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路:丹心耀天山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王俊2019-02-18 11:37

林基路,原名林为梁,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28年,12岁的林基路入台山县任远中学就学。任远中学是一所进步的中学,教师们的思想很活跃,他们创办的刊物《骆驼》,登载的都是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号召青年为国家命运和前途献身的作品。林基路在学校思想进步,经常在《骆驼》上发表文章,抨击和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1931年,林基路在任远中学毕业,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求学。1933年初,他在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春,得到组织的批准,他去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他不仅自己认真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还组织留日中国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革命文艺理论。他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东京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以中共东京支部为核心,妇女会、留日学生联合会、戏剧研究联合会、世界语研究联合会、文化联合会、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组织建立起来,还出版了《东流》杂志,举行各种座谈会、读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活动。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留日学生的觉悟,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不少先进分子,加入了党团组织,扩大了革命力量。

1937年,林基路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到上海,在上海文化协会工作。不久,根据组织的安排,他和李云扬等人跟随周扬、何干之等,于同年10月初到达延安,在中央党校第十二班学习。1938年2月,林基路与李云扬等受党的派遣来到新疆做统战工作。同年4月,林基路被任命为新疆学院教务长。

林基路参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八个字作为新疆学院的校训,用鲜艳的大红字写在校园的洁白墙壁上。他亲自为新疆学院创作了校歌,歌词是:

巍峨天山,环绕着戈壁无边,

在这大自然之间,

陶冶着新社会的青年。

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

努力莫迟延。

团结、紧张、质朴、活泼,

争当抗战教育的模范,

锻炼建设新疆的骨干。

时代的青年,

勇敢向前,勇敢向前,

胜利就在前面!

这首充满革命朝气的校歌,像号角一样,唤起师生们为民族的兴亡去学习,去战斗!

为了彻底改革不良的校风,他提出了“生活革命化”的口号,提倡新的工作作风。他说:“什么是新的工作作风呢?新的工作作风应该是实际的、群众的、具体的、热忱的、经常持久的、自觉的、苦干的、灵活的。”他还说:“干部的品质必须有鲜明的政治面貌,高度的组织观念和坚强的责任感与高度的学习精神。”他号召青年们要培养优良的品质,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他认为树立新的工作作风,不仅是学校师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必须厉行的问题。于是,根据上述精神,他撰写了《六大政策的工作作风》一文,在《新疆日报》上公开发表,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该文章成为发给全疆干部的必读文件。

为了把青年人培养成为既有革命理想,又有丰富学识的新人,他提出了教用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积极聘请进步人士担任教学工作,扩大进步教师的队伍,尽量多开设一些讲述革命理论的课程,除了请人为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政治课程外,他还亲自讲授《新政治学》、《新哲学》、《社会结构论》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等课程,向广大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时,新疆学院规定每周有一次“抗日建国日”活动。一到这天,林基路就向学生演讲时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有关的方针政策,讲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使广大师生明白抗日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动员全院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爱国抗日宣传运动,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编演反映抗日战争的话剧歌剧。

林基路忘我地工作,紧密地联系群众,使新疆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林基路也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此引起了新疆督办盛世才的嫉恨。1939年初,盛世才借口“工作需要”,将林基路调往阿克苏教育局任局长,不到半年,又调任库车县县长。林基路到库车后,通过访贫问苦,调查研究,着手对库车县进行改革和建设。

林基路十分重视库车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原来库车只有两所学校,缺乏统一的学制,而且教学质量很低;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一个班既有八九岁的适龄儿童,也有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师资力量十分缺乏。针对这种落后状况,他首先制定了统一的学制,规定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周授课6天。对学生年龄也作出规定,并通过考试,按年龄和成绩进行班次调整,年岁大的调到扫盲班,尽量吸收适龄儿童上学,从而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使更多的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他采取许多措施增加学校,比如动员巴依(维吾尔族语,意为“地主”)等出钱创办学校,甚至鼓励校长、教师自己动手修建校舍,等等。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林基路还亲自到库车县二区北山柯尔克孜族居住的牧区,办起了一所北山柯族学校,校内还附设有扫盲班,使那些居住在偏僻山区的适龄儿童和民众都能受到教育。他为了鼓励女子读书,将原维文会办的学校改为县立女子学校,全部招收维吾尔族女学生,人数达80名。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库车县各类学校遍布城乡各地。为了提高师资和教学水平,他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亲自为他们讲课,定期举行考试,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他还不时去学校听课,发现问题,立即着手研究解决,甚至组织并选派一些教师轮流去阿克苏和迪化学习。林基路还规定各个学校,定期举办文娱体育活动,活跃学校空气,使学校充满朝气,保证了师生们的身心健康。每逢“五四”、“七七”等纪念日,林基路都要到会讲话,向广大师生宣传抗日救亡,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

