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 盘点2023 聆听回音
倾听、对话、感悟……300多天,43个版面,2023年即将走过。《读者之友》专版又陪战友们度过了一个春秋。
这一年,我们走近基层战友,聆听心的声音。这声音,是两度应征的北大学子陈姝祎的憧憬,是扎根戈壁滩的老兵王守绿的无悔,是“英雄八连”退役老兵黄健的不舍……
这一年,我们“置身”战友们之中,“收录”一场场生动的对话。无论是战友们写给中小学生的回信还是向先辈许下的誓言,抑或是身处南北军营战友间的心心相印,都让炽热的家国情怀在字里行间流动,流进读者的心。
回望2023年,我们一直在为搭建基层官兵的交流平台而努力着,也深知我们所做的毕竟有限,更遗憾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没能见诸报端。
今天,我们邀请几位作者,聊一聊稿件背后的故事,为2023年画上句号,也为启航新的一年汲取力量。
——编 者
王梦缘(右一)正在采访陆军某边防团苏海图哨所巡逻归来的战士。闫勇昶摄
致敬可爱的战友
■陆军某边防团中士 王梦缘
是谁,常年坚守在边境线上,不让祖国丢寸土?
是谁,在冰天雪地里踏雪前行,艰难登上界碑为“中国”二字描红?
是谁,用青春践行着战友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是边防官兵,是我那些可爱的战友。我很自豪,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更自豪,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可以举起相机拿起笔,记录他们的故事。
一年来,我前往边防哨所,采访了近50位战友,在新闻媒体刊发几十篇稿件,记录他们头顶边关冷月、情系万家灯火的无悔奉献。今天,我想写写稿件背后的故事,写写那些未能见报的采访细节,致敬我那些可爱的战友。
2020年9月,大学毕业的我参军入伍,来到陆军某边防团。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被历代诗人赞美的边关美景,更听到了很多感人的边防故事。我热爱这座军营,也想用手中的笔写好军营故事。两年后,我选改为军士,并负责团里的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多采写的机会。
记得去年春节前夕,我前往东风泉边防连采访。饭后洗碗时,我发现水流很小。通过与班长们聊天,我才得知地处戈壁滩的这个连队,生活用水全靠连队附近的“东风泉”。每年春节,连队都会组织官兵重走先辈找水路,传承先辈的精神。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他们却在春节开展重走找水路的活动,我被战友们特有的“浪漫”击中,将这一线索向《读者之友》专版编辑汇报。
虽然线索通过了,但写稿的过程并不顺利。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目的只是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吗?”不是的,我要把一代代官兵传承的精神写出来。为此,我一遍遍地修改稿件,希望战友们的故事能够广为人知。
稿件刊发后(见《戈壁茫茫,一路寻甘泉》,刊于2023年2月4日《解放军报》6版),东风泉边防连列兵宁新汇在微信中说,他把报纸寄回了家,他的母亲还把这篇文章装裱了起来。宁新汇告诉我:“王班长,你们发过的新闻稿件和图片,是我妈了解我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的笔不仅连着战友的心,还连着军属的期盼。在为自己的工作自豪的同时,我加大了对新闻报道的学习力度,继续努力寻找线索、挖掘新闻亮点。
6月底,团文艺轻骑队前往梧桐沟边防连演出,我随行。演出完毕,班长带领我参观荣誉室,展柜里的快递盒子吸引了我的注意。班长说,这是退役老兵王守国寄给连队的种子,王守国1977年来到连队,服役16年,他的儿子王守绿2003年又来到这里,已服役20年。
继续追问下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不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大家也许不会知道有一群王守国、王守绿这样的兵无悔地坚守在祖国边关。
边防连队人少事多,我不好占用战友们的休息时间,便要来值班表,在他们工作间隙打电话采访、挖掘细节。他们值班休息的15分钟,就是我倍加珍惜的“提问时间”。
而采访老兵王守国时,方言成了我们交流的最大障碍。每次接通电话,他总会说:“俺木得啥事……”无奈之下,我只好请来他的儿媳、王守绿的妻子做“翻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王守国讲述当年建设营区时的爆破场景。我问他危不危险,他并没有回答。之后,王守绿的妻子给我发来一张照片,说王守国的肩膀上至今还留着一道很长的疤痕。
