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走进双拥模范城>>模范企业 >>正文

山东潍柴集团公司为钢铁长城提供坚强动力

作者:李树春 袁庆平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国委责任编辑:郝凤巧2011-08-01 13:52

    山东省潍坊市有一家闻名海内外的企业——潍坊柴油发动机集团公司。近年来,这家企业不仅创造了知名的“潍柴动力”品牌,还竭力支持部队战斗力建设,用心血打造“国防品牌”。

    研发精品,为钢铁长城提供坚强动力

    着眼支持部队战斗力提升,潍柴人以特有的国防情结,实施“以过硬的技术支持国防建设、以精良的产品配套部队装备、以优质的服务保障部队”为内容的一系列拥军精品工程。

    其中之一就是解决“高寒地区车辆低温难启动”课题。集团董事长谭旭光选拔精兵强将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数次奔赴青海、西藏驻军部队,对柴油机的燃烧系统进行优化,并参照高寒地区环境设计出高原实验机,经过不断的摸索实验,终于研制成功高寒地区专用发动机,使军车在海拔5000米高原发动机功率下降不超过5%。同时,他们还对柴油发动机的结构进行专门研究攻关,选用辅助启动装置,使柴油机在-40℃正常启动,为奔波在青藏、川藏公路线的运输部队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证。

    “民用产品看市场,军工产品盯战场。未来战场要求部队装备什么样的发动机,我们就要竭尽全力攻关克难,为部队提供适应作战要求的新装备。”潍柴领导告诉笔者,有一次,总部有关部门给潍柴集团下达了尽快研发生产某型军车发动机任务,当时,这款发动机正处于研制阶段,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难题未攻克。面对时间紧、要求严、标准高的任务,潍柴集团技术人员昼夜攻关,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论证,经过40多轮次的设计改进,最后顺利通过了总部的鉴定验收。

    “四个上门”,把伴随保障当成“必修课”

    在潍坊市,年年都有部队前来此地进行军事演练,因而,支前保障成为潍柴集团每年的“必修课”。

    在伴随保障中,潍柴集团了解到部队最缺的是精湛的保障技术,最急的是解决装备难题,最大的心愿是尽快提高战斗力。为此,集团公司专门召开党委会研究拥军支前新思路,想方设法建立“四个上门”拥军机制:培训送上门、技术送上门、服务送上门、紧缺物资送上门。

    2008年5月,某部装备了200多辆新型军用车辆。为尽快提高部队保障能力,潍柴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建立发动机维修培训基地,无偿提供教学样机、维修设备和工具。近年来,潍柴集团先后为部队官兵举办钳工、焊工、磨工、铣工等机械加工和设备修理、汽车维修等30多期培训班,2000多名战士经培训后达到中级技工水平,具备了独立完成保障任务的能力。

    身在厂房、心系营房。驻青藏、南疆等边海防部队由于地形、气候恶劣,装备损耗大,潍柴集团决定“把维修技术送到边防哨所”。几年来,公司共派出维修人员3000多人次,深入青海、西藏、海南等地部队进行现场服务,有力地支持了边防部队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

    情牵国防,竭力帮助子弟兵解除后顾之忧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潍柴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员工精减了一半。这是潍柴集团破茧成蝶时最为痛苦的一段经历,公司党委“一班人”承担着巨大的人员分流、安置压力。

    可是,这年春节刚过,公司党委就专题研究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党委“一班人”郑重决定:地方政府分配来的转业退伍军人全部接收,企业原有的军属烈属一个也不能下岗,并且,不讲任何条件,不摆任何实际困难。

    “潍柴集团秉承着军工传统,传承着军工基因,所有沾‘军’的事,我们都责无旁贷!”公司党委书记谭旭光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说道。

    某部从外地移防潍坊后,一批随军家属等待安置,而这时正是潍柴集团“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方案实施最为艰苦的时候。地方政府领导和部队领导深知潍柴集团的难处,因而几次欲言又止。潍柴集团领导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接收,想方设法为一批军嫂安排工作岗位。

    近5年来,潍柴集团先后安置转业退伍军人300多人。这一安置成绩不仅帮助地方政府实现了“安置好退伍的”要求,还在“激励应征入伍者”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潍坊,“想进潍柴门,先要进军营”,成为激励适龄青年从军报国的有效举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