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色印记|73年传承“复光支部”精神,锻造天山特战尖兵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叶梦圆 张东盼 王国银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1-05-14 18:07:16

红色印记|73年传承“复光支部”精神,锻造天山特战尖兵

■中国军网记者叶梦圆 张东盼 特约通讯员王国银

4月下旬,天山冰雪未融,寒风阵阵袭来。

“我们还有多少人?”

“报告排长,不到二十人。都牺牲了,连长和指导员他们也……”

情景剧《瓦子街战役》。窦菲涛摄

音乐响起,一场情景剧在武警新疆总队某特战中队的营区内缓缓拉开帷幕,战士们的动情演绎再现了73年前的激烈战斗场面——1948年,在西北战场瓦子街战役中,排长刘复光带领官兵顽强战斗,子弹打光了,刺刀拼断了,就用锹镐、石头、机枪管同敌人格斗,最终取得战斗胜利。

这个流淌着红色血脉的英雄中队,前身是1934年创建的红军连队。瓦子街战斗后,西北野战军四军党委命名该连队党支部为“复光支部”,刘复光所在排被授予“英雄排”称号。

岁月变迁,几经整编。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连队,到天山脚下的忠诚卫士,“复光支部”精神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炙热的戈壁滩上继续传唱。

在大漠戈壁来一场“复光支部”对话

小队长林俊帅,是支部最熟悉刘复光故事的人。

军校毕业的他,从2019年开始蹲史馆、翻书籍、查资料,编排出红色情景剧《瓦子街战役》、诗歌《传承“复光支部”精神,争当“复光支部”传人》等文化作品。林俊帅和战友们排练节目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打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走位演练,想尽可能还原出那场英勇壮烈的“瓦子街”战役。

记者问他,“复光支部”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他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给记者讲述了去年夏天的一件事——

那是一场“魔鬼周”极限训练,在沙漠戈壁中连续12小时不间断进行,中队长吴野仍然没有收兵的意思:“10公里戈壁追逃,而后展开端黑窝子捕歼战斗!”

接令后,林俊帅瞬间蒙了, “这简直就是挑战身体极限”!

吴野没再解释,而是召集中队6名党员组成先遣小分队,带头走在前面。路上,吴野向队员讲起自己来“复光支部”后的一些难忘经历。爬雪山、翻峭壁、住羊圈、搭地窝……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中,总少不了“都是党员带头先上”,这句话直抵林俊帅的心底。

“党员带头”不仅仅是在故事里,那6名党员带头冲,还冲得最猛!走着,听着,看着,也感动着,激励着,林俊帅“心里就有了一股劲”,不知不觉走完了十几公里山路。

也正是在那一天,林俊帅解开了心中的一个谜团——“这个支部是有种魔力的,不然为什么来过的人都不想走?”而这种魔力,正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冲锋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险情一环扣一环的“艰难一日”

采访中,中队官兵都提到了被称为“艰难一日”的那次演练。

“快,上车,有情况!”凭着直觉,奴热力似乎嗅到了一丝硝烟味。他迅速启动装甲车,向“事发地”开进。

雪越下越大,路面开始结冰,雾气也越来越大,奴热力只能在雨刮器划过玻璃的瞬间,定睛看一眼路。“下坡,有冰,立即减挡!立即减挡!”奴热力向车队发出警报,松开刹车,惯性滑行,回正方向……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有着12年驾龄的奴热力惊出一身冷汗。

奴热力心知情况不妙,眉毛拧成了一团。中队无人机操作手张国磊更是心里没底,上了后山他才发现,雪比山下更大,雾气也更浓。王彬托举着无人机起飞失败一次后,打起了退堂鼓:“队长,这天气,我们还是不飞了吧!”“飞!必须飞!”中队长吴野下达了死命令。

接到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后,排爆手姜安阳想小跑着奔向排爆点,为这次限时排爆任务节约点时间,却没想到一路上摔了三跤。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感慨地说:“难!太难了!我从军7年以来,从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这么短的时间下展开搜排爆行动。”

帮助队友攀爬雪山。

5类21个课目在风雪中逐一淬炼,一道道关卡让每名官兵都叫苦不迭。不打招呼全要素紧急出动、严寒条件挑战装备极限性能、风雪恶劣天无昼夜连续施训……那次演练,让每名官兵都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艰难一日”。

“特战,不代表你是‘特权’战士,而是要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特别战斗的战士。”在入队第一天,中队长吴野就向大家这样强调。

难处着手,险处求胜。中队练兵不分季节,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大家有“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的念头。越特别的条件才越是一次贴近实战的机会,只有平时做好实战实训,才能保证随时应战!

成败竟在这“一条缝隙”

“这走路的时候,你脚掌由外侧向内侧依次着地。还有这鞋子,鞋带反穿之后用鞋舌压上,这样防止鞋带击打鞋面,发出声音……”小队长吴坤宗津津有味地和记者分享起这些消音小妙招。

在中队里,一向被大家看作心细眼疾的训练“老手”吴坤宗,有着不少“独门”消音技巧,但没想到,他竟也会马失前蹄——

突击训练现场。

这么多“绝招”傍身,这次演练看来是稳了……吴坤宗像往常一样指挥作战小队,兵分两路,小心潜伏、逼近、搜索,逐渐形成合围之势。“前进!”一切都在吴坤宗的计划之中,就差最后下达攻击命令了。

突击队员准备破门进入时,房内突然传出了枪声。“不好!被发现了!”吴坤宗下意识叫了出来。裁判判定:行动暴露,突击队员“牺牲”。

“为什么行动会‘暴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演练一结束,他就找到扮演蓝军队长的王超,想“死”个明白。

“你们来看这条缝隙,你们是败给了它!”吴坤宗蹲在房门前,顺着王超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他突然醒悟。原来,之前的演练都是安排在早上,坐南朝北的房屋里,恰好遮住了阳光,穿过缝隙的光线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大家忽略了这条缝隙的存在。这次演练临时调整在下午,明亮的光线顺着缝隙在屋内地面上形成一大片的“亮区”,连一只老鼠跑过,都会投影放大看见,更何况一个人?

复盘会上,这条小的缝隙引起大家热烈讨论,一处又一处的小细节被“挖”出来——

“战备背囊里的备用鞋往往都是新鞋,实际作战任务中新鞋容易磨脚起泡。”

“狙击步枪在射击前一定要检查表尺分划盘是否归零,不然严重影响射击。”

“就寝时,裤子叠放在衣服上,可以提高夜间出动速度。”

……

每次演习结束后,中队都会举一反三,在复盘讨论会上把训练的内容全部分解,逐项研究,不放过每一个“漏洞”。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实战化训练中进一步严扣战场细节,倒逼官兵提高“战场嗅觉”敏感度。

战士刘传科在演训场。

巍巍天山,见证峥嵘。两天的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太多“勇猛”又“可爱”的战士们。他们年纪还不到30岁,却早已经历过生与死、血与火,闯过无数次“鬼门关”。这群“复光支部”精神的传人、天山脚下的特战尖兵,较量的不只是勇气、力量、胆识和智慧,还有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