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无影灯下的“信任之桥”

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晓霞 陈建南 吴刘佳责任编辑:张 涛
2014-07-03 21:38

有这样一位医生,被患者信赖地称为“亲人”。他们说:“要不是肖主任穿着白大褂,都会以为他是我们的亲人呢。”

是的,他就像他们的亲人:

由他成功实施分离的联体儿李新、李桥到医院复查时,两个农家孩子经过长途颠簸,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发出一股酸酸的奶臭味,可他一见面,就毫无顾忌地一把抱起,亲热地摸着两个小家伙的脸蛋,那高兴的样子,就象父母抱起自己的孩子;

在病房走廊里,一位老太太叫住他,说自己的脚有些不适,他马上蹲下来,帮老人卷起裤腿,脱下袜子,双手捧起老人的脚,仔细察看,一连串的动作显得自然流畅,就像儿子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患者口中的这位“肖主任”,就是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其实,好多患者都没有想到,这个如此亲切随和对待他们、被他们视为亲人的肖主任,是一个笼罩着很多光环的大专家:今年50岁的他,在32岁时即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以及心血管外科最高奖——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众多荣誉。

患者视肖颖彬为亲人,是因为肖颖彬首先切切实实把他们当作亲人。从医35年来,他始终捧着一颗爱心为病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医患之间、乃至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他总是敢于放下一切,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他说——

“哪怕患者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即使患者的亲人放弃了,我们也决不能放弃!”

2013年7月的一天,一名1米8高的帅气小伙子来到肖颖彬的诊室,未及说话,先深深鞠下一躬:“肖主任,谢谢您!”

肖颖彬正疑惑间,陪小伙子一块来的家人笑着说:“肖主任,您不认识了吧?他是张新扬啊!”

听到这个名字,肖颖彬恍然大悟:“啊,你长这么高啦?”张新扬的妈妈拿出一张录取通知单告诉肖颖彬:“是啊,肖主任,新扬刚刚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要来给您报喜!没有您,就没有新扬的今天啊!”

时光要回溯到1996年底——

当时,肖颖彬所在的心外科收治了3个1岁左右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张新扬就是其中之一。入院时他已经1岁多了,但身高体重仅跟3个月大的孩子差不多,新扬妈妈说,刚开始不知道孩子有先心病,只知道他比别的孩子脆弱,动不动就感冒,更让人害怕的是,孩子不能哭闹、也不能尽情嬉笑,甚至吸奶稍微用力就会出现昏厥。后来,检查出孩子患有法洛氏四联症,一种心脏有4种畸形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此时,孩子病情已经发展到非常危重的程度,多次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手术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和他一同入院的另外两名患儿情况相同,此前他们均辗转多家医院,无人愿意实施手术。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

面对生命垂危的孩子们,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部分与会人员反对说:“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很难向家长交代。”还有人好心劝肖颖彬:“你刚当科主任没多久,这种没把握的手术,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啊。”面对大家的劝告,肖颖彬却说:“虽然手术失败对自己辛苦打拼起来的事业有影响,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将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其他。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为确保成功,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先后为3名孩子实施手术。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终于使孩子们脱离生命危险。

3个孩子中,张新扬的过程最惊险。他的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才完成,术后当天,监护仪显示孩子生命体征正常,可到了深夜一点半,孩子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此时再送手术室抢救已来不及了,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打破抢救常规,通知手术室人员速到监护室配合床旁急救。他带领医护人员在孩子的监护床边拉起一个布帘,搭成一个临时手术室,就地进行开胸抢救。打开胸腔后,肖颖彬发现在孩子的心包外缘,有一根缝线有点压迫血管,立即将这根线剪掉,孩子血压马上就呼地一下升上去了,证明肖颖彬找准了孩子病情突然变化的关键,医护人员们信心大增,迅速展开下一步急救。到凌晨4点,抢救终于取得成功。一直守在监护室门外目睹这惊险一幕的新扬妈妈,早已泣不成声。因抢救及时,孩子幸免于难,最终康复出院。

新扬当初入院时叫“张天扬”,出院时一家人不知道怎样感谢肖主任,就将孩子的名字改成了“张新扬”,以此表达对新桥医院心外科和肖主任的终生感激。

在肖颖彬的心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什么情况,他都坚持不放弃不抛弃。

2000年11月,一名来自重庆丰都县的严重先心病患儿,仅6个月大,手术后一直处于呼吸机依赖状态,并发感染、呼吸衰竭,术后第22天,孩子仍然昏迷不醒,父母感到没希望了,留下重病的孩子,悄然离开了医院。肖颖彬听说后赶到病房,告诫医护人员:“虽然孩子的父母放弃了,但我们作为医生,决不能放弃!”他带领医护人员继续精心救治和护理小孩。每天他第一时间赶到孩子床前察看病情,随时根据变化亲自调整、下达医嘱。记者在厚厚的病历上看到,孩子病情反复波折,光床旁抢救就有7、8次,5次试图取消呼吸机都未成功,特别护理记录单长达68页。到术后第30天,孩子终于成功撤掉了呼吸机!随后,孩子慢慢恢复,出监护室那天,医护人员打电话告诉孩子父母,孩子救回来了,来接孩子回家吧。 父母却不相信,认为医护人员是骗他们回医院缴还欠下的医疗费,始终不肯回院接孩子。后来,孩子彻底康复了,科室医护人员只好把孩子送回家,看着孩子健健康康地出现在眼前,他的父母双双失声痛哭,扑通一声跪到医护人员面前,叩着磕着感谢他们。

