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最可爱的人”
■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班长 吴新宇
这是1951年4月1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其上刊发《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现在收藏在“松骨峰特功连”连史馆内。何鹏刚 摄
连史馆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的报纸,上面刊载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著名作家魏巍,以松骨峰阻击战为主要素材写成的。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在中学,那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只是在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向往着有一天也能成为“最可爱的人”。后来,17岁那年,我冲入火场救出了一个孩子,因此受伤昏迷。在医院救治期间,孩子的父母送来锦旗,上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接过锦旗的瞬间,我的心怦怦直跳,心中的种子似乎萌发了嫩芽——我想成为真正的战士,让自己无愧于这个称号。于是,第二年,我报名参军入伍。
幸运的是,我来到了“松骨峰特功连”。参观连史馆时,我又见到了那篇熟悉的文章,像是一次久别后的重逢。除此之外,连史馆里的一张张照片、一面面锦旗、一个个故事,都让我对这个英雄连队、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被先辈们建立的功勋和展现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暗下决心要向先辈学习,做钉在阵地上的一颗钉子,打不垮、拔不掉,把“逢敌亮剑、以气胜钢”的战斗精神传承下去。
义务兵时,我主动请缨参加上级比武。尽管与其他对手相比,我当兵时间短、专业不够精、经验不丰富,可想到先辈们创造的战斗奇迹,我便动力十足。最终,在自己刻苦训练和老兵们的帮带下,我代表连队取得了优异成绩,载誉而归。
因为此前的出色表现,我被连队任命为班长。我告诉自己,当了班长,就要做得更好,把连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战友们练兵备战的不竭动力。
于是,我成了连里“最较劲”的班长:固定射击时间缩短、运动射击车速加快、枪支分解结合蒙眼考核、驾驶训练专挑复杂路段、基础体能向侦察兵对标……不论对人对己,我的标准要求总是高于训练大纲。一名新兵曾问我:“班长,咱们装备已经很先进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增加难度?”我告诉他,先辈们曾用机枪击落飞机,用简陋的武器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这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永远是人,如果因为有了先进装备,而丢了最宝贵的精神和血性,就会不战自败、未战先败。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不自觉地和年轻战友们讲起那篇文章、那场战斗、那些英雄。从中学时第一次知道这支英雄连队,到如今自己成为英雄传人,“松骨峰精神”已融入我的血脉。“最可爱的人”守护“最可爱的中国”,我要永远做魏巍笔下的那一个。
(何鹏刚、邹存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