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80周年丨大爱无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胡山责任编辑:柴潇
2019-11-19 14:22

不要拿我当古董,要当机关枪使用

1938年6月17日下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穿一身灰布中式服装,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已经斑白,精神依然健旺。

与晋察冀根据地站岗民兵在一起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

1893年,白求恩(马背上)与父亲马尔科姆•尼克尔森•白求恩、母亲伊丽莎白•安•古德温和姐姐珍妮特•路易斯•白求恩、弟弟马尔科姆在一起

青年时代,白求恩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和记者。

白求恩(左三)与母亲、姐、弟在英国

1916年,白求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

在欧文桑德城专科学校读书时期的白求恩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白求恩在蒙特利尔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43年改名劳工进步党)。德、意法西斯支持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白求恩创作的油画《手术室之夜》

中国抗战爆发后,为援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加美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

1938年白求恩(左)与359旅王震旅长交谈

白求恩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他倡议成立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白求恩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在模范医院为学员示范手术

1939年2月,白求恩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他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

和木工一起制作医疗器械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白求恩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还制作了“白求恩换药篮”。

冒着酷暑,为培训八路军医务人员编写教材

7月初,白求恩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

《战伤治疗技术》小册子描述了十种战伤治疗的处置方法

白求恩组织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爱克斯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在前线与八路军哨兵在一起

白求恩坚定地表示,战士们替我们打仗,我们也必须替他们打仗。我们要打倒的敌人,就是死亡。哪里有战斗,我白求恩就出现在那里。

1938年4月,白求恩从延安出发,赴晋察冀军区

他经常说:

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作军医的就是要和战士们在一起,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率医疗队东渡黄河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一名腹部大出血的连长,白求恩为他缝合治疗,把他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连长与白求恩告别时,哭着说,我以后只有多杀几个敌人来报答您!

窑洞前用餐

白求恩的事迹,大大鼓舞了将士士气。在战场上,战士们高呼:

同志们,冲啊,白求恩大夫就在我们的后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