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会文,1908年11月12日出生于湖南攸县凉江乡山田村一个地主家庭。8岁入私塾,13岁进盘田小学。他资质聪明,领悟力强,追求新思想、新知识,并能将所接受之思想、知识,应用贯穿到作文中去,常得国文教师廖华如好评。一次,廖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家乡》,蔡会文就把新接触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观点,联系家乡山田村的实际,写了一首五言诗:
有山又有田,家乡叫山田。
农夫做牛马,土豪像神仙。
同生一块地,穷富两个天。
何时得平均,我要问苍天!
1925年秋,蔡会文考进长沙长郡中学。这时,长沙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革命浪潮余波未平,他耳濡目染,了解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常与同学慷慨直言,议批时弊:“污吏者,害民之物也;军阀横暴者,扰民残人蠹也。”“小人当政,君子在野,政治安有日新?国家安有富强之望乎?”他与进步同学刘振国、刘谭豪等倡导组织了攸县旅湘同学会,主办《攸县同学报》,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还积极投入反对赵恒惕杀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的斗争。
1926年,蔡会文得知进入湖南的北伐军在攸县首战告捷,立即偕同攸县旅湘同学会成员,前往驻地慰问北伐军。他的活动得到学校中共党组织的关注与支持。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验,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军入湘后,湖南农民运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发展迅猛。1926年暑假,蔡会文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农民到自己家开仓分粮。他还要母亲给每个挑谷的农民发一块银元。他还带领农民收缴了反动豪绅陈洋芬团防局的枪,后来利用这批武器组建了攸县农民自卫军。1927年4月,他被调到省总工会和省农民协会办的工农自卫军干部训练队学习。
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蔡会文受到通缉。他潜回家乡,见到参加革命的哥哥蔡南阶。他们兄弟劝告母亲:“我们不需要父母的家业,我们坚持走自己选择的路,只要父母不加阻拦,就算最大的支持。”6月底,兄弟俩辗转来到武汉,找到党组织。蔡会文被安排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新兵营任党代表,后随部队参加起义,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蔡会文做过农村群众工作、连队工作,也做过教导队的工作,随部队参加过许多战斗,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和党的工作者。1928年3月,他随毛泽东工作时,白天黑夜奔走于各山村之间,访贫问苦;还组织农民远出永新南乡打土豪,筹集数百担粮食,解救群众的饥荒;带领群众收缴附近保安队的枪支,把群众武装起来;他还组建了秋溪乡党支部,进而成立了中共秋溪特别区委,使秋溪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东部屏障。
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建立红四军后,蔡会文任第三十一团机枪连党代表。8月,红四军教导队在茨坪正式成立,他又被任命为教导队党代表。他在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中,经常以党的政治主张、红军纪律和斗争目标武装战士、学员的思想。他以身作则,和战士、学员打成一片。在教导队时,他和学员一样每天只吃两餐红米南瓜饭,打柴、碾米都参加。冬天,教导队没有棉衣棉被,他和学员一起钻进稻草堆里过夜。1929年2月,他率教导队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不久调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一支队政委。这年12月,蔡会文出席古田会议。在转战闽赣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日子中,他参加过歼灭郭凤鸣部4000余人和解放长汀的战斗。1930年2月夺取会昌城后,他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在会昌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和配合主力红军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他不顾连续数月行军作战的疲劳,带领支队干部到街头巷尾刷标语、贴传单,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并把工人、店员组织起来,开展以筹款为中心的斗争。在斗争中,既加强了红军同工人群众的联系,也帮助工人群众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增强了工人的战斗力。不久,会昌县总工会成立,工会的队伍不断扩大。他和部分工人代表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赞扬。