像这样的情况,在心外科并不是个例。科室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科里每年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但科室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患儿。肖颖彬总是劝导患儿的家长:“如果你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如果你生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特别的礼物,需要你特别的关爱。”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肖颖彬不仅始终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刻,还总是敢于担当。

今年5月19日,肖颖彬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爽朗洪亮:“肖主任,给你报到啦,我这个老头子又长了一岁啦!”放下电话,肖颖彬有些抱歉地告诉记者:“我欠老人家一顿寿酒呢。”

原来,这是一个特别的约定。老人名叫王盛德,9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加重,被家人送到新桥医院心外科。当时,老人已有40余年的心脏病史,2004年开始病情逐渐严重,曾两次出现心脏骤停、昏迷,2005年7月,再度出现险情,经人推荐,找到了肖颖彬。当时,老人的心脏已比正常人的整整大了一倍,过度膨胀的心脏一直垂到左腹部,这使他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降低,出现严重心衰。经过肖颖彬仔细诊断后认为,只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才是挽救老人生命的唯一方法。但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各个器官本身就处于衰竭阶段,如果手术不成功,则等于加速老人的生命衰竭,而且,当时70岁以上的患者心脏换瓣手术在西南地区还没有成功先例,可是老人衰弱的体质和危重的病情,已无法承受长途辗转去北京等地手术的风险。怎么办?要不要手术?老人的家属们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肖颖彬站出来拍板:做!科室人员不禁为他捏了把汗。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谁拍板做决定,谁就要承担责任,一旦出现意外,拍板人首当其冲要受到责难。肖颖彬替病人和家属做了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置于了风口浪尖啊。但在肖颖彬的心中,挽救病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患者把生命交给了我,我就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对军医这个称谓负责,而不是考虑个人的名誉、前途和其他……”

肖颖彬的担当,感动了王盛德老人,老人对肖颖彬说:“我相信你!放心去做吧,成功了,等我活到80岁那天请你喝寿酒;失败了,就当给医学做了回实验,我这把年纪也算死得其所了……”老人的信任深深地震动了肖颖彬,更极大地鼓舞了肖颖彬,他带领科室人员多方查看国内外此类成功手术资料,进行多次会诊和手术可行性讨论,制定出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2005年8月7日,肖颖彬带领科室王学锋副主任等为王盛德老人进行了5个小时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一举取得成功!术后,经过40多天的监护治疗,老人闯过了多种并发症难关,2005年9月30日,老人康复出院了,成为西南地区首例高龄心脏换瓣膜成功的老人。在随后几年的复查、随访中,老人的身体竟越来越好,摆脱了几十年心脏病的折磨,老人的儿子常常打电话感谢肖颖彬:“您让我爸爸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是您给了他一个幸福的晚年啊!”去年5月19日,他专程给肖颖彬送来请柬,邀请肖颖彬参加老人的80寿筵,但肖颖彬因工作繁忙未能成行,对老人“失约”了。老人理解地说:“没关系,以后每过一年我给肖主任报个到,让他知道,我们永远感激他、记着他的救命之恩呢。”

新桥医院泌尿外科的王平贤教授告诉记者,只要是为了救治患者,肖颖彬不仅敢于替病人和家属“拍板”,还常常给别的科室“拍板”呢。他说,不管哪个科室有需要协助的病例,肖颖彬都主动参加会诊、讨论,还总是敢于负责、敢于做决定。

2008年8月,新桥医院泌尿外科接诊了一例从外地某医院紧急转送来的罕见肾癌晚期患者,名叫刘泽培,66岁,是北京某高校教授。2008年8月初在北京某医院检查发现,癌细胞已发生大面积转移,大量癌变组织形成癌栓像“爬山虎”一样,沿着体内的静脉血管“爬”满他的腹腔、胸腔,侵入双侧肺动脉、逼近心脏,如此大面积的癌栓分布,在临床上还尚未见到报道。此外,由于大量癌栓的侵蚀,导致患者全身血液流动受阻,形成大量血栓,阻塞双下肢下腔静脉,癌栓加血栓总长度达到罕见的100厘米,患者濒临死亡边缘,某医院认为失去了手术机会,当即为其下达了“死亡判决书”。

新桥医院接诊后,立即组织包括心外科在内的9个科室的1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全院大会诊。专家一致认为,手术肯定是挽救患者的唯一办法。但这个手术与一般肾癌手术不同,如果只切除癌变的肾脏,不清除干净患者体内所有的癌栓,手术就没有任何意义,残留在体内的癌栓会很快继续“生长”,栓塞组织依然可能随时脱落,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梗塞,患者就将立刻死亡。而如果要清除干净,就必须探查到患者疑似有癌栓血栓组织的所有脏器中,一一排查,考虑到患者病变面积广大,仅手术切口就要从胸至腹、直至耻骨,无异于对患者施行“大开膛”,这个66岁的老人能承受吗?尤其是剥离栓塞过程中涉及到的脏器、血管众多,几乎囊括了人体所有系统,一丝一毫的意外,就会导致患者术中猝死。面对如此高风险的手术,专家们沉默了。