林基路十分关注广大人民的疾苦,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他就不顾一切地去做。库车县境内的苏巴什河经常泛滥成灾,各族人民深受其苦。林基路决定修建大坝,动员农民群众在北上龙口修建了一条长1200米、高4米、底宽8米、上宽4米的大坝,既控制了水患,又解决了当地群众多年来用水的困难。人们为了纪念林基路,后来称此坝为“林基路大坝”。林基路又在现在库车县的第九区修建了张斯托合拉克大坝,坝长40多米。1940年秋,林基路发现今库车县第七区的地方有五六万亩草地因缺水不能使用,就决定引塔里木河水垦荒,动员当地民工修了两条渠,一条叫哈源渠,一条叫阿木渠,使现在的第四、六、七、八区农民得以享受水利。

林基路还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先后修建了库车老城大桥、六区大桥、二八台大桥、西地拉大桥、哈朗沟大桥等桥梁。库车老城大桥竣工后还举行了通车典礼,林基路亲自为大桥书写了“龟兹古渡团结新桥”八个大字。当时这座桥对便利南北疆的交通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基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勤勤恳恳地为库车各族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因而得到了各族人民真诚的拥护和爱戴。

1942年1月,盛世才又把他调到更偏僻的乌什县当县长。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都出现了反共的逆流,盛世才也随机应变,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以“另有任用”为名,将大批共产党人集中到了省城,林基路也被调回到了迪化。1942年9月17日下午,盛世才命令软禁林基路等共产党员。

在狱中,林基路受尽酷刑,仍不屈不挠地带领同志们与敌人斗争。他是狱中党支部的党小组长,他向大家提出三条要求:第一,要盛世才公开审判,宣布关押我们的理由;我们要利用法庭这个公开场合,揭露盛世才的反动嘴脸,说明我们是应邀来建设新疆的,有功无罪。第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求盛世才把我们集体送回延安,个人单独出狱是背叛行为。第三,要表现共产党人的高尚革命气节,宁可牺牲个人,也不能损害党的利益。同时又组织大家学习《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等著作,还带动大家学习外语,以备将来革命的需要。监狱的环境十分险恶,但林基路坚信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定胜利,为了表达对革命的坚贞,他在狱中用香灰写了一首著名的《囚徒歌》:

我噙泪低吟民族的史册,

一朝朝,一代代,

但见忧国伤时之士,

赉志含愤赴刑场;

血口獠牙的豺狼,

总是跋扈嚣张!

哦!民族——

苦难的亲娘!

为你五千年的高龄,

已屈死了无数的英烈;

为你亿万年的伟业,

还要捐弃多少忠良!

铜墙,困死了报国的壮志,

黑暗,吞噬着有为的躯体,

锁链,锁折了自由的双翅,

这森严的铁门,囚禁着多少国士!

豆箕相煎,便宜了民族仇敌,

无穷的罪恶,终教种恶果者自食,

难闻的血腥,用噬血者的血去洗。

囚徒,新的囚徒,

坚定信念,贞守立场!

砍头枪毙,告老还乡!

严刑拷打,便饭家常。

囚徒,新的囚徒,

坚定信念,贞守立场!

掷我们的头颅,

奠筑自由的金字塔;

洒我们的鲜血,

染成红旗,

万载飘扬!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林基路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狱中相互传递,并谱成歌曲传唱,使同志们深受鼓舞,增强了必胜的信念。

1943年9月27日深夜,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一同被秘密杀害,时年仅27岁。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