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色印记 | 扎根南泥湾,在红色土地见证信仰的力量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东盼 叶梦圆 张歆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5-15 17:39:45

红色印记 | 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

扎根南泥湾,在红色土地见证信仰的力量

■中国军网记者张东盼 叶梦圆 特约通讯员张歆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口口相传的陕北民歌里。在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的革命先辈们挥舞着铁锹和锄头、呼喊着响亮的号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开荒种地,肩负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重任。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一代代官兵中传承。驻扎在南泥湾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催人奋进的故事更是每天都在发生——

守望初心,在平凡岗位上艰苦奋斗

4月的南泥湾,天气渐暖,杨柳垂青。

凌晨五点,中士李春尧已经起床洗漱完毕,他来到营区的菜园为刚刚出土的辣椒苗浇了水,去温室大棚为已经泛红的草莓开门通风,又去猪舍看了看那几头可爱的小黑猪……

“这小猪已经养了一年,现在有150多斤,我每天都得过来看看它们!”提起自己种的菜、养的猪、喂的鸡,腼腆内向的李春尧,话多了起来。

执勤一中队的党员责任田。

李春尧是山东滨州人,2013年入伍,来到执勤一中队已经8年。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他记忆犹新。

“一下车,我就想到那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那时的李春尧脑海里就闪过一个字——“荒”。

中队营区地处偏远、群山环绕,周边的环境很荒,李春尧的心更慌。想想同批入伍的战友,很多被分到了驻城区单位,交通便利、闹市繁华,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然而,更让李春尧犯难的是,对农活了解不多的他被分配到了养殖员的岗位上。想到那些暴走的家禽、乱吠的牲畜,李春尧的头瞬间大了。当年看了很多军旅剧,一腔热血想要成为特种兵的他,情绪一度低落。

“人家当兵都是冲锋陷阵,我来当兵却是种菜喂猪!那段时间,我思想上有些抵触,指导员发现了我的问题,带我去了一个地方。”

执勤一中队第一代营房。

指导员李亚凯带李春尧去的地方,是执勤一中队的营区旧址。营区旧址位于现在所住营房后侧的半山坡,说是营区,其实就是几个紧挨着的窑洞。从旧址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官兵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简陋的窑洞里,七八个人挤在一个通铺上;一口吃水的井,让洗澡这件平常事变得异常难得。

就在这窑洞前,李亚凯为李春尧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拿起锄头,我们是耕耘者,拿起枪,我们是守护人。对我们执勤一中队的战士来说,哨位、训练场、农田都是战场,完成好任务就是打了胜仗!”

那晚,李春尧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指导员的话一直萦绕在耳畔。当年,执勤一中队的官兵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还一边抓训练一边搞生产;如今,他们居住在干净整洁的营房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自那以后,李春尧干活更有劲儿了,种菜、养鸡、喂猪,干农活他抢在前面,遇到不懂的种养殖技术问题,他就上网搜索,找专家咨询。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他在养殖员的岗位上慢慢摸索,积累了很多经验。

也有新兵曾问过他:“现在养猪、种菜还重要吗?”

李春尧的答案坚决肯定——“重要”!

春种、秋收、冬藏的种菜养殖传统,是对南泥湾红色基因的传承;翻地、耕地、种地的农活劳作,是对红军优良传统的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朽精神,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面对困难艰险不躲避、不逃避的人生态度,激励一代代官兵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是奉献,在荒无人烟的高原荒岛扎根戍边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也是奉献!”执勤一中队队长杨路说,中队官兵平均年龄21岁,他们在这片深山里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

牢记使命,在人民需要时勇于担当

“关键时候冲得上去,扛得住,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将一往无前,战斗到底!”守护一方平安,是中队官兵的职责所在,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用忠诚和担当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誓言。

2016年2月25日,执勤一中队附近的农田发生火灾。由于气候干燥、风力较大,火势迅速蔓延,而不远的山下是一座大型化工厂和一个采气站,如不及时控制火势,后果不堪设想。

中队官兵迅速整理好救援装备,第一时间赶赴事发一线。火场浓烟四起,火苗窜起几米高,很多官兵眉毛和头发都被燎着了。时任中队长的宋彪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封锁隔离,围点灭火”的战术展开扑火行动。经过9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中队官兵成功扑灭大火,救出被困群众6人、疏散转移群众368人,保护山林200多亩,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执勤一中队组织党建活动。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源地。多年来,执勤一中队和宝塔山下曾经哺育过红军的老区人民始终心连心。姚家坡村的贺树有老人,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伍老兵,两个子女常年在外,他和老伴腿脚不便,生活难以自理。中队官兵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去他家里帮忙干农活、扫院落。“你们都是共产党的好战士。”每次见到中队官兵,贺树有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队官兵慰问困难群众。

为了让贺树有的生活得到改善,中队帮他购买了100多只鸡苗,并派饲养员李春尧上门传授养殖技术。在李春尧的热心帮助下,这些鸡顺利出笼,老人获得纯利润8000多元。

“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中队利用党建优势,与驻地姚家坡村党支部联合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帮助村党支部解决存在问题,抓好自身建设。活动开展后,姚家坡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该村1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南泥湾精神,在岁月更迭中历久弥新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上的璀璨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一把38岁军龄的冲锋号,一盏珍藏了24年的煤油灯,一个用了21年的针线包,还有一把使用了12年、4次易主的特大号铁锹……

中队官兵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每年新兵下队的“第一站”都是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聆听359旅革命先辈艰苦辉煌的创业故事,学唱经久不衰的陕北民歌《南泥湾》,参加翻地、除草等特色党团活动。

中队驻守在南泥湾这片红色沃土,充分利用延安特有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官兵传承听党指挥的忠诚基因,深刻感悟“永不磨灭的番号”背后的奋斗精神,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矢志强军的责任担当。

走进执勤一中队的荣誉室,一面面锦旗静静诉说着动人的故事,一件件旧物浸染着鲜红的底色。这里,从不缺英雄!自1947年创建以来,中队经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三等功6次;1999年被武警部队授予“基层建设标兵”荣誉称号;11次被武警陕西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原中队长宋彪荣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9年2月,中队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第五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历史悠久,战功赫赫。这支英雄部队的成长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光荣史,更是一部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在中队荣誉室,有一块醒目的 “警示录”,上面如实记载了中队组建以来的经验教训。中队长杨路说,这是在时刻警醒我们牢记初心,始终以“开荒人”的战斗状态,在强军路上不断冲锋。

初夏,中队营区附近的山坡上草木青青,官兵亲手种植的树苗生机勃勃,池塘水波碧绿,大鹅在岸边徜徉,熟悉的陕北民歌响起:“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