最后,肖颖彬站出来,说:“如果保守治疗,病人一样没有机会,随时会死亡,手术切除肿瘤和危及生命的癌栓,病人可能存活下来,为继续治疗创造机会,即使手术风险再大,我们也值得拼一拼!”他还鼓励大家:“我们有2万例左右的体外循环手术经验,采取这种方式手术,可以在患者心、肺停止工作的情况下从容进行癌栓剥离,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肖颖彬这个心外科医生就这样替泌尿外科的病人作了决定,再一次把承担风险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随后,肖颖彬和其他专家们一道,分析病历、阅读影像学资料,集思广益、推敲斟酌,创新性制定了“体外循环下癌栓清除术”这一大胆而周密的手术方案。2008年8月26日,刘泽培被送到了手术台上。切口从颈窝一直到耻骨联合上缘,长达45厘米,患者的整个胸腹被“切开”,在泌尿外科专家张银甫为患者清除干净肾静脉血管内部瘤栓、切除癌变的左肾和肾脏周围的肿瘤组织后,肖颖彬成功为患者建立起体外循环,由体外循环机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肖颖彬和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等科室的10多位专家开始了紧张“接力”,一一剥离、清除患者胸腔、腹腔、心肺等脏器系统和血管内“爬满”的、如“凝固的沥青”般的癌栓、血栓。经过整整12小时惊心动魄的“接力战”,患者体内近100厘米的栓塞组织被彻底清除,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接受1个多月的术后护理和治疗后,刘泽培出院了。

2009年9月,当刘老教授重返讲台授课时,引来学生和同事的一片惊呼:早已被宣判“死刑”的刘教授怎么回来了?听完刘教授讲述事情经过后,大家爆发出长久的热烈掌声。后来,刘教授打电话给肖颖彬:“这个掌声是献给肖主任您和新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的!你们为挽救患者生命、敢于冒风险担责任并拚尽所有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为了给病痛中的患者以慰藉,他总是感同身受,坚持视病人如亲人,他说——

“我们不仅要救治人心,更要温暖人心,人民军医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真诚,他们就对党多一份信任”

肖颖彬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果一个人的“心”坏了,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非常可怕,因此,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他说:“我们不仅要救治好人心,还要挽救人心、温暖人心。人民军医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真诚,他们就对党多一份信任。”

今年6月10日,记者在心外科见到了第三次从死神手里逃过一劫的盲女唐乾。这个今年32岁的女孩,刚刚接受了第三次手术,虚弱地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不是病床上方悬挂下来的多个输液管的晃动,几乎看不到缩在被子里的她。看着她极度苍白瘦削的面颊、茫然无助的盲眼,不禁心酸地喟叹:命运为什么对这个女孩如此不公?可当唐乾听说我们是来采访肖颖彬主任的事迹时,脸上瞬间放出光彩,用虚弱但却清朗的声音告诉我们:“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肖主任这样的好医生。”

唐乾患的是一种先天性遗传心脏病——马凡氏综合症,这个病可导致人体骨骼、眼和心血管发生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的各个部分随时都有病变的危险,形成动脉瘤,导致人的猝死,就像美国的女排队员海曼。因为这个病,唐乾在10岁那年失明,在家人的鼓励下,唐乾挺过艰难,学会盲文,于2007年考上长春大学特教针灸推拿专业。但从大二那年开始,唐乾先后三次发病,她说:“每一次,肖主任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和帮助。”

2008年5月,唐乾第一次手术前一夜,肖主任专程到病房去看她,跟她聊天,帮她消除顾虑、担心;手术开始前,他又提前来到手术间,专门叮嘱麻醉师:“这个小妹妹眼睛看不见,你们在每一步麻醉前都要告诉她一声啊,免得她紧张。”当时由于这种心脏病比较罕见,手术成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因为这种病症的明显特征就是导致患者的手脚比一般人细长,有记者提出将报道标题定为《我是一名蜘蛛女》。听到这个标题,唐乾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没想到当时坐在旁边的肖主任突然站起来将记者叫到门外,激动地说:“怎么能叫她‘蜘蛛女’呢?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马凡氏综合征病人,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就不尊重人!”他就像个家长维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唐乾挺身而出。记者连忙道歉,最终更改了标题。后来这个报道让那些像唐乾一样不知道得了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及时确诊了病情,得到了救治。

2010年再次发病时,唐乾陷入绝望。因为上一次的手术费,是家里东拼西凑,加上好多好心人的捐款才筹齐的,欠下的债至今还没还清。年迈的父亲患有糖尿病,常年要靠药物控制病情;没有工作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不顾劳累,到工地上一块一块地搬运砖头,只为了给家里多赚一点学费、医药费;弟弟刚刚才考上大学,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家中还对他寄予厚望……原以为自己病好了,可以念完大学,找到一份工作,帮爸爸妈妈撑起这个家,还清欠下的债,报答好心人的恩情,可再次来袭的病魔使唐乾的这些愿望化为泡影。想到高昂的手术费,想到被自己的疾病拖得家徒四壁、辛苦不已的家人,还有即使是再一次手术成功,但依然还存在的其他病变……这个坚强的女孩再也承受不住了。于是,她拒绝治疗,心里唯一想的是,能否把遗体捐出去,为医学研究做一点贡献,算是对帮助过她的人们的一点报答。她背着父母,向医生打听遗体捐献的事。得知唐乾的情况后,每天忙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的肖主任竟推掉了一天的工作,专门找她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心、开导,告诉她,科里的医生护士、医院的上上下下、还有残联和社会上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都在帮忙筹款、想办法,鼓励她一定不要自己放弃自己。

肖主任的开导拨开了唐乾心中的黑暗,再度唤起了她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在肖主任的激励和帮助下,唐乾的第二次手术成功了,再次战胜了命运和死神。唐乾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不管以后还会遇到什么挫折,我都将不再自暴自弃,我要用余下的时间去报答所有曾经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们,特别是肖主任!所以今年4月,又一次发病时,我没有了上一次的恐惧、惊慌和绝望,肖主任已经教会了我勇敢、从容面对磨难。你们看,这一次,肖主任又为我成功做了手术,听说手术很大,除了肖主任和王咏副主任,还有普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的专家一起,从上午9点半一直做到下午6点半,整整9个小时呢。虽然命运对我不公,但我依然感受到我的世界充满着希望和生机、温暖和亲情。”

