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凡,小名三毛,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城。祖籍吉安县大冲乡洋湖岭刘家村。兄妹4人,他排行第三。全家靠父亲种菜、做小生意糊口。由于生活贫困,父母不幸早逝,兄妹4人便相依为命,以砍柴为生。后两位兄长相继夭亡,刘其凡由堂祖母抚养成人。十一二岁时,亲戚郭伏里见他聪明好学,便收他为学徒做裁缝,在家乡一带做工谋生。
生活在农村,刘其凡对农民的生活体味得十分深刻。他从心里感到这个社会不公平。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收了粮食,交了租,却没有粮食吃,反而债台高筑;而地主从不干活,却仓廪实,人丁旺,逼租逼债,横行霸道。在共产党人的帮助教育下,刘其凡开始组织一些热血青年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活动。1928年,刘其凡和郭春云等人在美头村一带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斗争。在斗争中,刘其凡受到了锻炼,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9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在东门、鹤岗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吸收工农入党,建立岭下党小组,在政治上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同年7月,大冲成立了农民协会。刘其凡又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先后召开了三次群众大会,惩治反动分子。大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反动分子的条条罪状,句句铮铮入耳,群众听得热血沸腾,斗志高昂。大冲一带革命形势呈蓬勃发展之势。
1929年8月,刘其凡调任中共延福区委书记。上任不久,为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他在塘东罗浮村的杨殿寺主持召开了有200余名代表参加的延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他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总结革命工作经验,对如何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作了具体部署。10月初,他又在塘东洲上召开全区群众大会,正式成立了延福区苏维埃政府,下辖16个乡苏维埃政府。随后,各乡苏维埃政府又领导群众建立了各种政权组织,武装工农开展苏区建设,并为攻取吉安做好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不久,刘其凡领导赤卫队参加了3次攻打吉安、2次攻打安福的战斗。在战斗中,他沉着冷静,英勇果断,显示了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0年10月,刘其凡调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北路书记,管辖吉安以北地区,包括新余、分宜、峡江、吉安、吉水、安福等地的党组织。此时,主力红军计划攻打吉安城,但吉安城外围的反动武装活动猖厥,势力也比较大,严重影响了红军的进攻部署。为此,刘其凡主动承担起消灭吉安城外围的反动武装的任务。接受任务后,刘其凡在分宜主持召开了六县军事会议。大家献计献策,认真细致地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采用“稳住全局,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敌人。10月4日,红军占领吉安城。在10万工农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诞生,曾山任主席,刘其凡等53人为委员。
1930年10月开始,蒋介石纠集10万军队,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敌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兵分八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一线,由北向南,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吉安东固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只有4万人,为粉碎“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提出“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的作战方针,并移师赣江东岸。北路行委积极响应红一方面军的号召,接二连三地发出紧急通告,要求所有干部立即深入群众,积极教育发动群众支持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江西省行委撤销,同时在吉安富田正式成立赣西南特区委,陈毅为书记,下设东、南、西、北四路分委。刘其凡调任西路分委书记,驻地永阳,管辖永新、莲花、茶陵、酃县、吉安县西部等地的党组织。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加之“富田事变”在党内和部分群众的思想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同志的思想有些混乱,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增大。面对这种情况,刘其凡不灰心,不气馁,仍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为了了解干部群众的思想,刘其凡与特派员陈正人经常深入各县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坚持做好思想工作,逐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消除了事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安宁了人心,稳定了局势。
1931年4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军队,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为配合红军作战,在西路分委第一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刘其凡提出,西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夺回吉安,争取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并指示各地在对敌人斗争的行动上,“安福工作应与北路取得联系,永新工作要与遂川取得联系,龙岗和遂川应与湘东湘南赣西工作取得联系,使西路的苏维埃政权有联系的向前发展”,强调在一切为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的原则下做好工作。
1931年6月,赣西南特区委撤销。随后,中共湘赣省临时省委成立,中央指定王首道为书记,刘其凡等7人为委员。刘其凡被派到北路做巡视工作。由于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刘其凡对当地干部群众比较熟悉,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顺利。一方面,他着手整顿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方面,他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领导他们进行秋收起义,重新分配土地,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开创了北路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同年10月,中共湘赣省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刘其凡当选为省委委员。会后,省委委员大部分分散到各地巡视,省委机关经常只有王首道一个人,人手紧缺,于是又将刘其凡调回省委,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兼任职工会委员,负责职工会工作,后因省委常委林瑞笙调湘鄂省委工作,刘其凡补为省委常委。
1932年3月,湘赣省革命互济会成立,选举刘其凡为执委。互济会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工作头绪多且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影响到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刘其凡感到责任重大。上任后,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他首先着手建立各级互济会组织,狠抓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求所有干部必须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他还组织各地建立了生产合作社,既救济难民的生活,又鼓励难民群众参加生产,调动了难民的生产积极性;他时刻把红军家属的冷暖放在心上,逢年过节,他都亲自下乡看望和慰劳红军家属,送衣送粮,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互济会救济了2万多难民及红属的生活。各地互济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关系,壮大了红军队伍,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发挥了积极的助手作用。
1932年11月,中共湘赣省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刘其凡继续当选为省委常委,并任职工部书记和党报委员会委员。在省委的领导下,他主持改造了工会,发展了工会组织,大胆培养和提拔工人干部,开展工会活动。白区工会组织也开始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他积极致力于省委党报的出版,有系统地组织党报通讯网和发行网,不仅在宣传教育方面,而且在组织工作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和进步。省委二大以后,由于敌人的进攻,赣南方面河西道委遭到严重破坏。刘其凡被派去河西巡视工作。他重新组织河西道委,并动员赣南逃亡群众返回遂川,参加红十二师和游击队工作,同时恢复了上犹、崇义两县工作,为稳定赣南局势做出了贡献。
正当湘赣革命根据地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影响到湘赣苏区。湘赣省“肃反”运动日益猛烈,反“AB团”斗争出现了乱捕乱杀的现象。不久,王明“左”倾错误的忠实执行者来到湘赣苏区,他们全盘否定湘赣苏区过去的成绩,一概诬为“右倾保守”、“富民路线”,同时大抓“AB团”,大搞“肃反”扩大化,把一大批工作积极、忠实勇敢的领导干部当成“AB团”抓起来,进行残酷斗争。这时,省委常委刘其凡和省苏维埃主席袁德生等人也被诬为“AB团”,于1933年4月被错杀于永新县城,时年28岁。
刘其凡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参加革命后,他几易其职,但不管党派他到哪里、干什么工作,他都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出一行成绩,特别是他为延福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湘赣苏区的巩固和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革命业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