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官兵“满意度” 提高为战“贡献率”
——全军法院深入推进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活动
■张长浩 傅晓宇
解放军成都军事法院法官走进军营了解官兵维权需求,为官兵答疑解惑。(资料图片) 王卓然 摄
解放军西宁军事法院法官到一线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为官兵送上“维权普法套餐”。 李玉琳 摄
解放军西安军事法院法官深入基层开展普法活动,帮助官兵提升依法维权能力。 李江渝 摄
解放军总直属军事法院充分发挥协调职能,与地方相关部门商议涉军维权工作。(资料图片) 赵俊杰摄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扎实推进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关于新时代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意见》落地见效,全军法院积极开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活动,聚焦提升服务备战打仗“贡献率”和增强军人军属对涉军维权工作“满意度”,深入摸排部队和官兵涉法问题,重点排查解决军事设施保护、国防工程建设、军用土地权属和部队遂行战备执勤、演习训练、维稳处突等军事行动中的涉法纠纷,通过联办督办、军地协作等措施,妥善解决了一批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和侵害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问题,为部队和官兵卸下了包袱、解决了困难,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①
执行任务遇困扰 依法维权解难题
前不久,海军某部巡线官兵又一次来到某地进行输油管线检测维护。他们看到,过去种植在输油管线上方的农作物已全部移除,军事设施安全隐患终于得到彻底排除。
“前期,我们在检测维修时发现,输油管线上方土地被一些群众种上了果树和庄稼。”该部一名干部介绍,这不仅增加了管线维修的时间和难度,还容易引发军地矛盾。
解放军杭州军事法院开展涉法问题摸底排查时,该部反映了相关情况。为尽快解决问题,该院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掌握一手资料,摸清问题症结。“既要有效保障军事设施安全,也要充分考虑群众的财产生计问题。”解放军杭州军事法院研究确定“高效维权、军地兼顾”的解决思路后,立即启动涉军维权工作机制,通过浙江省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向相关部门反映具体情况,提出处理建议,获得了各方支持。
在军地维权部门指导下,输油管线途经的两个乡镇政府部门多次与部队、村民沟通,得到各方理解与支持。当地政府重新为村民划定种植区域,制订逐步移栽方案,并明确了完成时限,最大限度维护了群众经济利益。
两个月内,当地村民将输油管线上方的农作物全部移走,政府相关部门还在输油管道沿线设立了警示界碑,军事设施得到妥善保护。
“涉军维权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实质性化解纠纷,解决了部队建设发展大难题。”以此为契机,部队邀请该院法官走进军营展开授课,为官兵讲解涉军维权相关法规和典型案例。“今后遇到涉法问题,我们不能躲、不能慌,依法维权才是最优解。”该部官兵深有感触地说。
点评:一条管线通向的是未来战场,关系着战斗力生成。军事设施是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支撑。军事法院紧盯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涉法难题,注重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聚力解决军事设施保护、国防工程建设、军用土地权属等涉及国防和军队利益的重大问题,同时兼顾群众利益,及时消除影响战斗力提升的问题隐患,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案例②
遗留问题难解决 机制联动速破局
“地方人员已全部搬离,军用土地栅栏设置完毕,目前我部正在开展土地平整工作。”近日,解放军海口军事法院在开展涉军维权案件集中清理回访时,某部反馈称,长期影响该部战备执勤任务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该院在开展排查摸底专项行动时,了解到某部因历史遗留问题与地方公司产生军用土地纠纷。一年多来,该部多次协调依然没有进展。针对这一难题,解放军海口军事法院活用机制,通过海南省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派出骨干力量,深入部队了解情况,现地查看涉及纠纷的军用土地,对纠纷产生的历史缘由、争议焦点逐一条分缕析,积极寻求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矛盾的方法。鉴于此案时间跨度长、成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单位部门,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商议决定在军地法院联动的基础上,充分争取地方政府部门支持配合,畅通审执程序通道,合力推动问题解决。
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多次组织部队与地方公司调解协商,力求在互谅互让基础上,促使达成合意。考虑到涉案土地有多个承租方,签订了多份协议,案情较为复杂,他们指导部队分重点、分层次、分批次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最终,部队的诉讼请求得到支持,地方法院判决被告定期搬离,将土地返还部队。