是的,希望和生机、温暖和亲情,这正是肖颖彬带领他的团队,努力为患者营造的世界。

一位春节期间仍在心外科住院的老婆婆说:“大年初一我儿子都还没有给我送早饭来,肖主任就给我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每年六一儿童节,肖颖彬总是安排为住院的孩子们送上节日小礼物;对那些被家人放弃治疗扔在医院不管的、来自偏远山区家境贫困的或是没有挂上号的患者,他总是热情接待、精心诊治……

一次门诊结束,肖颖彬正准备下班,这时一对衣着朴素的年轻夫妇牵着一个嘴唇发紫的小男孩,站在门口怯怯的说:“肖主任,我们是从贵州过来的,到医院时您的号已经挂完了,要等到下周才有您的门诊,我们没带那么多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您看能不能……”未等他们说完,肖颖彬马上把他们请进诊室,认真地为小男孩做检查。像这样“不挂号也给看”对肖颖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一天晚上快12点,查完房的肖颖彬走出监护室,发现还有位老大爷在监护室门口来回走动。肖颖彬立刻上前询问。原来今天是老大爷老伴的生日,由于监护室不允许陪伴,老大爷一直没能见到住在里面的老伴,但他很希望能给老伴送一个蛋糕进去。肖颖彬了解情况后说:“我给你破个例吧。”他叫来值班护士,给老大爷穿上一次性无菌手术服,带他走进监护室,来到老伴床前,大家一起聚在病床边,为病床上的老太太轻轻唱起了生日歌。嘴里插着呼吸机的老太太,虽然不能尝一口蛋糕,但她感觉到了亲人们的关心,特别是看到老伴给她写的“老伴加油”纸条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家住重庆巫山的刘先生患了风心病,心脏双瓣膜需要更换,家里东拼西借才凑了5万元手术费。手术后,肖颖彬在查房时看见他和妻子俩人共吃一份盒饭,当即拿出200元钱递给刘先生,说“买点营养品吧,病人需要营养。”夫妻俩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都是病人给医生送红包,哪有医生为病人送红包的呢。出院时,肖颖彬专门跑到病房问他们是否有路费,看到夫妻俩支支吾吾的,明白他们是没钱,他又掏出200元钱塞在刘先生手里。

在肖颖彬的影响下,心外科的同志每次遇到有困难的病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自己在护士站设立了一个“爱心箱”,大家平时有了零钱,就投进去,作为资助贫困患者的“基金”,这个“爱心基金”虽然并不多,却已为不少患者解决了饭钱、路费。

手术室护士长刘珂汐说,肖颖彬每次走进手术室,总是细心地把病人没有盖好的被子轻轻盖好,生怕病人着凉。还有一次,肖主任请她在手术室多备一点厚一点的被子,给老年病人保暖。原来,肖主任有一次查房时,听到一位老年患者说手术室的被子太薄了,有点冷,肖颖彬记在了心里,随即就告诉刘护士长请她准备点厚被子,因为老年人怕冷的多。肖主任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当有几台手术连着做时,他总是饿着肚子接台,护士们劝他吃了饭再接着做下一台手术,他却说:“那就让病人等得太久了,病人饿久了不好,我们多饿一会儿有什么关系?尤其是老人、小孩,最饿不得的……”

在手术麻醉穿刺前,肖颖彬发现婴儿往往大哭不止,就问护士:“婴儿会不会疼?”刚开始护士们都愣住了,觉得肖主任这个问题很奇特,从来没有人想过问过这个问题。但随后认真一想,大家就明白了,肖主任是在提醒大家,再幼小的婴儿,都是鲜活的生命,即使不会说不会表达,也会有疼痛、伤心、恐惧等各种感觉,都应该用心地照顾呵护他们的感受。从此,手术室和科里的护士都注意在手法上更轻柔、护理上更细心地对待患者,哪怕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在一次为一名1岁多的先心病小男孩手术前,肖颖彬感觉需要垫高孩子的腿部,才能方便手术操作,便请护士婷婷去找一个体位垫来改变一下孩子的体位。护士在手术间巡视了一下,没有找到合适的体位垫,手术又马上就要开始,情急之下,便顺手拿起手术台边患儿换下的病号服,卷成圆筒状,准备垫在孩子腿下。肖颖彬看见后,马上制止了她,要求她去别的手术间找一个体位垫来,口气有些急促严厉。护士按照肖颖彬的要求去做了,但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妥,而一向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肖主任竟严厉地责怪自己,也太小题大作了。手术圆满完成后,肖颖彬第一时间就跟她解释:“手术中出血较多,如果你用病号服来垫在病人身体下,难免就会沾染到血迹,病人出手术室后,他的家人看到衣服上的血迹,会感到亲人受了很多苦,会觉得很心痛的。不过我当时性急了点,话说得有点重,请你原谅。”一番话说得护士婷婷又惭愧又感动,“爱伤观念”是每一个学医的人学习时的重要内容,但直到今天,自己才从肖主任身上深切的体会到这个4个字的最好注解,那就是对患者和家属的伤痛如亲人般的感同身受,并用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他们多想一些、深想一层,给予发自肺腑的关心呵护。

在心外科,大家都知道主任们是要上夜班的。几位副主任值上半夜,肖主任值下半夜。每天凌晨1、2点钟,在监护室里,都会看见肖颖彬一个病床一个病床地察看病人。如果哪天凌晨他没有出现在科室,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出差去了。对此,肖颖彬说:“凌晨是病人手术成功、康复的关键点,如果这个时候去把把关,就会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多少个患者的生命就是他们这样一夜一夜、一天一天坚守出来的。

