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字择生,1895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永湖乡一个贫寒家庭。1909年秋天,他进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学习,在革命党人邓铿的教育和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参加革命军的北伐活动。翌年春,他回到广东,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读书。1916年,他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至1919年毕业。1920年初,他到漳州参加了孙中山所创建的援闽粤军,任宪兵队队长。10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11月部队改编为粤军第一师,邓演达被任命为师部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后又调任工兵营营长。后来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工兵营也扩编为一师三团,邓演达升任三团团长。1921年底,邓演达在桂林第一次与孙中山会面,聆听了孙中山的教诲。在以后的日子里,邓演达忠实执行孙中山的指示,成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的忠实信徒,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成立黄埔军校。邓演达积极参加了军校的筹备工作,担任了军校筹备处属下的教授部临时代理主任(主任为李济深),兼任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军校正式开课后,他担任了教练部副主任,兼该部属下的学生总队队长;后来,他又担任了教育长的重要职务。他在军校工作期间,坚持以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教育学生,要求学生们“忠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不做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和升官发财的工具”。邓演达十分重视并时常带领学生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邓演达与在军校内工作的共产党人真诚相处,热情支持他们的工作与活动。1925年第二次东征后,原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留在东江主持工作,由共产党人熊雄接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对熊雄的工作十分尊重与支持。为了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以适应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曾于1925年底建议黄埔军校增设政治科,专门培养军事政治干部。1926年1月邓演达重返黄埔军校工作后,十分重视并支持这一建议,并亲自向蒋介石交涉,终于使蒋介石同意在军校增设政治科。遵照孙中山的指示,黄埔军校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前来工作。邓演达同样十分尊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经常主动接近和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改进军校工作。因此苏联顾问都对邓演达怀有极大的好感。
当时,军校内有一批国民党右派骨干分子组成了“孙文主义学会”,极力进行反共破坏活动,攻击由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组成的“青年军人联合会”。邓演达能够站在革命立场上,反对一切损害和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蒋介石的亲信王柏龄在军校明目张胆地支持一些右派学生捣乱,破坏统一战线,制造反共事件。邓演达对此表示气愤,当面批评王柏龄“破坏团结的行为”,使王柏龄十分狼狈。
邓演达在军校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积极拥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为军校校长蒋介石等国民党新老右派分子所妒忌与仇视,因而受到了他们的诸多责难,甚至被排斥出黄埔军校。但邓演达并不因此畏缩,相反更加坚定地与这些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斗争。
1926年5月,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决定出师北伐,邓演达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北伐过程中,邓演达诚挚地与共产党人合作,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而并肩作战。为了准备北伐,总政治部在广州开办了一期特别训练班,挑选了300名黄埔学生前往受训。邓演达特意邀请了周恩来前来训练班作关于《革命军部队政工与民众运动》的报告,对北伐军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邓演达还热诚地聘请了一些共产党人担任北伐军政治部的各项工作。如共产党人孙炳文被聘为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职务;郭沫若是当时著名的左派,邓演达聘请他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工作。邓演达还通过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推荐,吸收了几十名青年工人参加了总政治部的工作。总政治部派往各部队的政治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北伐军攻占武汉以后,邓演达继续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兼任武汉行营主任。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主持湖北省政务,并负责筹建湖北革命政府的工作。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邓演达在武汉着手筹备军事学校。他委托共产党人包惠僧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筹备处主任,代表他负责筹备工作的进行。军校成立后,邓演达担任代理校长职务(校长蒋介石),聘请了恽代英、徐向前、沈雁冰等一批共产党人到校任职任教。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也迅猛地发展起来。邓演达热情赞扬和支持农民的革命斗争。他在发表的演说和文章中,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占全国人口之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只有他们起来才能摧毁封建势力,打倒帝国主义。他主张农民要组织起来,通过斗争建立“乡村自治权”和“农民自卫军”。他强调要根本解除农民的痛苦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邓演达还同共产党人一起,为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大量工作。1927年2月间,在他主持下,总政治部成立了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专门研究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1927年3月间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邓演达在会上多次发表演讲,热情鼓励农民要认识自己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任务,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同时,在于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邓演达与毛泽东一道,共同提出了《对农民宣言》,要求国民党支持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全会通过了邓、毛的提案,宣布:“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至于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而后止。”根据这个宣言,正式成立中央土地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谭平山等五人为委员。为进一步推动和领导农民运动的发展,邓演达同共产党人一起,积极筹建全国农民协会,开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3月20日,邓演达在武昌主持召开了湘、鄂、赣、豫四省农协执委联席会议,决定在这四省农协的基础上,成立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以邓演达、毛泽东、彭湃等13人为委员,邓演达、毛泽东等五人为常务委员。邓演达兼任宣传部长,毛泽东任组织部长,彭湃为秘书长。在毛泽东、邓演达等的努力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在武昌开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于4月正式开学。邓演达为所长,毛泽东任副所长。邓演达还聘请共产党人周以栗为农讲所教务主任,恽代英、彭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到农讲所讲课。
