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是这样“冒尖”的

探寻某中心高级工程师苏志军的成长秘诀

来源:火箭兵报作者:徐超军、余文武责任编辑:董文龙
2014-10-10 08:53

为导弹“把脉”,数万张底片无一误判;自学检测设备维修技能,厂家称他“编外维修专家”;为检测专业定标准,他走上全国大讲台。很多人在审视苏志军一连串骄人成绩时,都冒出同样的问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面对一项新专业,为什么他能一跃成为“拔尖人才”?到底有什么成长秘诀?然而,当记者满怀好奇与苏志军聊起他的成长经历时,获得的都是一些不是“秘诀”的秘诀。

关键要热爱,付出与回报才能成正比

“付出得多,回报自然就多。我能走到今天,关键是因为热爱。”一打开话匣子,苏志军就提到了这个反复被实践证明了的道理。

当年,苏志军到新单位报到没几天,文件柜里一摞有关新装备研制试验的技术资料,让他如获至宝。尽管读起来像“天书”,苏志军却爱不释手。因为是初次接触检测专业,一遍两遍根本看不懂,他就死记硬背,一点点先把它“装”进脑子里。一个多月后,苏志军带人进厂跟岗见学,厂家夸他“学前班”结业了。

因为热爱,一些枯燥的事苏志军却干得津津有味。他有一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只要是与检测有关的事,都一一记录在案。一年一本,一直记到现在。在苏志军看来,一本工作日志就是一本成绩单、一部发展史,时刻提醒自己干了啥、还有啥没干。而支撑这份坚持的,就是那份永不降温的热情。

在同事的眼里,苏志军是一个工作狂。每次遇到检测车出了故障,他蜷在狭小空间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遇上急活儿,他通宵达旦守在整个整修大厅从不皱眉。2010年年初,苏志军的胃亮起了“红灯”,硬被单位领导“请”进了医院。在病房里,他依然热情不减,打着点滴吃着药,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一项新装备立项报告。

苏志军对工作热情似火,对家人却近乎“刻薄”。那年,从不为难的他犯难了:一边是正值新设备交付验收,一边是刚刚收到父亲病危的消息。最后,苏志军主动找到领导说明情况,要求验收完设备再走,不料,新设备验收交接的最后一天,父亲走了。单位领导于心不忍,立即派专人去了他的家乡,替他为父亲送行。

“其实,谁不想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谁不想尽到为人子的孝道,但任务一项接着一项,肩上担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容不得去考虑别的。”苏志军对工作满腔热情,把责任看得比山还重。

当不了科学家,但必须有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一份报告要反复修改10多次,而且经常是全盘否定;一份文档放错文件夹,新来的大学生干部被批得差一点撂挑子……采访中,苏志军的徒弟们纷纷“吐槽”,对他不近人情的严苛颇有微词。

对此,苏志军倒是很“认账”,只不过不忘为自己“辩护”:“我们手中维修的是大国重器,一丁点瑕疵都会导致导弹发射出现重大飞行事故。我们当不了科学家,但必须拿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打开苏志军的电脑,就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库:他先后收集有数百G容量、数以万计的文档,全部按照年份和专业类别有序存储。“哪怕你要找8年前的一张图片,不出1分钟他准给你找出来。”谈起苏志军的严谨,深知整理资料之难的助理工程师王源明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对每一项工作严谨到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瑕疵,成就了苏志军的一双“火眼金睛”。那一年,一套发动机部件的检测报告递到了他的案前。还是老习惯,对着观片灯,他一张张地查验。最后,10多张“可疑底片”被苏志军筛了出来。经过认真分析,他得出结论:该发动机装药部位有一处裂缝。经过对实物的查验,问题与他的判定相吻合。事后,有关专家评价:这一裂缝如果不排除,很可能会酿成一次重大飞行事故。

凭借科学严谨的态度,苏志军创造出让人羡慕的佳绩:经他审核检测的导弹发动机,一直保持着出厂验收和抽检发射合格率“双百”纪录;培养的一大批能独当一面的检测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部队完成任务的中坚力量。

离开了肥沃土壤,壮苗也难长大成材

当年,苏志军从一个作战部队机关调到一个保障单位,别的姑且不论,没有继续研究生学业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如今,他却无比庆幸当初的选择:“这10多年比读几回研究生还要值!”

为什么值?苏志军说得很诚恳:“这里有更适合我成长的沃土。离开了肥沃的土壤,再好的壮苗也难长成参天大树。”

苏志军从到新单位报到不久便被委以检测技术室主任重任,到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赴厂家跟岗见学;从首次执行任务就挑大梁,到部队为他从事科研攻关“开绿灯”,无不感受到单位领导的“特殊关照”。

特别是新装备列装的头几年,有很多工作需要尽快完善,否则就会影响后续任务的完成。当时,单位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紧张的情况下给他吃下“定心丸”: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只要你需要的,我们没有条件也要尽力创造条件满足。

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让苏志军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短短一年,他就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掌握发动机自主检测技术,开发出第一套评片信息处理软件,研制出第一批检测技术革新器材,外出执行任务累积时间名列单位第一。

这个单位的女干部多,常年和男同志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无一叫苦叫累。记者问她们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们舍身忘家?她们的回答惊人相似:领导关心让我们很放心。几件小事,就可见一斑:一支家政服务小分队,每天为出差官兵家里帮助购买生活用品;一部求助电话24小时值班,一个电话很快就有人上门服务;两辆送学班车的开通,让营区的孩子上学更加安全方便。

“我们就要当好服务员,尽可能地为他们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谈到为人才成长创造好环境,该部部队长路廷镇、政委卢小平都有这样的共识。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单位为什么人才济济的真谛。

(《火箭兵报》,2014年7月31日03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