李雨桑是心外科开展的第一例1岁左右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患儿。谈起当年的经历,雨桑妈妈至今激动不已:“孩子的命是肖主任在病床旁一天天守出来的呵!”她说:“手术后,肖主任在监护室整整守了小雨桑7天7夜,出监护室那天,我摸到孩子腿上肉嘟嘟的,一下子紧张起来,说‘肖主任,孩子腿怎么肿了?’肖主任赶紧察看,笑着告诉我‘哪里是肿?是长肉了!’我再仔细一看,孩子真是长胖了,我也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却流下来了。孩子从生下来3个月以后就没怎么长过,手术前,1岁大的孩子才13斤,就像只大兔子那么大点,原来总以为是自己没有喂养好,后来才知道是先心病的原因。那是孩子出生以来,我第一次摸到她身上长出的肉啊!而这时,我也才发现肖主任却瘦了,脸颊都凹下去了!”雨桑妈妈在诉说中几度哽咽,最后她说:以前对医生护士这个职业没什么概念,经过了这一次后,才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十几年过去了,肖主任他们那种敬业、尽责和对病人的关爱,一直让我们铭记在心。现在孩子非常健康,我们已给李雨桑改名为“李好”,就是希望她记住,是像肖主任那样的好军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希望她以后也能做一个像肖主任那样的好人。

有一个9个月大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术后第二天凌晨2点半左右,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并心脏骤停,当时正在巡视病人的肖颖彬赶紧予以检查,发现是自发性气胸引起的,立即自己拿针为患儿排气,迅速把孩子抢救了回来。

肖颖彬告诉我们,“守病房”的习惯,来自他的导师——新桥医院心外科原主任、一等功臣刘欲团教授。肖颖彬大学毕业刚进科时,就发现刘教授总是搬个凳子坐在监护室或病房,全神贯注地观察病人反应,甚至有时还一滴滴地数病人每分钟的液体进出滴数和小便滴数,以此及时判断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这个场景让肖颖彬印象很深,他忍不住问刘教授:“咱们临床医生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刘教授严肃地告诉他:“临床医生,就是守在病床边的医生!这样你才能早一分钟发现病情,病人就会多一分生的希望。”从此,肖颖彬牢牢记住导师的教诲,不仅自己养成“守病房”的习惯,担任科主任后还带动科室人员形成传统。

心外科陈林副主任和王学锋副主任说,科里的医生基本上晚上10点以前都在科里,都养成习惯了,每天再晚,都要回病房看看病人,否则睡觉都不踏实。在科室上过研究生的北京大学三院心外科张喆副主任说,刚到科室时,晚上没事自己就出去找同学、会朋友,后来发现科里的医生晚饭后都到病房看病人、处理医嘱、看书学习等,尤其是几位主任,总是半夜三更还在科室,不禁感到很惭愧,于是自己晚上也不再往外跑了,而是像他们一样“泡病房、守病人”。

肖颖彬常对科里人讲:“病人将唯一的那颗心脏都交给我们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对待他们每一个?我们要以‘用心’,换取病人的‘放心’。”

正是这样的用心尽心,也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黄进超小朋友是1996年10月因患严重先心病——巨大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并肺动脉高压住进心外科的,孩子入院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这种先心病的最佳手术时机是2岁以内,否则病情会逐渐加重,即使手术能够纠正心脏畸形,也难以逆转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进超已经4岁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肖颖彬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施救,在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调养后,为孩子施行了手术。术后,他和王学锋、王咏医生轮换守候小进超,几乎24小时吃住在监护室,以便孩子出现危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他们困了,就在病床旁打个盹儿;饿了,就请其他同事帮忙送个盒饭到病房……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们还自己出钱为孩子买来奶粉补充营养。就这样在监护室守了半个月,先后9次将孩子从危险中抢救回来。但孩子病情实在太重,当时条件又有限,术后呼吸衰竭的状况一直无法改善,在孩子术后第15天,终于因抢救无效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孩子妈妈伤心欲绝,但却一点没有责怪医生,反而跪到肖颖彬面前表达感谢:“这一个月来,我看到了你们是怎样尽心尽力抢救孩子的,我对你们没有一点怨言只有说不尽的感激!”后来,黄妈妈还经常推荐病人找肖主任看病。

心外科刘晓莉护士长已经与肖颖彬共事快30年了,在她的记忆中,肖主任似乎从未完整地休过一个周末或节假日。除了手术、守病人、查房,他还要教学、带研究生、做科研、写论文,还有170多人的大科室的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但无论工作多么繁杂,患者在他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每次来了重症急诊患者,哪怕是深夜他都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身旁。有一次,他白天做了一个大手术到傍晚6点,吃过晚饭又回到病房守病人,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钟,病人病情平稳后才回家休息。没想到,刚躺下不久,科室来了一名心脏外伤患者,急需手术,他接到通知,二话没说立即赶到手术室。那天,他通宵未眠。第二天上午,他又和时任医院政委范志民一起出差,飞机还没起飞,肖颖彬就头一歪,倒在范政委肩上沉沉地睡着了,范政委知道他长期超负荷工作,为了不惊醒他,自己一动不敢动,默默地“扛”了他一路。后来,范政委讲起这件小事时,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也禁不住眼泛泪光。

其实,像这样的连轴转,早已成为肖颖彬的工作常态。对此,从领导到同行、同事,好多人劝他:“你这样长期下去,身体怎么吃得消?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肖颖彬却说:“心脏手术与一般外科手术不同,往往要和时间赛跑,心脏病人等不起,哪怕一秒钟都很重要。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因此,他总是能多上一台手术就多上一台,能早一秒钟赶到患者身边就早一秒钟。

