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的拥军皮筏
■何仕鹏 郭俊懿
导航台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的一座江心小岛上。几十年里,导航台无论是运送物资,还是官兵进出岛,都靠着一种藏族渔民世代沿用的摆渡工具——牛皮筏子。
清晨,雅鲁藏布江岸边,57岁的船工达瓦从背上卸下牛皮筏子,和战士们一起将守岛官兵半个月的食品给养和报刊信件搬上筏子。待大家都坐稳后,达瓦坐上船头,双手紧握双桨,猛地一推,筏子顺着江水一路前行。
达瓦所在的陇巴村是西藏少有的渔村。最开始,义务为小岛运送给养的是村里比达瓦长一辈的旺青。那时,村民的耕地在江水对岸,去田里干活必须从上游村子出发,乘牛皮筏子漂流至对岸。空军某场站官兵在雅鲁藏布江畔扎下根后,便主动帮村民收青稞,村民带的干粮不够时,官兵就给他们送去罐头和水。收完青稞,官兵又用卡车把青稞运到上游,帮了村民们大忙。
解放军就像播种机一样,走到哪里,哪里就盛开军民一致、民族团结之花。“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从那以后,陇巴村村民见了解放军就会竖起大拇指。当知道场站有一座位于江心小岛的导航台后,旺青决定用自制的牛皮筏子为导航台运送给养物资。
“我年轻时就跟着旺青学做筏子。”达瓦笑着说,“因为手脚麻利力气大,制作的筏子又快又好,旺青就把女儿嫁给了我。”达瓦进了旺青家做女婿,也接过了为导航台运送给养的任务。这一送,就是30年。
顺着雅江漂流而下,我们与牛皮筏子一起随着波澜上下颠簸,甚至遇到了凶险的“白浪”,但是达瓦娴熟的技术让航程始终有惊无险。
“这个筏子我们划了上千年了,手艺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谈起筏子,达瓦打开了话匣子,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制作一条牛皮筏子要4张牦牛皮,几个熟手配合完成。不用一颗钉子,完全靠牦牛皮的弹性和柳条木棍之间预留的卡口制成龙骨,再用牛皮穿针引线,最后抹上菜籽油、羊油保养封口,一条筏子就成型了。”
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要用古老的牛皮筏子运送给养?与同行战士聊天得知,导航台修建之初,上级配发过冲锋舟,还组织过驾船培训,但看似平静的江面,局部流速快、漩涡多,冲锋舟屡次出现意外。而筏子小巧灵活,牛皮入水,一经浸泡便弹性十足,无论河道深浅,均可左右穿行,且坚韧耐用。
但筏子的容量小,赶上运送装备时就有些吃紧了。这时,达瓦的大儿子其加就会再扛上一条牛皮筏,和父亲的筏子绑在一起,以便装载更多物资。达瓦一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安全护送,给了守岛官兵极大的支持,导航台的一代代官兵和达瓦一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靠近小岛时,我远远地看见导航台现任台长张斌已经穿上涉水裤,带着战士们在岸边接船。战士们将筏子拖上岸,张斌和达瓦寒暄起来,这是他们每半月“约定”的一次相见。
在小岛上漫步一圈,我们听着张斌讲述小岛的过往岁月。以前岛上满目荒凉,风沙漫天,官兵的饭菜里常落下一层沙子。为了改变岛上恶劣的环境,官兵每次上导航台时,都要用随身携带的挎包装上土壤和牛羊粪。随着一点点的积累,官兵硬是在岛上开辟了一块菜地,搭起了大棚。后来,为了给导航台添上一抹绿意,达瓦和战士们又用牛皮筏子运了不少树苗上岛。
如今,岛上一排排杨树如同哨兵挺立;温室大棚内蔬果茁壮成长;今年,战士们还种出了草莓……有官兵开玩笑说:“小岛是建在牛皮筏子上的。”
临近离开时,达瓦提前来到筏子旁准备起来。他告诉我们,自己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恐怕要“歇业”了。达瓦还说,村里的筏子也越来越少,会做筏子的人更少。但他又转头一笑:“我划不动了,儿子接着划。”
开阔的江面之上,回荡着桨扣筏子的咚咚声。牛皮筏子破开浊浪,奔流而下,轻盈地书写着一段军民鱼水深情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