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海,1940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生于湖南省桂阳县两路乡(现欧阳海乡)凤凰村一户贫农家庭。其父欧阳恒文,为人老实,是凤凰村的赤贫户。因此,欧阳海从小就受尽了生活的磨难。在他刚刚出生的那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其父因害怕国民党反动军队“二丁抽一”,把大儿子欧阳嵩抓去当兵,就把嗷嗷待哺的欧阳海丢到土地庙。他不忍心又把欧阳海捡回家后,取了个女孩名字,叫欧阳玉蓉,男扮女装。但是,时隔三年,欧阳海的哥哥还是被抓去当了壮丁。
凤凰村原名老鸦窝村,地处舂陵江畔,山高石多,荒凉贫瘠。欧阳海家常常是青黄不接,只能用野菜充饥。1947年冬,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潘保长作“壮丁捐”抢走了,山上的野菜也几乎被采光了。小小的欧阳海走投无路,只好每天跟着妈妈,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到莲溪等地挨家挨户乞讨,受尽了恶霸地主的欺凌。1948年,他家开垦的二亩荒地也被地主刘满禄强占了,年仅8岁的欧阳海,只好随同父亲,跋山涉水,砍柴烧炭,卖炭换米,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1949年冬,桂阳县解放了。一队人民解放军开进了凤凰村。欧阳海非常高兴,整天与解放军在一起,帮他们搭棚子,贴标语,找柴火,挑水;还为四排的战士们带路,深入到四平山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侦察匪情,活捉了吴崽子、刘大斗、潘保长为首的一伙土匪。欧阳海的机智灵活,受到了战士们的好评,代理排长周虎山亲自送给他一支木头手枪,让他担任村儿童团团长,将全村的娃娃们组织起来,跑步出操,站岗放哨,参加斗争恶霸地主刘大斗的大会,维持会场秩序。
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后,中共桂阳县委根据乡亲们的要求,批准“老鸦窝村”改名为“凤凰村”,并因陋就简,创办了村小学。欧阳海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背上书包,开始了新的生活。他读书认真刻苦,成绩一直优良。在建立初级社时,他就先后担任了社里的记工员、会计。他为人耿直,办事公道,爱社如家,吃苦耐劳,备受社员们的称赞。由于他有文化,表现好,1956年被两路公社调到砖瓦厂当工人。正当欧阳海在砖瓦厂干得起劲时,金门前线一声炮响,激发了他“报名当兵,保家卫国”的决心,但由于年龄不到,没有得到组织的批准。
欧阳海在等待中盼了两年。1958年春,征兵工作一开始,欧阳海就匆匆忙忙地从砖瓦厂赶回,到村征兵处报名。可是,村里的名额已满,花名册已上报了。他马不停蹄地跑了10多公里山路,赶到周塘村去报名。当时,周塘村的名额也满了。欧阳海急了,又赴沙溪应征青年集合点报名。他找到武装部的领导,争辩说:“我两年前就报了名,怎么给漏掉了。”武装部和接兵的同志被他的热情所感动,同意他参加了体检。这样,欧阳海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临出发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小海,家里的事你莫挂记,到了队伍上,可要为我们贫农人家争口气,事事都要干在前头啊!”欧阳海紧握拳头,向父亲保证:“爹,这您放心,我一定处处争个上游。”
欧阳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入伍后,他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练好杀敌本领上。起初,他投弹只投12米。但他不灰心,每天起早贪黑,坚持苦练,连寒冷的冬夜也不放松。工夫不负苦心人。一天早上,欧阳海练习投弹,连长给他检查成绩,竟达到了35.6米。连长一面鼓励他继续努力,一面给他传授投弹要领。为了能在黑夜练习投弹,命中目标,欧阳海把香火绑在教练弹上投。经过苦练,他投弹的成绩上升到了47米,每投必中,弹无虚发,被评为全连的训练标兵。入伍三个月,欧阳海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叛乱。消息传来,欧阳海多次要求进藏平叛,表示了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当组织没有批准时,他又把平叛的热情化作强大的动力,投入到了部队的工程建设之中。在伐木时,他“虎”劲十足,上百斤的木头扛着就跑,边干边喊:“消灭叛匪,加油!支援西藏,干哪!”崭新的解放鞋磨破了,他光着脚也不歇步。连长关英奎心疼地说:“这小兵太虎了,干起活来真不要命。”
伐木完毕,连队又接受了劈山开石的工建任务,打锤成了全连的一大难关。20磅的大锤抡起来,要不偏不歪地砸在钢钎上,劲使小了不起作用,大臂抡锤又很难打准,不少新兵有些胆怯,不敢上阵。为了培养新手,加快工程进展,连部决定组织一次打锤示范表演。欧阳海积极响应,暗暗使劲。他利用休息时间,虚心向老战士学习,仔细揣摸打锤的窍门,很快掌握了“快、准、狠”的打锤技巧和“手、眼、心”的配合要领。在全连的表演赛中,欧阳海连珠炮似的创下了280锤的新纪录,锤锤命中,“弹”无虚发,铿锵有力,闻名全营,营长还亲自给他佩戴了一朵大红花。在采石场的施工中,爆破任务最艰巨,危险性也最大。欧阳海多次请缨,不畏艰险,参加了爆破组,攻克了“残眼”上的难关,创造了“空心爆破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练兵、生产之余,欧阳海认真刻苦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还经常听连指导员讲战斗英雄的动人故事,立志成为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在战斗英雄的鼓舞下,有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攀上悬崖峭壁,堵住了水渠的缺口,避免了塌方,保住了坡下的10余户民房。由于学习认真,思想进步,他受到了组织的肯定,被送到集训队学习,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