有一个周末的傍晚,7点多钟,正在家吃饭的肖颖彬接到一个从急诊科打来的电话,说接到一名患者,有可能是夹层主动脉瘤,刚做了血管造影检查,正在等结果,到时想请肖主任帮忙诊治。肖颖彬一听,很着急,这个病又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是因各种病理因素导致主动脉异常扩张,形成像“瘤子”形状的血肿,它不是肿瘤,但它破裂致死的凶险程度超过任何肿瘤,就像汛期的河堤发生了管涌,患者动脉内异常凶猛的血流一旦冲破血管,几分钟内就会死于失血性休克,因此,对这个疾病的治疗必须分秒必争。想到患者血管造影的结果出来需要1个小时,而越早确诊一分钟,患者就可能多一分救治希望。肖颖彬干脆立即放下饭碗赶到放射科,直接和放射科医生一块在成像仪上察看、分析、判断造影结果。幸运的是,最终排除了夹层主动脉瘤的可能性,患者和家属放下心来。

今年4月14日晚上11点钟,刚下手术台的肖颖彬接到电话,说重庆开县人民医院有名70多岁的老太太患者,在做心血管导管介入术时,冠状动脉破裂了,情况十分危急,向肖颖彬求援。肖颖彬了解情况后,确定需做急诊搭桥手术,但开县人民医院缺乏开展这类急诊手术的设备条件,于是肖颖彬提出自己和患者同时出发,赶往距开县最近的、符合手术条件的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这样比直接把患者送到新桥医院来抢救将节约近1个小时时间。于是,肖颖彬不顾刚下手术的疲惫和劳累,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长途奔袭,于凌晨2点赶到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直奔手术室,3个小时后,手术取得成功,将老太太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而肖颖彬却顾不上休息,又驱车往回赶,因为当天上午,科里还有安排好的手术,他不愿让患者等待。

肖颖彬因长期低头手术,颈椎间盘严重突出,同事和家人多次催促他去治疗,他总是忙于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差点晕倒,才被同事强行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置入钢板固定。术后第10天,心外科收治了一位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危重患者,希望由肖颖彬主刀。为了不让患者失望,他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4个小时的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刘晓莉护士长说:“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病人生命的人!

 

为了不让患者增加负担,他没有收过一个红包,甚至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他说——

“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

“不受尘埃半点侵、全心全意为病人”是肖颖彬从医以来始终恪守的行医理念。作为一名人民军医、一名科室主任,肖颖彬认为带头和带动医护人员经受住利益的考验,还患者一个纯净的就医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患者们已经饱受病痛的折磨,做为人民军医,我们怎能忍心让他们的情感和家庭、经济再受伤害呢?”肖颖彬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同事。从上任第一天起,他就将红包、回扣等影响医患关系、增加患者负担的不良行为定为科室“红线”和“高压线”,不可逾越。他告诫大家说,“每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

从医35年,肖颖彬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

那是肖颖彬刚当主任不久的一天,他正准备下门诊,一个老人怯怯地来到面前,希望给他的小孙子看病,但来晚了,没有挂上号。肖颖彬顾不上饥肠辘辘,马上把他们请进诊室,认真地为小男孩做了检查,确诊孩子需要手术后,安排爷孙俩住进了病房。在病房中,肖颖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双双离开家打工,勉强凑够了医疗费,但连回家照顾孩子手术的路费都没有,只有让孩子的爷爷带到医院。查房时肖颖彬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是酱油拌米饭,没有一点菜。但这个老人还悄悄塞给肖颖彬200元钱,说不给红包放心不下。肖颖彬成功给孩子做了手术后,把红包还给了老人,还从家里拿了些鸡蛋给孩子增加营养,科里同事们也给他们送来了自家的饭菜。孩子要出院时,老人瞒着医护人员,用准备买回家车票的钱给科室订做了一面锦旗,他们自己则准备搭便车回家。肖颖彬说,买锦旗的钱是你们的生活费,为什么不用这些钱给孩子买一些营养品呀?老人感激地说:“你们治好了小孙子的病,又对我们这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们,心里过意不去啊。”

肖颖彬和支部成员开会商量,科室出钱“买下”这面锦旗,他自己给老人和孩子买了回家的车票。随后召开病员和家属座谈会,公开说明科室所有人员不收红包,也不收锦旗,希望他们用做锦旗的钱给病人增加点营养,会更让医护人员感到高兴。

这件事给了肖颖彬很大的触动。他跟科室人员讲:“一个锦旗,少说也要一、两百块,这些钱可能就是好多贫困患者几天的饭钱。他们当中好多人经常吃的就是馒头咸菜,还要省下钱来给我们医生护士送锦旗,我们收得下去吗?我们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啊!”

从此,心外科把“不准接受病人送的锦旗、牌匾”也作为硬性规定,连同不准收受红包等规定,纳入住院患者宣教的讲座中,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心外科的规矩。记者在心外科发放的患者宣教手册上看到,首页就写着:入院须知第一条,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科室医护人员赠送礼物、锦旗、红包等。

专门负责健康宣教的护士陈姝帆说,来院手术的患者经常住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手术时间、手术医生及要不要给医生送红包什么的,当我们告诉患者不需要时,他们都心存疑惑,整个住院期间就不安宁,觉得不放心。后来肖主任就想出把这些规定纳入宣教内容、写进宣教手册的办法,这才慢慢打消了患者和家属们的顾虑。

