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踏上发展新里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汤俊峰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6-15 06:57:34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

踏上发展新里程

■汤俊峰

当21世纪的曙光照耀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这个充满活力的东方大国,以挺拔豪迈的身姿,开启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里程。

2002-2012,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的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是一个重要历史单元。

中国在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深刻变化之后,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南国到北疆,科学发展逐渐从理念向实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新的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前进的基础。

(一)

真理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驱动的历史,也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改革的历史。

实践是创新的源头,问题是理论的火种。

当中国步入21世纪之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与此同时,在经历2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原有的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渐渐消减,传统增长模式无法持续,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世纪之初的非典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滞后等新矛盾新问题。一时间国际上一些人开始唱衰中国:“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

新世纪的中国,发展道路怎样开拓?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横亘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完善,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步步深入。

(二)

时者,势也。

21世纪初,世界的钟摆进入了变革调整的激烈振荡中,全球经济加剧失衡,南北差距继续拉大。许多国家纷纷在重要领域加快调整转型,以赢得发展主动权。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的十年,中国正处于本世纪前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时段。

“时难得而易失”。抢抓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谋篇布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从十六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到十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个更高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党的执政治国理念的新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

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使得经济体制不得不在改革转变中适应新环境。2003年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法规配套出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信贷、土地、农业生产等方面有针对性调控措施也陆续出台,推动着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这一时期,我们党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上深化改革。针对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印发……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实现突破打下良好基础。

(三)

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式。

从早期的“经济增长论”“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论”,再到“综合发展观”,人类对发展观的认知走过了一条从模糊到清晰、碎片到系统、浅表到深入的曲线。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这一小康却是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的。一方面,经济增长翻了近两番,另一方面,我们每创造一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新理念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为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境界——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许多重要领域改革取得进展。用“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只是“好”与“快”次序的调整,却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既重数量更重质量,既要效益更要公平。虽只是从“增长”到“发展”的字面变化,却体现了比增长方式更为深刻的内涵,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赋予了新的更高要求。

体制优势更加明显。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更好结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两手抓”,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

2002-2012这十年,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内需外需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纠正。

与此相适应,民主法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大力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等都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四)

路,是从荆棘中踏出来的!

从非典肆虐,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到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一场场不期而遇的挑战考验着中国发展的耐力与韧度,也检验着一个政党和国家的能力、智慧和担当。

2003年2月,当春天欣欣然刚睁开眼,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中国。至4月中下旬,波及全国26个省区市。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坚持群防群控,携手共克时艰,抗击非典疫情取得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旧中国疫病来袭时“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状况一去不返。

2008年,当举国上下沉浸在喜迎北京奥运会的兴奋时刻,美国次贷危机正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冲击不断加剧。一时经济增速下滑,外贸出口困难,就业压力陡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从容应对,形成了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以强大的组织动员机制举全民之力共克时艰,使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又是在难忘的2008,一场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突然降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短短几十秒,数百万生命命悬一线。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展开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行动,不但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且提前一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在此前后,我们还取得了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抗灾救援的胜利。

俄新社赞誉:“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强大的自信,能够创造佳绩。

毫无疑问,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就是中国自信的生动标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实现新的重大突破,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人答卷。

(五)

2002-2012,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了发展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秉持的价值追求。从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探索,到人大代表选举“城乡平权”等民主形式的完善,再到国家赔偿法的修订、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人民权益得到更好彰显……10年间,一项项重视民生、倾听民意、保障民权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

人均GDP由1000美元攀升至5000美元,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比2005年增加近10倍,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7亿农民结束了千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两免一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建成,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基本实现。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

如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奋斗无止境,发展无穷期。我们当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坚定的步伐,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