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与《救国时报》

来源:湖北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19-07-28 22:1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是目前湖北省馆藏量最大的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已达30多万卷册。在这30万卷浩瀚的档案海洋中,其中一套152期较完整的《救国时报》特别引人注目。这份抗战时期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文报纸,与声名卓著的东北抗联领袖杨靖宇会有怎样的联系呢?

故事发生在1935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了。战斗在日伪统治心脏里的杨靖宇和抗联一军,从此失去与上级党组织和友军的联系,像一叶小舟在林海雪原里孤苦无依地飘荡。为了摆脱那种孤独的困境,杨靖宇曾派出一批批交通员大海捞针似的四处搜集信息,却音讯皆无。1935年底,历经严寒的抗联一军终于盼来了春风,一张辗转传来的报纸令杨靖宇喜笑颜开。

这份报纸就是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原名《救国报》,创刊于1935年12月9日,对开4版周刊,每月7、14、21、28日出版,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主办发行的机关报。1938年2月10日停刊,历时两年多,共出版了152期。

此时,东北抗战形势举世瞩目。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刚到陕北,在国际上尚无话语权。为了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路线,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办了巴黎《救国报》。其编辑工作由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苏联操作完成,印刷与发行地却在法国巴黎。每期报纸组稿、编辑后在莫斯科星火印刷厂排版,打出纸版后航寄到巴黎报社,在法国一家印刷厂出版后,再向国内和世界各国华侨发行。

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第一军最初收到的几期《救国时报》,是通过东北义勇军领导人李杜驻上海办事处,几经辗转,冒着风险传递来的。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的严密封锁,对新闻舆论控制尤其严密,东北党组织、抗日联军很难知道外界的真实信息。为了及时得到外面的信息,打通《救国时报》传递渠道,杨靖宇决定建立秘密交通站,选派得力人员传递报纸,专设秘密通道传递《救国时报》。

杨靖宇将《救国时报》视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指示一军政治部充分利用这份报纸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1936年6月30日第39期刊载题为《民族英雄杨靖宇》、署名虎啸的文章。文中评论说“杨司令是东北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杨靖宇与赵尚志、王德泰等成为东北人民惟一有希望、有信仰的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杨司令不但现在是东北反日反帝战争的坚决领导者,我们相信,不久以后,他会变成伏罗西洛夫一样的世界伟大人物之一”。文章对杨靖宇给予了高度评价。《救国时报》所刊载的这些消息令抗联一军将士深受鼓舞。每期《救国时报》传来,大家都争相传看,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救国时报》在办报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一是发行困难。随着该报影响的扩大,引起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注意和查扣,他们以种种借口“检查”、破坏,在政治上进行打压,因而报纸常常被扣留、没收。二是经费不足,办报支出大,印刷、邮递费用颇巨,一度难以为继。1936年6月5日,《救国时报》发表社论《敬向海内外求援》,决定开展广泛的募捐活动。杨靖宇看到《救国时报》因办报经费困难,开展募捐,感到决不能因为经费困难而让这份宣传抗日救国的报纸停刊,他号召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为《救国时报》捐款,并于1936年8月12日亲自动笔写下《致救国时报》的一封信。

杨靖宇代表抗联一军捐款后,海内外纷纷响应捐款不绝,《救国时报》连连发表鸣谢启事,以彰义风。《救国时报》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靠海内外广大爱国同胞的捐赠坚持出版。

《救国时报》刊载许多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况,向国内外传达了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占领的情况和东北抗联的英勇活动和光辉战绩。据统计,《救国时报》从1935年9月18日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终刊(第152期),登载“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专栏文章14篇;“东北义军捷报”27篇;“抗联文告”16篇;“抗日烈士传略”5篇;反映抗日联军各军斗争的通讯29篇,其中反映抗联一军的有11篇;照片11幅;还有不少篇抗日诗歌、歌曲。这一切,使全世界都知道了,在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有一支名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斗。同时,也为后人了解东北抗联的斗争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1938年2月10日,《救国时报》因“本报同人将全体回国参战”,宣布“本报暂时停刊清理手续”并发表了《启事》。《救国时报》的停刊,使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失去了一个了解党中央对抗日战争方针、政策指示和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信息通道,这对于杨靖宇等抗联将士和广大的读者来说真是甚感可惜和遗憾。以后,杨靖宇等东北党组织、抗联领导人与党的上级机关的信息进一步隔绝,东北抗联进入了最为黑暗的斗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