2011年9月20日上午,身患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刘云波的姨父,从西安紧急赶到重庆探望。顾虑到自己一家是外地人,在重庆没有任何熟人和关系,其姨父到达医院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刘云波的妻子杨友谊去给医生送红包,否则不会安排好医生、不会好好给病人做手术。当杨友谊告诉他,刘云波已经进了手术室,而且是由科室主任、著名心外科专家肖颖彬教授主刀时,其姨父和其他亲友均感到惊讶和怀疑。6个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此时已是下午5点过了,还未吃午饭的肖颖彬到手术室食堂匆匆吃碗面条后又立即赶到监护室察看刘云波的术后情况。这个时候,刘云波姨父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

来探望刘云波的一个朋友告诉他们,自己一家有3口人在这里做过手术,这里真不收红包。和刘云波同一天手术、同样由肖主任主刀的重庆永川一所高校的教师魏良福的爱人也深有同感,她说,他们住进来时,她在重庆工作的几个学生还专门叮嘱他们,这里不收红包,如果去送了,会被认为是对这些医生的不尊重,而在听了患者宣教讲座后,他们彻底踏实了,安安心心地听从科室安排,入院第3天就做了手术。此时,几天来的所见所闻,让刘云波的姨父感慨万千,他发自内心地说:“从肖主任和这里的医护人员身上,我真的感觉到一种不一样的境界,在这里,肖主任和医生护士们就是我们最大的关系、就是我们最亲的熟人。”

一直以来,肖颖彬带领科室人员坚持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公示每台手术的时间安排、主刀医生和责任护士;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高档药、过量药。他常讲:“听诊器里有良心,手术刀下含真情,处方权里见真情。”

邓继尧是来自四川雅安的一名70多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某医院两次住院,因病情严重,医生判定手术太大,让患者回家保守治疗,这无异于给老人下了“死亡判决书”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属于2008年12月将其送到新桥医院心外科。肖颖彬接诊后,认为手术是挽救老人生命的唯一办法,决定为老人实施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修复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老人的儿子邓力说:听说父亲有救的消息,我们又高兴又担心,想到现在社会上关于医患关系的种种负面报道,心里惴惴不安,我们在这里一个熟人都没有,不知道医生会不会尽力?需不需要送红包?是不是会做很多重复检查?等等。最后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凡是父亲此前住院做过的检查一律没有重复做,为我们节约了一大笔钱,红包也不肯收,一个星期后肖主任就亲自为父亲做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此前住院时听说费用要20万,没想到最后在这里出院结账时,只花了12万。出院时,全家人不知如何感谢,邓力就写了封感谢信放到网上,他在信中真诚地写道:“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医生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称号……他们给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我们家属无以为报,只能在今后怀着对军队、军人的感恩之情加倍努力工作。”

新疆某边防仓库一名士官的儿子成功手术后,这名士官试图用各种方法表达谢意,送的红包被退回,买的水果被提了回来,定好的饭局没有一个人参加,后来听说连锦旗也不收。看着孩子在医生护士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恢复健康,他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把在心外科的所见所闻写成27封4万多字的“日记式感谢信”。他说,要把这个日记作为孩子18岁的生日礼物,鼓励儿子报考第三军医大学,当一名像肖颖彬这样的人民军医。

对药品管控,一个数据最具说服力,这么多年来,科室药品收入占毛收入比例一直控制在18%以内,远低于国家卫计委对三甲医院要求的43%的标准。这正是肖颖彬长期严密管控的结果。为了减少患者及家庭的负担,肖颖彬每次查房,手上都会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是经过科室筛选的6-7种价格相对低廉、副作用较小、疗效比较好的常规用药清单,药品的规范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都写得清清楚楚。肖颖彬就对照这张清单,查看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果发现有患者所用药品不在清单上或者用量超过了规定,其主管医生就必须说明情况,说不清楚的,就被视为违规用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医生小魏在一次普通的术后抗感染治疗时,违规使用了最新一代、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在研究处理意见时,个别同志劝肖颖彬:小魏是某个领导的亲属,又是你的学生,抬抬手就过去了。但肖颖彬认为,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失去原则,就会在全科人面前破坏规则。经支部研究后,取消了小魏当年晋升职称的资格。

肖颖彬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爱戴。科室设了一块“意见墙”,让患者提意见。如今“意见墙”却成了“感谢墙”,上面贴满了感谢信,有手写的,有打印的,都写着患者或家属的名字。一位记者前来采访,问道:“这不是意见墙吗,怎么都写成感谢信呀?”在场的患者及家属都笑了:“那没有意见怎么办呀,想说的都只剩下感谢了。”一位患者还无奈地说:“你们有文化的,能把心里的感激写出来,像我们这样的山里人,天大的感激也只能憋在心里了。”

患者李开素康复出院时,她的女儿找到肖颖彬说:“心外科对病人就像对亲人一样,我们全家从内心真的很感激你们,可你们什么东西都不收,就让我代表全家人给您鞠个躬吧!”说完,深深地弯下了腰。重庆通信学院一位患者出院前深情地写了一封题为《重生》的感谢信:“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留给你们,但我要把我这颗感恩的心留在这里。”贵州赤水的毛毛,出生仅3个月就被确诊为严重先心病,是肖主任的真诚劝解使毛毛的父母打消了放弃的念头,接受了手术治疗,如今毛毛已成长为一个活泼、健康的大小伙子,前不久毛毛父亲从网上给肖颖彬发来感谢信说:“回想12年前的经历 至今对军医二字心存尊崇与感激 ”还有一名90后女孩说:“有人认为90后是冷漠的一代,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你们让我学会了感恩,你们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从心里佩服你们的妙手仁心。”

从这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群众对党和军队的信赖和感激,看到了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肖颖彬正是这样带领他的团队,用仁心大爱在当下饱受质疑的医患关系中架起一座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心”桥。

 

为了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他总是精益求精,坚持创新之心永不停跳,他说——

“对于心外科医生,99分等于0分。稿子可以重写,生命不可能重来啊!”