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激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把战友的故事报道出来。2023年7月8日,《戈壁滩,一片绿色在生长》在《读者之友》专版刊发。我收到了梧桐沟边防连很多战友发来的消息。王守绿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我媳妇把报道读给我爸听,他高兴了好几天。”我把满满的感动,一一记在心间。
之后,我又采访了排长江太强。他从喀喇昆仑考上军校,又返回边疆。身为边防军人,我懂得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见《接过英雄的枪 续写“清澈的爱”》,刊于2023年7月15日《解放军报》6版)。
采写《青春,是写在大山里的坚守》(刊于2023年8月12日《解放军报》6版)时,印象最深的是,执行任务途中,仓库兵用干了的馕就着泡面吃,我知道馕风干后有多硬,而他们的心有多热。
采写《我们都是守山人》(刊于2023年11月11日《解放军报》6版)时,我被战友们的惺惺相惜深深感动。他们寄给对方的每一封信,我都看过,文笔可能并不优美,但无不是真情流露……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这些都激励着我在讲好边防军人故事这条路上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我还要感谢《读者之友》专版,感谢一直鼓励我的编辑。在一次次沟通如何修改稿件的过程中,编辑对我的称呼也从开始的“王班长”变成了“梦缘”。我想我们不再只是编辑和通讯员,而是成为了朋友,正如《读者之友》专版之名。
写下这些文字前不久,我又前往梧桐沟边防连。一下车,我就感受到熟悉的凛冽寒风。一级上士李宏进看到我说:“王班长,多亏了你的那篇《戈壁滩,一片绿色在生长》,我媳妇现在很支持我留下来继续干。我嘴笨不会说,还是你们在稿子里写得好。”听着他的话,我想这是我在无数个深夜敲击键盘留下的最美回音。
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官兵在巡逻点位面向国旗宣誓。黄路飞摄
“明星”不是我
■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某连一级上士 马志忠
9月30日,第10个烈士纪念日当天,署着我名字的稿件《清澈的爱 我们续写》在《读者之友》专版刊发。作为陈祥榕生前最要好的战友,下士张国奇给我打来电话,聊了两句就哭起来:“之前祥榕答应我,要一起选改军士,在部队好好发展。我到现在都不能接受他已经牺牲了……”
其实,我和战友们还有很多共同回忆,看着电脑里的照片,想着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着想着就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又顺着脸庞滑落下来。
稿件刊发一个月后,我接到命令赴外地参加“逐梦强军新征程——讲给新兵的故事”新老兵对话交流活动。准备交流稿的过程中,那些曾与英雄并肩战斗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一帧帧闪过。
记得2013年入伍后没多久,连队便组织我们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之后,每当部队执行长距离运输任务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时,祭奠英烈是不成文但人人遵守的规定。可以说,入伍至今,我们每名喀喇昆仑的边防军人无一不在英烈精神的滋养下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位位战友追寻先烈脚步,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回忆起思远牺牲前的那晚,他从河坝里舀起几瓢水,用高压锅煮了些挂面。开饭时由于碗筷不够,思远先给我盛了一碗面条,顺便折了根红柳枝当筷子。他对我说:“哥,你先吃。”我不忍心让他饿着,回答道:“你先吃吧,兄弟。”
他吃下那碗面条后,集合哨突然吹响。没想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对话。我们都想让对方先吃饭,导致我错过了他的那碗面条。这一错过,就是一辈子。
我将这些细节写进了交流稿。经过十几天的准备,带着英雄的故事,带着全团官兵的期盼,我踏上了宣讲之旅。北京卫戍区某团是我首场宣讲的部队。经过充分准备,烈士们的故事已经烙印在心。交流中,我几乎全程脱稿,分享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瞬间。
记得有次过河搬运物资,陈红军营长背着60多斤的土豆带头探路。由于着急,过河时,他的脚卡到石头缝里,眼看就要跌进水里。我和另外一名战友忙跑过去,用绳子把他拽出来。
