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近半官兵都在这里学习过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海军作者:苏雄峰、范晨责任编辑:李娴
2016-07-28 15:05

用心创作的作品感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共鸣是思想共鸣的先导。文化要“走心”,必然先“动情”,这是文化价值体现的最直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的举旗人、接班人、带兵人。

看不见的付出背后是看得见的感动。“好多个大年夜里,家里都只有我和妈妈。妈妈知道我想念爸爸,她说,亲爱的宝贝,爸爸不能和我们团聚,因为他要守护战鹰,就像我要守护你一样的……”近段时间,一部反映海航机务官兵工作生活的沙画作品《爸爸去哪儿了》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母子间一问一答,生动展示出海航机务人员的隐忍、奉献和荣光,展示出军属们对海航机务事业的支持和付出。“沙画深深地感动着我,你们一样是蓝天的雄鹰,是隐形的翅膀!”“这是最优秀的作品,向战鹰的保姆们致敬!”……广大网友频频点赞。

或许每个军人都有对家人的一份愧疚。作为海军航空地勤官兵,这份愧疚同样萦绕他们心间。航院青岛校区作为培养海航地勤人员的主要出口,毕业学员主要分布在南到南沙、北到旅顺的海军各个机场。“辽宁”号航母上的官兵,有近一半经过了青岛校区培训。60多年来,校区毕业学员涌现出了大批默默坚守岗位的先进人物。他们虽没有飞行员的闪耀光环,但身为战鹰保姆,他们的身上同样承载着强军的力量,他们的心中同样饱含着赤诚的奉献。“甘当蓝天铺路石,争做战鹰守护神”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一句“爸爸去哪儿了?”道出的不仅是父子亲情,还饱含着使命职责。只有用心感受官兵的情感,才能启发出文化创作的灵感;只有用心领会官兵的精神,才能塑造出感染人心的文化作品。沙画的创作者之一、校区政治理论教研室青年教员范晨,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我父亲原是南海舰队航空兵的一名普通飞行员,与他的地勤战友生死相托、感情很深。在我的童年里,问妈妈最多的就是这句‘爸爸去哪儿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有着对父辈的敬仰,也渴望传承他们的品质。”

在青岛校区《机务精神与工作作风》的专题讲座中,在教员生动感人的讲授中,学员们更是纷纷表达了对本职岗位的新认识、新感受,这些未来的“战鹰的保姆”热情洋溢地说:“或许很少有人会看见我们的付出,但坚守岗位、献身海航的使命重如泰山!”这几年,为贯彻落实“强军文化”战略思想、推动海军“蓝色文化”深入发展,按照海军装备部航空部门的要求,青岛校区积极作为,坚持“铸人、塑形、造势”相结合,率先打造富有特色海军航空机务文化,主要包括将机务文化等内容纳入各层次学员课程中,从源头抓好机务精神和机务文化培育;借鉴微课、慕课等在线教育手段,及时制作信息含量大、资料丰富的机务网络课程;指导部队筹办“机务文化节”,协助各个师团部队开展文化建设。青岛校区政委洛长双自豪地说,“这几年,青岛校区坚持有为才有位,基本上成为了海军航空机务政工和文化教学研究中心,成为了海军机关抓航空机务部队全面建设的智囊团,成为了航空机务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