1960年,欧阳海升任班长。这时,连队奉命去支援修筑铁路。出发前夕,他患了肠胃病,医生和领导都要他留下来疗养,他却带病上了铁路工地。在修铁路的劳动竞赛中,欧阳海担任突击队长,事事带头,高标准,严要求,别人一天挑三个立方,他却突破了七个立方,身上的汗水从没干过;睡觉时,他守在帐篷边,为战友们挡风遮雨;上工号一响,他跑在最前头,收工号吹了半天,他还迟迟不愿下工地;吃饭的时候,他勒紧裤带,从口里省出一碗碗饭来,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表现出一个革命战士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筑路工程提前完成了,欧阳海荣立了三等功,他所在的班也获得了部队的嘉奖。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导下,1961年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建国11年来军队政治工作的成绩,指明了加强革命化、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当时正在住院治病的欧阳海备受鼓舞,憋着一股劲,办完了出院手续,搞了个“小演习”,来了个30公里的“急行军”,赶回部队。回到部队,他被提拔为三排的副排长。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欧阳海按照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用自身的苦难经历,积极参加诉苦运动,教育战士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紧跟共产党,永远不变心。同时,他还将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了《毛泽东选集》、《干部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书籍,联系思想实际,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在学习笔记中写道:“一个革命战士,不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就像火车头上没有煤没有水一样,无法开动,无法前进。因此,我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做一个革命的火车头。”革命的理论给欧阳海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焕发了革命朝气。他把一切交给党,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从副排长调营部通讯班任班长,又从通讯班调任比较后进的七班当班长。他二话没说,不讲价钱,接受了任务。他像革命的螺丝钉一样,党把他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亮。到七班后,他带领大家学习《纪念白求恩》,用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大家,武装头脑;连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欧阳海时时事事以雷锋为榜样,以身作则,带好全班。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件绒衣,穿了又补,补了又穿,一直舍不得丢掉。在假日里,他经常帮助老大爷挑柴,为老大娘挑水,有一次还冲入火海,抢救保护谷种和昏迷不醒的老大娘。人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只说:“我是雷锋的战友。”由于欧阳海以身作则,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后进的七班很快就跨入了先进的行列,被评为“四好班”,欧阳海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誉满全团,受到师首长的接见。
1963年4月,经上级批准,欧阳海踏上了回乡探亲的路途。当时,正值春耕大忙时节,桂阳山区人民虽然连续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但还是信心十足地在与老天搏斗,向大地要粮。还没进村,他就放下行李,和乡亲们一起下田劳动,直到晚上才赶回家里,见到了阔别四年的妈妈。随后他又赶到村支部书记家里,向党组织作了探亲期间的保证:“一是参加生产劳动,关心集体,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二是正确处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三是按期归队,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并要求村党支部给自己安排工作。