医学创新,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原始动力。作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肖颖彬的创新动力,则源自于对患者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祖国医学事业的崇高使命。

2005年,肖颖彬在美国进修时,写的论文《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到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完全可以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刊发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肖颖彬很高兴,但随后导师美国麻省总院的盖斯教授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盖斯教授说:“风心病的发病率在中国更高,你这个研究的受益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如果在美国刊发,可能对中国的病人受益较小。”肖颖彬于是放弃了在国外刊发论文,而是选择了在国内发表。有人替肖颖彬惋惜:这下可少了一个评奖的重要砝码啊。肖颖彬却说:“作为临床医生,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开展技术创新,都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都是要能为患者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评职称、图虚名啊。”

肖颖彬认为,要作一名好医生,仅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难关的勇于挑战、对医学高峰的不懈攀登,才能为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3亿,每5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平均10秒就有1人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手术堪称医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创新精神就很难登上技术高地。为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不断创新拓展新技术新途径。

冷晶体液心肌保护法曾经是心脏手术沿用30多年的常规方法,但风险较大,死亡率高。早在攻读博士的时候,肖颖彬就研究冷血心肌保护法用于心脏手术的课题。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用冷血心肌保护法替代了沿用多年的传统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使科室心脏手术死亡率由以前的7.9%大幅降至0.45%。

心脏外科手术,过去一直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又成为困扰世界心脏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开始摸索心脏在不停跳情况下的心内直视手术。肖颖彬敏锐地“捕捉”这一前沿,带领团队展开探索研究,并邀请较早展开研究的广西医科大学何巍教授来科指导示范。但由于心脏不停跳,不断泵出的血液导致手术中视野不清,而且术后心脏内的排气很困难。为攻克难题,肖颖彬与团队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术后并发脑损伤等难题,此后,肖颖彬与他的团队又将这种技术成功应用到上至80岁老人下到出生才3天的婴儿患者。2000年,他又将这项技术带到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与西藏军区总院的李素芝院长一道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目前,在已进行的5600多例此类手术中成功率达98%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肖颖彬一直朝着勇于攻克疑难病的目标努力,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2000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对出生47天的连体男婴,这对兄弟胸腹相连、肝脏、心脏等多器官融合,这种连体儿分离手术全世界仅成功了2例,国内尚无先例。他和有关科室的专家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苦战12小时,成功闯过了心脏剥离、肝脏分离和胸腹闭合等难关,手术的成功一举轰动了全国,此后又成功完成了2例连体儿分离手术,这3对孩子的家长为了感谢新桥医院,都给他们孩子取名为“新新”和“桥桥”。

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五。近50年来,全球报道的手术成功病例不到200例,国内更没有成功的先例。肖颖彬又一次临危受命,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组,确立了“先进行精心养护、再进行心脏矫治手术”的稳妥方案。经过医院精心护理100多天后,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脏被放进体内安全位置,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完成的复杂异位心矫治手术。这些年,他带领科室先后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骑跨”矫治等重大疑难手术,救治了3万多例病人,其中不少是国内外公认的疑难病患者。

在临床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当外科医生,不是每个外科医生都能当心外科医生。虽然带有戏谑成分,却说明心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创新必须以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术为基础。肖颖彬常说:“99分等于0分。”在他看来,心脏手术关乎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他说:“稿子可以重写,图纸可以重画,心脏外科手术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因为生命不可能重来啊!”因此,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团队成员每天坚持缝针、打结等基本功练习不放松。

医生王伟刚开始一分钟只能打30来个结,肖颖彬认为动作不够麻利,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给病人带来损伤。为此要求他每天练习打结,并将练习的“成果”挂在他办公室门上。一个月过去,肖颖彬办公室门上那一根根打满结的“链子”,形成了一副别具一格的门帘,而王伟在手术台上的动作也越来越麻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科里医生都熟知肖颖彬当初练缝针的经典故事,都曾悄悄在下面模仿练习过,肖颖彬还教大家在柔软易破的餐巾纸上、在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脏上、在细若游丝的鸡爪血管上练,他自己就连出差在外,也会随身带上一包缝针,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练习。

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同时,为浓厚科室创新氛围,肖颖彬制定了科室学术日计划,要求每周至少选择一项国际医疗新技术、新业务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制定出消化吸收的对策,每位出国参加医学学术活动的医生,至少要带回1-2项前沿技术,每人每年至少提出5个创新建议,逼着大家不断淘汰过时的方法,开展临床技术创新。肖颖彬自己坚持每天挤出1-2个小时学习了解世界医学前沿知识,利用学术会议、出国交流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切磋技术,手术多时宁可少睡点也要多学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掌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自费往返波士顿和休斯顿去求教,终于把这项世界领先的临床技术学到了手、带回了国。

肖颖彬把心思、时间和爱都给了患者和事业,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2004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心脏搭桥手术,刚到不久,他父亲突发重病住进医院。考虑到搭桥手术是科室急需引进的先进技术,学习机会又十分难得,肖颖彬在痛苦中选择了留下。没想到,他父亲却猝然离世,肖颖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女儿小雨说长大后不当医生,因为:“爸爸太忙太辛苦了,以后要有一个闲一点的女儿来照顾他!”肖颖彬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幸福。”

在肖颖彬的办公室,悬挂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原医学奠基人之一、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程天民教授赠送他的一幅字:“寒梅耐霜雪,明珠不染尘。”这,就是肖颖彬——一名深受患者信赖的人民好军医的人生写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