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走近红色文物,就越能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1-05-27 06:36

藏品背后的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让人受益匪浅。一件件红色文物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革命先辈探索奋斗的足迹,述说着我们党从哪里来,指引着共产党人该往哪里去,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越是走近红色文物,就越能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面珍贵的旗帜

在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物馆,有一面印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字样的旗帜。经过岁月沉淀,旗面已呈暗红色,但字迹依然清晰。

1980年,民间红色文物收藏家杨吉生得知一位工友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他家有一面红军长征时的旗帜,便连夜赶过去,没想到遭到了老红军的拒绝。但他没有放弃,两年内又3次上门。后来老红军去世,老红军的儿子被杨吉生的诚意打动才转让给他。

一副精致工巧的马鞍

在红色文物馆内,一副印有“红军游击队”字样的马鞍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已经破旧,皮革损坏,但仍可看出这副马鞍的原貌。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湖南省道县和广西全州县的湘江两岸,打响了湘江战役。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这副马鞍便是杨吉生从道县一位老农民家中收购而来。据老农介绍,这副马鞍就是在当年战场上找到的。

一支吹响胜利的冲锋号

这支古铜色的冲锋号见证了红军战士一场场胜利。一次战斗,敌人即将攻上阵地,受伤的司号员忍住剧痛,用尽全身力气吹响了冲锋号。嘹亮的军号骤然响起,鼓舞着官兵奋不顾身,发起冲锋,最终赢得了胜利。

2016年,杨吉生得知远在甘肃的一位红色收藏家手里有这支冲锋号,便坐火车赶了过去。在反复表明来意后,红色收藏家才答应把冲锋号转让给他。

一对历经沧桑的保温饭桶

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字样的保温饭桶,是怀化一名志愿军老战士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这名志愿军老战士1950年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担任炊事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并多次受伤立功。

杨吉生曾多次找这名老战士,想收藏这对保温饭桶,但老人一直不舍得转让。直到2020年,他找到老人的儿子,道明收藏的目的是用来展览教育下一代,才如愿以偿。

(雷鸿涛、李桂花整理)

(《中国国防报》2021年5月27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