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高于对手强于对手的人才方阵
——开创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系列谈⑤
■陈 真 王亚男
现代战争的较量,说到底是人才之间的较量。人才工作,说到底是为战争准备人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入朝作战的部队经历战争锻炼的时间之长世界罕见,而且养成了以劣势装备迎战优势装备之敌的特长。所以在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对比悬殊、力量极不对称的强敌较量时,依然能够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胜利。志愿军官兵“剑不如人剑法却高于人”,表现出令世人叹服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技巧。斯大林曾亲口对彭德怀说:“你是一个创造现代战争奇迹的人。好比用大刀长矛和来复枪作战。”
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也是军队使命职责之所在。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战争年代,军队人才工作聚焦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依托战争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听党指挥、能征善战、英勇不屈的军事人才和英模人物。与战争年代相比,我军虽然不同时期担负的使命任务不同,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聚焦备战打仗加强人才建设的根本导向始终没有变。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坚持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彻底扫除与备战打仗要求不符的和平积弊,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立起了标准导向,归正了育人重心。实践表明,只有让人才供给侧精准对接战场需求侧,才能提高战时人力资源响应敏捷性准确度,确保我军人才能够驾驭现代战争,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我军建设正处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确保如期实现这一既定目标,是人民军队必须扛起的时代重任、必须交出的历史答卷,也是必须兑现的军令状。现在,距离实现这一目标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必须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切实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大精力,集中更多资源,构建新型军事人才体系,建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队伍,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畏难怕强是常人的普遍心态,但成大事者无不以强者为师。抓训练需要我们紧盯强敌对手,这是因为以对手为镜,可以识己之短;以对手为师,可以学人之长;与对手过招,可以长己之能。抓人才培养同样应树立对抗思维,努力锻造高于对手、强于对手的人才方阵。应着眼战略制衡,加快培养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力量人才,在岗位实践中把人才练出来、训出来、逼出来,积聚非对称人才优势。
人才抓建非一朝一夕,但必须只争朝夕。今天的人才布局,决定着明天的人才格局、竞争态势,是与对手长远的比拼和较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战争制胜观念、制胜要素、制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时代的人才与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人才在能力结构需求上虽然有一定共性,但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要想取得军事竞争新优势,我们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适应现代战争加速向智能化演变趋势,前瞻未来战场,加强人才工作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军事人才队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待遇适当、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锻造高于对手、强于对手的人才方阵,必须坚持战斗力生成规律和人才建设规律,牢固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识才、聚才、育才、用才等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加强顶层谋划,创新培养模式,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注重在重大任务和斗争一线培养和发现人才,打通从院校到部队、从课堂到战场的人才培养链路,齐心协力把新时代我军人才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3267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