一次,我们在构筑掩体训练时,一块石头顺着山坡向我们滚过来。陈祥榕冲到前面,徒手将石头拦住,而他的手被砸出一道血印子……
讲完英雄的故事,泪水早已涌上眼眶。一名列兵起身说道:“他们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他们对祖国的爱清澈纯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听到这些话,我打心眼里高兴,这不仅是对喀喇昆仑边防军人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告慰。
之后,我们前往海军某基地、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等10余个单位,共2万余人聆听了英雄的故事。每次交流后,各单位都会组织新兵们写下感想。令我感动的是,这些感想中写到戍边英雄的故事尤其多,还有不少战友向我要签名。我知道,他们心中的“明星”不是我,是那些长眠在康西瓦烈士陵园的烈士们,是我的战友们。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我踏上了返营的路途。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时,我请带车的班长停车,想再看一看战友们。我为4位烈士敬献了早已准备好的鲜花后,坐在思远的墓前陪他聊了聊天。生前他总说自己很平凡,我想告诉他:“你是一位英雄,而我会把你们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郭 帅、黄路飞整理)
南沙某守备部队官兵高擎国旗巡逻礁盘。杨东东摄
“评委”到基层
■南沙某守备部队政治工作部干事 胡景磊
前段时间,作为“兵情我知道”活动的评委,我奔走在各基层营连,检查各单位干部骨干的知兵情况。看着《兵情日记》在部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打心眼里高兴。而这离不开9月23日《读者之友》专版刊发的《写下点滴 滋润兵心》稿件的推动作用。
稿件见报第二天,单位组织全体官兵进行了讨论。在我之前蹲连住班所在的连队,班长庞永盛拉着我说:“对战士,盯着问题看全是问题,盯着优点看全是优点。”
几天后,不少媒体相继转载了这篇稿件,上级首长机关也提出了表扬。对此,部队党委高度重视,召开研讨会,征集新时代密切官兵关系的“金点子”,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会后,我受领新任务,牵头拟制《兵情日记》后续验证方案,推动《兵情日记》在基层落地落实。
对于活动如何开展,我陷入了迷茫。这时,一位领导向我分享了他的经验。那年,这位领导所在单位组织了一个小游戏来验证带兵人的知兵情况:场地内设置一块黑板,干部骨干和战士各站一边。提问者提问与战士有关的问题,双方在两边各自写出答案。
这位领导还举了一个例子。有的战士平时走路风风火火。突然有天,那个走在前面的战士落在了后面,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事。从走路上的变化,带兵人也能掌握战士的思想变化。“只有真正了解战士,带兵人才能见微知著,精准掌握战士的思想动态。”这位领导说。
领导的一番话,让我深受启发。密切官兵关系,对兵情不能只是粗略地掌握,而要从“浅知”变为“深知”。开展验证活动不是目的,取得成效才是根本。除了掌握个人基本情况,每名战士特有的习惯和细节,都可以成为带兵人了解他们的切入点。
想到此,我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其中,设立“走路识人”“听音辨人”“按档找人”“问答知人”4个环节,将验证活动和日常工作相结合。
活动方案下发后,因趣味性强,颇受官兵欢迎。不到两个月时间,各基层营连结合日常工作,对每名带兵人的知兵情况进行了一一验证。机关抽组人员成立专项小组,进行现场验证。作为机关验证评委之一,这天,我来到班长李佳伟所在班排查看活动开展情况。训练间隙,李佳伟的对面坐着战士袁灿。他们正在进行“问答知人”环节的验证。
提问环节,主持人问:“袁灿的爱好是什么?”李佳伟提笔写下“摄”字,思索片刻,他又把“摄”字划掉,改成“篮球”。双方答案揭晓,袁灿写下的也是“篮球”,现场一阵掌声。
验证结束,我问李佳伟为什么改了答案,李佳伟说:“之前我看袁灿喜欢拍照,一直以为他的爱好是摄影。后来一起打篮球时,他说从小就喜欢篮球。想到《兵情日记》里记过这件事,我就改过来了。”
南沙某守备部队战士陈邱云正在翻阅《兵情日记》。黄春茂摄
几天前,我再次来到战士小秦所在的连队。当时连队正在推荐三等功候选人,小秦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我推荐庞永盛班长。是他支持我坚持兴趣爱好,我才能给大家拍更多的照片。”谈及小秦前后的变化,连队指导员说:“真知兵情,才能赢得兵心。带兵人通过实实在在地记兵情、知兵心、解兵难,才能得到战士们的真心认可。”
(吴 强、黄春茂整理)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