1927年4月下旬,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战争。邓演达亲临前线参加指挥战斗。5月28日,在河南临颍攻击奉军主力的激烈战斗中,邓演达奔忙于火线上,沉着地指挥战斗,深为官兵们所敬佩。北伐军占领临颍后,会同冯玉祥的国民军连克郑州、开封等地。
在大革命后期,邓演达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阴谋活动,一直坚定地进行着斗争。1926年10月,由于北伐军胜利攻占了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从广州迁都武汉。但蒋介石却极力主张迁都至由他所控制的南昌,并扣留了赴武汉途经南昌的一批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1月,邓演达从武汉赶至南昌,与蒋介石分裂革命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2月9日,国民党左派领袖于汉口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反对独裁、提高党权、扶助工农运动等主张,同时成立了以邓演达、吴玉章等五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作为贯彻这些决定的领导机关。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背叛革命后,邓演达与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领袖,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严正声讨其背叛革命的行为,并为继续贯彻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维护国共合作而斗争。他与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一起,在武汉地区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声讨蒋介石的高潮。
邓演达在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对汪精卫日益嚣张地破坏国共合作、压制工农运动、分裂革命的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6月10日,汪精卫、唐生智、谭延闿等军政要员,在郑州同冯玉祥举行了分共会议。邓演达出席了这次会议,坚决反对他们的破坏国共合作的分共主张。由于邓演达坚持维护国共合作,反对分裂,反对摧残工农运动的正确立场,因此遭到了汪精卫一伙的仇视。汪精卫曾一再要求邓演达放弃革命立场,跟他一道进行反共活动,遭到邓演达的严正拒绝。鉴于汪精卫一伙加紧进行背叛革命,邓演达于6月30日发表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一信,公开揭露汪精卫集团歪曲和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行径。7月13日,邓演达又公开发表了《辞职宣言》,一再谴责汪精卫一伙“向蒋介石图谋妥协,并与共产党相分离,而残杀农工”,“而欲使国民党终化为反革命团体”。7月15日,汪精卫集团终于公开叛变革命。邓演达化装成查电线的工人,沿京汉线经郑州转陕西潼关,乘坐苏联顾问的汽车一道前往莫斯科。
1927年11月1日,邓演达与当时在莫斯科的宋庆龄、陈友仁等以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窃取中国国民党的旗号,歪曲革命的三民主义,背叛革命的罪行。他们表示要继续担负起国民革命的重任,完成孙中山未竟的革命事业。同年12月,他去了柏林,认真研究中外历史及各国的政治制度等问题,期望从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好途径。1929年9月,他到了法、英、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等国。1930年回国途中,他又顺道到土耳其、伊拉克和印度等国一些地方考察,了解各国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继续进行民主革命的决心。
1930年5月,邓演达从国外返回祖国上海,积极投身于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他积极联系国民党中要求反蒋和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人士,如季方、朱蕴山、章伯钧等,开展反蒋活动。同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选出中央干事会,邓演达担任总干事。大会表示要担负孙中山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为实现民主革命的理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斗争。为此,邓演达积极进行组织策动工作。同年11月,他联络在上海的部分黄埔军校毕业生,发起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开展反蒋的革命活动。以后该会又向全国扩展,相继入会者和受影响的人至少在5000人以上。
这期间,邓演达还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具体阐述了关于“农工平民革命”的理论,全面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是封建性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统治着全国的南京反动政权,是以买办资产阶级为核心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联合统治机构,是一切反动势力的总代表,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据此,他认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障碍,因此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发动平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和买办豪绅的联合统治,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他认为原则上主张土地国有,而用耕者有其田为过渡办法。他还认为中国革命是“以社会主义为归宿的革命”,在中国民族完全解放,平民取得政权之后,“要实行社会主义”。
邓演达的一系列反蒋活动以及他的政治主张,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惧。蒋介石布置特务打手,千方百计地搜捕邓演达。有人将此情况告诉邓演达,劝他暂时离开上海避一避。但他却坦然说:“现在一不做,二不休,生死只有置之度外。”继续在上海坚持斗争。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前往他所主持的干部训练班作结业报告,因叛徒陈敬斋告密,不幸遭上海租界巡捕逮捕。租界当局审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反对政府?你是不是共产党分子?”邓演达回答说:“我不是共产党人,但我要革命。蒋介石背叛三民主义,投降帝国主义。我们要恢复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建立农工平民政权。”租界当局把邓演达引渡给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旋即又被转到南京秘密关押。
蒋介石抓获邓演达后,曾派人诱骗邓演达投降,表示如邓答应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附南京政权,便许以副总司令职位,或让他出国考察。邓演达严词拒绝,斩钉截铁地表示“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他在被关押期间,曾书写过一副对联说:“人生自当忙不息,天地原来未瞬留。”表达了自己坚持革命斗争,决不后退的意志。由于邓演达坚持反蒋立场,始终坚贞不屈,再加上社会各界正极力进行营救活动,使得蒋介石恐惧不已,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1931年11月29日,蒋介石丧心病狂地派人将邓演达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处。
邓演达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宋庆龄立即在《申报》发表宣言,痛斥蒋介石祸国殃民,悍然杀害邓演达等“忠实革命人才”的滔天罪行。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声讨蒋介石和悼念邓演达的活动。一些报刊还发表了邓演达被害经过及悼念邓演达的文章。1941年,邓演达殉难十周年,宋庆龄发表了《纪念邓演达》一文,高度评价邓演达革命的一生和崇高的革命品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关怀下,邓演达的遗骸移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灵谷公园内。新立的墓碑上刻有何香凝亲笔题字:“邓演达烈士之墓”。1961年,邓演达殉难30周年,宋庆龄亲笔题词:“择生先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坚贞不屈和殉难不苟的精神,是不朽的。”1981年,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称誉邓演达是“一贯支持我们党的党外亲密战友”之一,并表示深切的怀念。位于惠州市郊鹿颈乡的邓演达故居,1984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颁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褶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