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他说科研工作像跑五公里一样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许乾坤 陈望全 李飞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9-15 14:55

办公桌前潜心研学

人物简介:徐海亮,男,2006年入党,2008年入伍,陆军装甲兵学院电器工程专业博士后,矢志科技强军、知识报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四项,破解了一系列制约陆基作战平台全电化的基础理论与技术难题,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中国大学生感动校园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入围奖”、“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感动校园年度人物”、“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奖励荣誉。

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谈笑间散发着科研工作者的质朴,令人深刻的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深邃眼眸,这就是陆军装甲兵学院控制工程系博士后徐海亮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随后在浙江大学完成硕博连读阶段的学业。

2017年5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十批资助名单中,他榜上有名。作为学院近5年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唯一一个获得资助的人,他再次成为大家追捧的“明星”。

徐海亮来自沂蒙山革命老区,那里浓厚的文化积淀让他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了无限向往。2004年,徐海亮作为国防生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石油大学录取。本科四年,他不仅学业优秀、军事素质过硬,而且在担任国防生模拟营营长期间,展示了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学业完成,到部队任职一年后,正当崭露头角之际,他毅然作出了返校读研的决定。为了弄懂近代电磁场的相关专业知识,他跑到授课老师的办公室虚心请教;为了掌握一块芯片的应用技巧,他甘愿做师弟的“学生”;为了追赶学科研究前沿,他积累了近2万字的文献阅读笔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坚持天天有计划、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结,成为了和时间赛跑的人。

凭借着严谨科学的研究计划和吃苦耐劳的军人精神,徐海亮克服了科研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不仅圆满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还在所从事的风电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同时他还受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徐海亮在硕博连读期间的出色表现赢得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克茂的赏识和认可,后被推荐进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后,徐海亮坚守梦想,砥砺前行,向科技强军目标发起了新一轮冲锋,他跟随院士团队潜心钻研全电化陆战平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觉得做科研就是要结硬寨、打呆仗。”他如是说道。对于全电化陆战平台而言,支撑各任务系统的电能需求将在传统战斗车辆的基础上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何实现电能的安全、高效集成与变换,成为制约其战斗性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他经过近3年的探索,开始聚焦于全电化陆战平台最强“能量源”的开发,提出了车载直流微网设计方案,突破了全电化陆战平台以往只能满足某类特定任务系统用电需求的技术瓶颈,使电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

“科研工作比较累心,但有时挺有成就感的,就像跑五公里一样,努力的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快乐的‘多巴胺’就会产生!”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位初显腼腆的博士渐渐健谈起来,开始谈到他的体能训练。除了每天必要的一小时训练,他还会在晚上抽出半个小时进行跑步。也许,晚上的跑步更能舒缓白天紧张的工作压力。又或许,科研和五公里一样,需要的是耐力和毅力。谈及过往,这位性格沉稳的北方青年不禁感慨:“我一直在奔跑中,全力奔跑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