案件进入执行过程后,为有效疏解对立情绪,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建立军地协同法律服务站,开通维权专线解答军地单位疑难问题,为双方搭建起信任沟通的平台。某地市政府指定联络人,协调职能部门提供便捷服务,做好政策宣讲和释法明理工作,帮助被执行人制订搬离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关案件均在计划期限内执结,军用土地顺利收回。
点评:涉军维权工作机制由军地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军地单位实现力量共融、纠纷共处、信息共享,在推动案件公正高效办理、实质性解决矛盾纠纷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军地各级坚持把涉军维权工作融入纠纷和案件办理的全链路、全维度,统筹各方力量,实质定分止争,促进军地融合双赢、共同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的有机统一。
案例③
保险理赔起纷争 军地共同护权益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军人家庭的心愿,军事法院帮我们追回了保险赔偿金,让孩子的后续治疗有了经济保障,我们也能安心工作了。”近期,东部战区某部一名干部前往解放军南京军事法院当面表示感谢。
去年初,为给孩子的成长增添一份保障,这名干部为孩子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购买保险几个月后,孩子突然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医院诊断孩子患上某罕见重大疾病。为给孩子治病,夫妻俩辗转多地寻求治疗方案,花费了巨额医疗费用。想到前期购买的保险,他们立即申请理赔。保险公司怀疑他们事先有意隐瞒孩子病情,以在购买保险时未尽如实告知义务为由,拒绝理赔并要求解除合同。
这名干部夫妻俩均在部队服役,因为工作原因,平时陪伴孩子、照顾家庭的时间有限。一边四处求医,一边尽力维权,二人感到心力交瘁。在理赔无果的情况下,他们在强军网涉军维权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希望得到专业帮助。
解放军南京军事法院接到线索后,迅速启动涉军维权工作机制。维权骨干主动联系军人夫妻了解详细情况,做好情绪安抚疏导和诉讼指引工作。夫妻俩很快对案件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并针对性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承办法官考虑孩子病情发展情况,表示将尽快查明事实、依法裁判。经过深入调查和积极沟通,双方在地方法院组织下达成调解协议,保险公司消除了误会,很快将保险赔偿金赔付到位,这名干部家庭的燃眉之急终于得到解决。
点评:军人的“小家”关系着部队的“大家”,军人家庭的涉法纠纷影响军人安心备战。军地法院牢固树立司法为兵理念,秉持“解决一起纠纷,稳定一个家庭,支持一个战位”的理念,把军人军属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权责任扛在肩上,让军人家庭面对涉法纠纷时能够找到“主心骨”,让官兵身处军营感到后方有保障,让法律的力度和温度在“小家”与“大家”之间贯通传导,汇聚于强军征程上。
案例④
军人家庭陷困境 司法救助送关怀
临近“八一”,解放军济南军事法院法官收到了一张从雪域高原发来的祝福卡片。“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感受到政策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更加坚定了我卫国戍边的信心与决心。”发来卡片的,是陆军某部战士小张。
几年前,小张的父亲遭遇交通事故身亡,法院判决肇事司机赔偿数十万元,但该司机因交通肇事罪入狱且无财产可用于赔付,赔偿款长期未能到位。当时,小张家中只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离异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哥哥,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他远在边疆回家不便,平时工作训练任务繁重,维权十分困难。每每想到这些,小张都深感压力,情绪一度低落。
小张所在单位领导了解情况后,指导他在涉军维权服务平台提交了维权申请。这个线索很快反映到小张家乡所在的解放军济南军事法院。
该院法官立即联系小张,详细了解案件具体情况。“前期,涉军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时商定对困难对象进行司法救助,我们认为小张可以尝试这个途径。”军事法院提出建议。他们随即与地方法院联络,核实小张父亲交通事故案件情况和其家庭生活现状。
通过审查,地方法院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认定小张家庭确实存在现实急迫困难,符合救助对象条件。“军人保家卫国,我们在家乡有责任把拥军惠兵的实事办好。”承办人员尽力缩短审批时间,加快办理速度。在军地法院共同努力下,小张家人很快收到了司法救助金,小张也以昂扬的姿态全身心投入任务训练。
点评:司法救助是国家向权利受到侵害、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给予适当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摆脱生活困境的辅助性救助制度。高效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有利于缓解困难家庭现实危机,维护部队及社会和谐稳定,也充分体现了涉军维权工作解纷与解困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和务实导向。
制图:黄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