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辛平:一片热土的重生 一支军队的重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解辛平责任编辑:薛妍
2018-05-15 11:02

(三)

习主席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10年前,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汶川答卷”,人民用热泪写下了最赞赏的批语。

救援结束,大军班师。短短1公里,奉命撤离的某红军师竟然走了3小时。本想子夜悄然离去,乡亲们早早聚在路旁等候。坐在轮椅上的女孩,把野花一朵朵别在战士的军装上。挎着一篮干粮的大嫂,拦住军车不让走……

汶川、北川、什邡、绵竹、青川……每一个遭受创伤、感受关爱的村镇,在部队撤离的这一天,都泪如雨下。

汶川地震,人民军队交出的答卷,人民是满意的,但人民军队保持了一份清醒:“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片被撕裂的土地,在人民子弟兵眼中,不仅是灾区,也是战区。它没有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没有波谲云诡的敌情,却有瞬息万变的灾情;没有现代战争特有的表现形式,却有一切军事行动所共有的特点规律。遂行军事行动时间之紧、战线之长、环境之恶劣、情况之复杂、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

正因为如此,班师之时,人民子弟兵不愿称之为凯旋。

这是一位年轻战士的纠结:“在废墟上有时我们很坚强,有时我们又很无奈;有时我们很自信,有时我们又很失落。我们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能救更多的人。”

这是一位指挥员的清醒:“我军在力量体系、方案计划、专业装备等方面,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面提升战斗力任重道远。”

多难兴邦。灾难和变故,也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磨刀石。直到今天,无论从“灾区”的维度审视,还是从“战区”的维度复盘,能力之问,依然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这支军队面前。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提出的这三个“能不能”,是对人民军队根本职能的严肃叩问,也是人民军队必须回答的胜战之问、使命追问。

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我们不仅要有“雄健的精神”,更要有强大的能力。

习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在当今时代,军队仅仅“为战争而存在”的经典定义已悄然改写。人民军队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不是缓和了,而是更加激烈了;所要执行的任务不是单一了,而是更加多样化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关键时刻,往往需要军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人民军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为迫切。

一支平日训练扎实、军事能力过硬的军队,才能自如应对种种“意想不到”。习主席要求全军: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一种开新图强的磅礴力量,正从这支军队的骨子里萌发、生长。这些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思想风暴在全军刮起。从苍茫大地到碧海蓝天,数百场旅团规模以上实兵演习轮番上演,全军官兵毅然决然投身实战化训练大熔炉。

一位哲人这样写道:“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汶川答卷”,我们一直在作答——

昨天在答,今天在答,明天我们还要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