟的必经之路。周建华率部于傍晚时分到达冰湖沟。这里沟壑纵横,山势险峻,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迅速将部队埋伏在沟口,静等敌人到来。深夜,一名日本指挥官骑着马,率领200余名日、伪军进入了抗联的伏击圈。周建华率先举枪射击,敌指挥官应声落马。顷刻间,沟壑中枪声大作,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群。先进入沟口的日伪军尚未来得及辨别打枪的方向,就糊里糊涂地见了“阎王”。走在后面的敌人发觉中了埋伏,便慌忙后撤,可退路已被截断。敌人疯狂地反扑,妄图突出伏击圈,都被抗联的火力压了下去。最后,尚存的数十名日伪军官兵只好放下武器,乖乖地做了俘虏。抗联取得了冰湖沟阻击战的胜利,保证了杨靖宇将军和军部的顺利转移。
周建华的战斗足迹,遍及磐石、桦甸、辉南、濛江(今靖宇)、临江、柳河等地。在历次对敌作战中,他表现得机智果断,英勇顽强,深受部队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1936年2月,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的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同时组建第三师,军部任命周建华为第三师政治委员。在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中,周建华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成为一名文武双全、骁勇善战的优秀军事指挥员。
1936年初冬,全国抗战爆发前夕,东北抗联第一军为策应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军部决定再次越过南满铁路,直入辽西、热河地区,进行第二次西征。周建华所在的第一军第三师作为此次西征的主力部队,经清原、新宾、开原,很快抵达辽河边界。但由于敌人调集重兵围追堵截和辽河尚未封冻的影响,西征部队进军受阻。在奉命回师途中,部队遭受严重损失,第三师师长王仁斋在对敌作战中牺牲。指挥部队的重任落在了周建华身上。
周建华根据军部的命令,亲率第三师余部配合其他抗日部队,转战于桓仁、清原、开原、东丰、西丰等地,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所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纪律严明,所到之处深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热爱人民,关心战士,与群众同甘共苦,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周建华率领部队在南满山区、辽河平原频繁出击,英勇杀敌,被敌人视为心腹之患。同年秋天,敌人调集西丰、开原、东丰、清原、铁岭、梨树、海龙七县的守备队,号称“七县联防队”,向抗日游击区发动疯狂的“进剿”。日、伪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抗日军民处在极端艰苦的境遇之中。面对这种险恶的形势,周建华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坚持分散游击,继续与敌人周旋。
1937年冬季,周建华率部行至开原、清原、西丰三县交界的夹皮山时,与日伪“七县联防队”遭遇。当时,周建华所率领的部队仅有80余名战士,其中还有20余名伤病员。他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拼力冲出重围,向黑背岗转移。不料,又与前来增援的敌军相遇。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周建华果断地命令部队和伤病员突围,他仅带着四名战士阻击敌人。敌人调集重兵,配有八门钢炮、二十几挺机枪,从三面包围了黑背岗高地,并轮番发动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和激烈,阵地前横七竖八躺满了日伪军的尸体。
突然,敌人发现抗联的阵地上只剩下一个人,便蜂拥而上。周建华浓眉紧皱,双眼圆睁,怒视敌人,一枪不发。100米,50米,30米,20米……他蓦地滚身隐蔽在一块岩石旁,手持双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冲在前面的日伪军应声倒下。突然,一排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胸,鲜血渗透了棉衣滴洒在岩石上。他用左手捂住伤口,拼力支撑起身躯,单膝跪地继续向敌人射击。又是一排震颤人心的枪声,数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身体。他终于倒下去,鲜血浸红了身旁的积雪……
著名的抗日英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的优秀共产党人——周建华,就这样长眠在黑背岗上,年仅24岁。
“用热血滋长人类含苞欲放的花”,是周建华生前写下的美好意愿。他以自己闪光的言行实现这一诺言,用青春的热血滋长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花。而今,烈士所滴洒过热血的岩石还残留在夹皮山黑背岗上。它像一座被岁月折断的碑,不屈地矗立着,在它的周围开遍了烂漫的山花,长满了青松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