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地选择山东老家,还是天津高校?这是中国民航大学大一新生赵重澳最近考虑最多的问题:家乡人武部已经多次到家里做动员,回家当兵是一种情分,而且竞争没有学校激烈;在学校入伍,方便快捷,还意味着拿到更高的优待金,但是名额有限。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学校和家乡,从哪里入伍更好
——全国大学生士兵征集工作新闻调查之二
入伍地选择山东老家,还是天津高校?这是中国民航大学大一新生赵重澳最近考虑最多的问题:家乡人武部已经多次到家里做动员,回家当兵是一种情分,而且竞争没有学校激烈;在学校入伍,方便快捷,还意味着拿到更高的优待金,但是名额有限。
从哪里入伍,也是摆在很多报名应征大学生面前的两难选择。近年来,作为重点征集对象的在校大学生,入伍数量屡创新高。但我国2000多所高校,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大学生兵员的分布不均,给征兵工作带来“高校集中地区吃不了、高校较少地区吃不饱”的现象。如何合理统筹、科学分配高素质兵员?记者深入征兵一线寻找答案。
怎样系牢部校“联姻”红线?
跨区征集,部校挂钩
今年,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郑小龙报名应征。他的户籍地在湖北省黄冈市,就读学校在武汉市洪山区,入伍征集地却选在武汉市青山区。打破高校属地征集模式,实行跨区征集,这是武汉市创新大学生士兵征集方式的有益探索。
武汉市征兵办主任刘志海介绍,武汉共有86所高等院校,但地域分布不均,洪山、江夏两个区高校比较集中,受征兵名额限制,一些想应征的大学生不能如愿;其他11个区高校较少,大学生兵员不足,征集任务难以完成。
为破解大学生征兵区域不均衡难题,2014年,武汉市首次试行高校划片征集,将31所高校从属地划出,调整至4个中心城区集中征集;2018年,为优化征集新兵学历结构,武汉市征兵办又将辖区内高校对应划入15个区统一征集,均衡分配大学毕业生及二本以上高校在读生征集指标。
在跨区征集新政策的推动下,去年武汉市预定新兵中大学毕业生及二本以上高校在读生人数近2000人,占入伍总人数的51%。
放眼全国,像武汉这样高校集中在少数区县的城市并不鲜见。南京市率先在江苏省实施部校挂钩征集模式,让原本集中在几个老城区的地方高校走出区域界限,与全市11个区人武部集体“联姻”,每个人武部都能挂钩指导一所或多所高校的征兵工作。
调查中,参与征兵工作的军地人员谈到,随着跨区征集、部校挂钩的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施行,高校征兵潜力不均致兵员流失、城区街镇走兵难带来未来高素质民兵队伍源头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