在向闽粤赣边区发展的过程中,1929年5月,蔡会文率工作团,分赴三省边界建立秘密据点和发动工农暴动。他首先领导消灭了边界反动武装,夺取了筠门岭镇等边界战略据点,然后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将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步向寻乌、安远、武平、上杭一带扩展。6月,他担任新组建的红三军政治委员,这时他才22岁。他和军长黄公略素以治军严格著称,在他们领导下,这支部队很快成长为红军的劲旅。
在长汀休整的间隙,蔡会文会见了胞兄蔡南阶。久别重逢,他以“赤潮”署名题字留念:“三周年纪念的我俩,具备了牺牲奋斗的决心!”借以表达自己对革命忠贞不贰的赤诚。8月,红一军团挺进湖南,在浏阳文家市一举歼灭敌旅长戴斗垣以下5000余人;9月回师江西后,10月4日攻下赣西重镇吉安;在第一次反“围剿”,12月初开始的龙冈一战中,活捉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毛泽东曾以“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诗句,赞扬了黄公略、蔡会文领导的红三军。接着,1931年5月红三军与红四军、红十二军联手,合歼国民党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因为红三军从制高点上出敌不意地飞速作战,赢得了毛泽东“飞将军自重霄入”的高度赞扬。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三军以三个团的兵力,又歼灭了蒋鼎文第九师三个团,合歼韩德勤师六个团和蒋鼎文的炮兵团及一个步兵营,为红三军战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32年10月,蔡会文奉命从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职上调任湘赣省军区总指挥、政委并兼红八军政委。其间,面临着既有蒋介石的重兵“围剿”,又有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他果断地提出:“积聚主力,乘敌人分进合击之前,在广大苏区群众配合下,选择敌人弱点,各个击破敌人”,“不打有坚固设防的据点工事,不打无充分胜利把握的冒险战争与盲动战争”等军事主张。
蔡会文带领红八军向遂、万、泰地区推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帮助建立了遂万泰中心县委和各级苏维埃政权,恢复了遂川以北永新以南的大片苏区,红八军也发展到近4000人,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第四次反“围剿”作了一定的准备。为了钳制袁水之敌,配合中央红军作战,1933年2月,红八军在于田墟一带击溃赣敌第二十八师四个营。4月7日,在运动战中又全歼敌两个营和一个机枪连,扭转了湘赣红军在战斗中的被动局面。
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蔡会文与司令员萧克率红八军突然撤往赣东南,在赣江西岸频频出击,打击敌人。当湘赣之敌向遂川扑来时,他们又挥师北上,进逼永新,包围宁冈、莲花之敌,一面发动佯攻,一面派出主力,专打增援之敌。5月1日,他们在莲花、安福交界之青塘歼灭援敌陈光中两个营。5月6日,于莲花、茶陵之间歼援敌第六十三师的两个营;次日,又歼该部旅长钟中山以下500余人,俘敌60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0余支、机枪12挺、电台一部和大量辎重。接着,又在棠市伏击国民党第十五师,经四小时激战,俘敌团长李春光以下800余人,缴获步枪500余支,及军装万余套等大批物资。红八军屡出奇兵,连连得胜,得到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
