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找准对手作战“缝隙”
■胡建新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庖丁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瞄准牛的经脉、骨节等缝隙,看清“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进而“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假如把作战对手比作一头“庞然大牛”,那么,要想有效制服它,就必须娴熟地“肢解”它;要想娴熟地“肢解”它,就必须看清它的“经脉”和“骨节”,认准那些可以“以无厚入有间”的战场缝隙或空当,进而操刀而入,使之謋然而解。战争实践表明,无论什么军队,都会存在作战部署、作战系统、作战行动中的缝隙或空当,只要善于研究观察,就一定能够找到。而能否找到对手的缝隙或空当,将直接关乎战役战斗胜败。事实上,即使是再强大的军队,也都应该寻找敌方的各种缝隙或空当下手,这样才能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就像坦克和装甲车,虽然它们是现代机械化部队的主战装备,也是地面突击的主要力量,但无论其突击力怎样强大,都应选择在敌方部署的缝隙或空当处进行穿插、突击,否则就很难克敌制胜。
作战部署中的接合部,往往是进攻和防御的一种缝隙或空当。它是两支及两支以上部队战斗队形或阵地相衔接的地方,极易遭敌突入和攻击。在以往的常规战争中,接合部一般比较容易暴露,且常常是交战各方选择突破的主要部位。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率领以色列坦克部队从埃及的两个集团军接合部突入其战役纵深,先是切断了这两个集团军的后勤补给,随后歼灭了为两个集团军提供支援的埃军防空部队,迫使埃及停战议和。在现代战争中,陆域与海域、海域与空域、空域与陆域之间均可能存在各种缝隙或空当,这就给进攻一方留下了突入破袭的可乘之机。
作战行动中的衔接处,也容易出现各种缝隙或空当。现代战争强调信息火力战,信息传递与火力打击的时间节点一旦衔接不好、出现缝隙,就容易使二者脱节而不能实现精确火力突袭;火力支援与部队行动、部队与部队行动之间在时间和地域上一旦衔接不当、出现空当,也容易导致作战行动失败。1970年,美军在越南战场实施营救战俘的“象牙海岸”行动,当突击部队被投送到营救地域时,战俘却已被转移到别处,行动脱节导致营救行动彻底失败。此类战例表明,作战行动必须注重“无缝衔接”,尽力避免己方各种行动之间出现缝隙和空当;而善于发现敌方各种行动缝隙和空当,并对其发起切入式袭扰或进攻,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各种隐蔽伪装、欺骗佯动等方法愈加先进,侦察与反侦察、渗透与反渗透等战术愈加高超,网络攻击与反攻击、防护与反防护等手段愈加多变,多维空间战场的缝隙和空当往往很难发现和找到。但无论如何,必须坚信敌人不会像铁板一样毫无缝隙。两个互为支持的系统之间、两支互为联合的部队之间、两种互为协同的行动之间,无不存在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缝隙和空当。即使是竭尽一切专业力量和技术手段构筑起来的网络防火墙,也存在被病毒入侵、被黑客攻击、被信息炸弹破坏的各种缝隙、空当和漏洞。
庖丁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精湛的操刀解牛之技,更在于对牛的有机结构及其内部联系的了如指掌和准确把握。否则,像李逵那样抡起板斧“只拣人多处杀去”,不管是筋是骨一味乱砍,难免落得刀卷人疲、劳而无功的结局。打仗亦然。要想在对手的战场缝隙和空当中“操刀”而入、战而胜之,必须精于研究、善于把握未来战争的特点规律,不为“战争之雾”所迷,勇于且善于透过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战场态势,洞见各种可以游刃有余的缝隙和空当,进而把握有利战机,“顺循其中虚之道”而毅然“奏刀”,最终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