在家乡的这段时间,欧阳海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欧阳信德老人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欧阳海利用休息时间,帮老人砍柴挑水,做饭洗衣,就像一个亲生的儿子。有一次,他给欧阳信德老人去挑水,发现一个小姑娘失足落水,掉进了三米多深的塘里,就不顾春寒水冷,连衣服也顾不得脱,就跳下去,把小姑娘救了上来。又有一次,他和乡亲们在地里劳动,突然发现欧阳增玉家里起了火,浓烟滚滚,烈焰腾空。欧阳海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了欧阳增玉的母亲,又回来和大家一起把大火扑灭。他的手被烧伤了,衣服烧烂了,但还不愿休息,一直把欧阳增玉一家安置好,在群众中树立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
探亲期间,传来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欧阳海听到这个消息后,探亲假还未休完,就匆匆忙忙要赶回部队。临走时,妈妈送了他一双“万里鞋”,嘱咐他“出门万里跟党走,红心向党不变心”。公社书记周虎山送了他一本《红岩》,告诉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怎样生活,怎样为人民而战斗”。欧阳海把妈妈的嘱托、党委书记的希望一一牢记在心,挥手告别可爱的家乡、可敬的亲人,提前赶回部队。
步入军营,欧阳海正赶上连队紧张的战备活动,他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战备训练。在训练中,他苦练杀敌本领。干活的时候,有100斤的担子,他不挑99斤;有空就找战士们个别谈心,征求新兵的意见;大家休息了,他还在忙着,不是学习毛泽东著作,就是整理读书笔记;就连同志们的衣服鞋子脏了,他都要抢过去洗净晾干。星期天,别人都出去玩,他又照例到伙房去帮忙……
1963年11月17日,部队进行“野营合练”,欧阳海担任收容任务。18日,欧阳海带领七班战士随着炮连刚走到衡山某地的两山峡谷间,远方就传来了288次列车“嘟嘟”的汽笛声。前面部队按照行军纪律,都闪到离铁路约四米远的地方鱼贯前进。欧阳海也连忙关照全班:“火车来了,注意安全!”同时,看了看前边炮兵连的马匹,也已靠到山边前进。可是,当火车呼啸着沿新月形的铁道突然出现时,炮连最后一匹黑骡马受惊了。驭手勒不住野性大发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轨道上奔去,当奔至铁路道上时,这匹驮着炮架的骡马惊惶地横在铁道上死也不动了。看到这一情况,火车司机紧急刹车。由于巨大的惯性,列车仍风驰电掣般前进了一段,40米、30米、20米,……眼看马死车翻人亡的惨祸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个人安危,以异乎寻常的敏捷,毫不犹豫地冲上铁轨,使尽全力把惊呆的骡马猛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
列车呼啸而过,安然无恙,而欧阳海却被卷入车底,左腿被压断,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经多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三湘四水、大江南北。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聂荣臻、陶铸等纷纷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向欧阳海学习;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分别著文和讲话,高度赞扬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崇高精神;中共桂阳县委也作出了向欧阳海学习的决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1963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致函桂阳县人民委员会:中央军委批准欧阳海为革命烈士,并授予“爱民模范”光荣称号。
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授予欧阳海生前领导的班为“欧阳海班”。广州军区给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五好战士标兵”和“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两路乡改名为欧阳海乡;将灌溉郴、衡两地的大型水利工程命名为欧阳海灌区。之后,广州部队作家金敬迈写了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欧阳海精神在全国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
1993年,桂阳县委、县政府又多方筹集上百万元专款,在东塔公园建立一座欧阳海铜像,表示家乡人民对欧阳海烈士的永远怀念。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陈礼雄、吴立富、欧阳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