1934年1月,蔡会文受“左”倾领导的排挤,被撤销了湘赣红军总指挥职务。蔡会文被撤职后,曾进中央红军大学学习了一个时期。4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处于十分紧张的时刻,中革军委重新任命他担任粤赣省军区司令员。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又任命他为赣南省委委员、省军区司令员,与项英、陈毅一起,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于1935年2月分五路突围。他率赣南军区所属部队担负掩护任务,保证了中央分局机关及兄弟部队安全转移。其他四路部队跳出包围圈后,他才和阮啸仙、刘伯坚等带领1800多人的队伍,突出重围,向南岭山脉行进。转兵途中,他考虑到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患有肺病,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年纪较大,给他们加派了警卫人员,让他们跟随后续部队前进,自己同少共书记陈丕显率先遣队在前面开路。
4月初,蔡会文和陈丕显率部来到油山,与先期到达的项英、陈毅和贺昌等会师,组成了南方游击总指挥部。南方游击总指挥部在长岭召开了干部会议,制定新的军事方针和工作计划。蔡会文率一支300人的红军部队,进入湘粤赣边界,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在湖南桂东县东边山,与方维夏、周礼等领导的游击队汇合,组成了中共湘粤赣特委,并组建湘粤赣红军游击支队,蔡会文任特委委员、游击支队司令兼政委。游击支队以赤水仙、东边山、西边山为活动中心,在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东边山是湘、粤、赣三省的界山,与北山、油山互为屏障。但这里群峰绵亘,交通不便,特别是反对派的欺骗宣传,尤其是叛徒李宗保(原湘赣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对老百姓的蹂躏,使得老百姓害怕红军,纷纷躲进深山老林。为了做好群众工作,蔡会文率部来到后,严格执行纪律,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细心照管留在家里的老人。群众耳闻目睹,相信是真正的红军来了,相率从深山丛林中走了出来。他们还帮助群众下山打土豪,将得来的粮食财物分给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有了群众的支持,湘粤赣游击根据地得到迅猛发展。以赤水仙、两边山为中心,游击区纵横数百里,四周延伸到湘粤赣三省的桂东、汝城、资兴、酃县、遂川、上犹、崇义、大余、始兴、南雄、仁化共十来个县,游击支队也发展到1000多人。
湘粤赣游击根据地的日益扩大,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不安。他们调兵遣将,集结十倍于游击支队的兵力,以东边山为主要区域,反复进行“清剿”。为了封锁山区,断绝游击队的供给,敌人强迫移民并村,控制集市贸易,进行经济封锁;还利用叛徒李宗保做向导,到处搜山放火,洗村劫寨。面对严重的形势,蔡会文等将游击队化整为零,编成十几人至三四十人的小分队,分散与敌人迂回周旋,弄得敌人摸不着,碰不上,疲于奔命。而游击队一有战机,则迅速集中,把小股的敌人一个一个吃掉。他们把这种打法叫“做小买生意”,“赚钱就干,赔本不来”。有一次,湘敌一个营来搜山,蔡会文很远看见敌人只有一个连在搜索前进,就果断地对周礼说:“送上砧的肉,先吃掉这个连再说。”在他的指挥下,各路游击分队迅速合围,干脆利索地歼灭了这个连。与此同时,他们还针尖对麦芒,采用很多办法来对付敌人的“跟脚队”、“望火队”、“砍山队”,使敌人阴谋难以得逞。当敌人实行所谓“封坑”,把老百姓通通搬到离游击根据地十公里开外的大村庄居住,由保甲长统一看管,企图把游击队饿死、冻死、困死在山里时,蔡会文就针锋相对,派小分队摸到敌人窝里去斗争。有次,他带人深夜突入桂东县沙田镇,抓住大土豪李正兴,逼令交款近千元,购置灰布80多匹,以及粮盐等物资,并命令李正兴“护送”小分队安全出镇,返回驻地。
1935年秋天,斗争形势更为险恶。部队吃穿无着,蔡会文跟部下一起吃野草、树皮。为了稳定部队的情绪,他经常深入到各个游击分队,找干部战士谈心,用很多事实深入浅出地说明敌人并不可怕:“敌人不过像一头很凶很笨的野牛,在深山密林里横冲直闯。然而猎手总有办法对付它的。比如,有时敲它一下脑壳,有时钻它一下屁股,有时给它拦腰一棍,有时又牵着它的鼻子满山转。或让它发怒,瞎冲一气。这样一来,即使它再肥再大,再凶猛,也要把它拖瘦,拖垮,拖死。”又说:“我们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每一个革命战士的。”
1936年初,蔡会文率部打游击时,与国民党军余汉谋部遭遇,部队被打散,他带领部分战士向未冠山转移。一天,他安排大家在一间破房子里稍事休整,同时派管理员下山买粮。不料管理员一下山即被捕叛变,带领广东铁甲兵教导团来围攻游击队。蔡会文一面指挥大家突围,一面和两个警卫员断后,掩护撤退。部队冲出去了,而他却负伤。他又命令警卫员突围,结果警卫员脱险,他却因背部又中一弹昏倒在地。当敌人知道他就是大名赫赫的蔡会文时,立即用竹椅想把他抬回去邀功请赏。蔡会文苏醒后怒斥叛徒,并尽最后之力与敌搏斗,结果被敌杀害。这位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优秀红军将领,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