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兵科技扶贫的故事:为了大地的丰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生 刘建伟责任编辑:袁帆
2017-09-20 16:46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两个老兵科技扶贫的故事

晚秋的松嫩平原,稻海金黄,田垄无边。

“今年种植的SOD水稻在夏宏道老师指导下大丰收、大增产了!”连日来,黑龙江省方正县松南、天门、德善、奋斗等乡的农民奔走相告、忙着收割。

在穗大叶壮、谷粒硕大的万亩SOD水稻试验田里,看到夏宏道脚上沾满泥土、身上落满灰尘的样子,记者很难把他和军队专业文职三级退休干部、中国微生态学会理事、军队医药学家等身份联系起来。谁能想象,为了用科技扶贫,他和他的战友、曾被北京市评为优秀军队转业干部的葛刚,已经默默攻关了20多年。

本色不变,老兵把扶贫责任扛在肩——

默默坚持搞科研

1975年,夏宏道走出山寨,入伍来到部队当了一名战士。1978年,他考入解放军农牧大学,立志通过农牧业科学研究让家乡远离饥饿。“我和许多人一样,三年自然灾害差点饿死。从此心中因为饥荒留下了长久的悲悯,同时也更坚定了我少年时的梦想:让人世间远离饥馑。”站在金黄色的稻田里,夏宏道的思绪就跟风吹稻浪一样摇曳……

夏宏道(中)、葛刚(右)与乡政府领导研究水稻生长。

那是25年前,夏宏道作为一名军队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应邀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科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了解到陈延熙、梅汝鸿等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阎隆飞先后带领团队,成功提取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该成果是一项高新技术,SOD酶是生物重要保护酶之一,能调节个体微环境,减轻过剩自由基的毒害,从而起到防癌、抗疲劳、抗氧化、抗衰老、防辐射等功效,获得了国家专利。尔后还获国家级新产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夏宏道还了解到,SOD技术用于大米具有增产、改善品质、提高SOD酶含量作用。知道了SOD的独特功效后,夏宏道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他知道这项成果对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历史性贡献:SOD技术植于水稻不施一点化肥、不打一滴农药,一旦应用推广,不仅每亩增产8%至15%,而且还能让人吃出健康,国家也不再为粮食饥荒担心。可让夏宏道没想到的是,尽管我国这一技术成果领先西方近30年时间,可研发成功10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得到应用推广。

“民以食为天”,稻谷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其产量占全部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那些天晚上,夏宏道翻来覆去睡不着。“部队把我培养成一名医学科技工作者、共产党员。虽然离开农村多年,我们仍然要保持老兵本色、服务人民,为国家扶贫工作尽心尽力。”夏宏道决心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自己来搞科学试验推广应用技术。

听到消息,全家人惊呆了。当时,夏宏道是原总参谋部卫生专业干部兼医药仓库主任。媳妇劝他说,你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哪有时间啊?女儿也为他担心:虽然你是原解放军农牧大学医药专业毕业,后来又考上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和医科大学西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单位中医药学科技术骨干,可毕竟隔行如隔山,你能搞得了吗?

可夏宏道没有犹豫。带着要让农民富起来、要让农民过好日子的信念,他约了战友葛刚,在北京郊区租了块地搞起了试验。葛刚与夏宏道一同入伍,一起考入军校,是同窗好友。葛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有段时间,他俩越是打雷刮风,越是下大雨,他们越要到田里去看看,因为那是检验他们的“宝贝”的关键时刻。在实验的最初5年里,两个老兵利用节假日蹲在稻丛间,小心翼翼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为了抢时间,一套固定的程序每天得做上百个,一直到眼冒金星……上万个套袋和接种组合,都得抢时间做完。经过千百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掌握了SOD推广转化技术。为了尽快推广,他们选中了最适合水稻生长的黑龙江地区,还千里迢迢跑到抚远县,开荒种地进行试验。

时至今日,夏宏道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坐火车、倒客车、搭山崩子,再走几十里的路,才找到适合种植水稻的荒地。周围上百公里荒无人烟,他自己搭帐篷、支简易灶、租拖拉机开垦稻田……

一点点开垦,一年年试验。看到夏宏道和葛刚一放假就往黑龙江跑,单位慢慢地有了风言风语……

面对不理解,他们很坦然:向贫困宣战,我们就是要转化推广好SOD技术,让中国农民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完成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儿,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我们也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