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无影灯下的信任之桥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记者陈丽平  通讯员熊学莉 胡红升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4-07-10 10:08

肖颖彬,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今年50岁。在32岁时即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以及心血管外科最高奖——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

有1%的希望也要努力救治

2013年7月的一天,一名1米8高的帅气小伙子来到肖颖彬的诊室,未及说话,先深深鞠下一躬:“肖主任,谢谢您!”

肖颖彬正疑惑时,陪小伙子一起来的家人说:“肖主任,他是张新扬啊!新扬刚刚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来给您报喜!没有您,就没有新扬的今天啊!”

时光回溯到1996年底。当时,肖颖彬所在的心外科收治了3个1岁左右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张新扬就是其中之一。入院时他已经1岁多了,但身高体重仅跟3个月大的孩子差不多。孩子患有法洛氏四联症,这是一种心脏有四种畸形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此时,孩子病情已经发展到非常危重的程度,多次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手术才是唯一的出路。和他一同入院的另外两名患儿情况相同,此前他们均辗转多家医院,无人愿意实施手术。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

面对生命垂危的孩子们,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有人好心劝肖颖彬:“你刚当科主任没多久,这种没把握的手术,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啊。”肖颖彬说:“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为确保手术成功,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手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3个孩子中,张新扬的手术过程最惊险。他的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才完成。术后深夜一点半,孩子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打破抢救常规,通知手术室人员速到监护室配合床旁急救。打开胸腔后,肖颖彬发现在孩子的心包外缘有一根缝线有点压迫血管,他立即将这根线剪掉,孩子血压马上就升上去了。因抢救及时,孩子幸免于难,最终康复出院。

新扬当初入院时叫“张天扬”,出院时一家人不知道怎样感谢肖主任,就将孩子的名字改成了“张新扬”,以此表达对新桥医院心外科和肖主任的终生感激。

救治人心更要温暖人心

肖颖彬说:“我们不仅要救治好人心,还要挽救人心、温暖人心。人民军医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真诚,他们就对党多一份信任。”

今年6月10日,记者在心外科见到了第三次从死神手里逃过一劫的盲女唐乾。这个32岁的女孩,刚刚接受第三次手术,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当唐乾听说我们是来采访肖颖彬事迹时,她的脸上瞬间放出光彩,用虚弱却清晰的声音告诉我们:“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肖主任这样的好医生。”

唐乾患的是一种先天性遗传心脏病——马凡综合症,这个病可导致人体骨骼、眼和心血管发生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的各个部分随时都有病变的危险,形成动脉瘤,导致人猝死。因为这个病,唐乾在10岁那年失明。在家人的鼓励下,唐乾2007年考上长春大学特教针灸推拿专业。但从大二那年开始,唐乾先后三次发病,她说:“每一次,肖主任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帮助。”

2010年再次发病时,唐乾陷入绝望。因为上一次的手术费,是家里东拼西凑,加上很多好心人的捐款才筹齐的。想到高昂的手术费,这个坚强的女孩因为承受不住而拒绝治疗。得知唐乾的情况后,肖颖彬专门找她进行了长谈。

肖颖彬的开导再度唤起了唐乾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唐乾的第二次手术成功了。唐乾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挫折,我都不再自暴自弃,我要用余下的时间去报答所有曾经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们,特别是肖主任。虽然命运对我不公,但我依然感受到我的世界充满着希望和生机、温暖和亲情。”

家住重庆巫山的刘先生患了风心病,心脏双瓣膜需要更换,家里东拼西借才凑了5万元手术费。手术后,肖颖彬查房时看见他和妻子俩人共吃一份盒饭,当即拿出200元钱递给刘先生,说“买点营养品吧,病人需要营养。”夫妻俩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都是病人给医生送红包,哪有医生为病人送红包的呢。出院时,肖颖彬专门跑到病房问他们是否有路费,看到夫妻俩支支吾吾的,明白他们是没钱,肖颖彬又掏出200元钱塞在刘先生手里。

在肖颖彬的影响下,心外科的医务人员每次遇到有困难的病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在护士站设立了一个“爱心箱”,作为资助贫困患者的“基金”,这个“爱心基金”虽然并不多,却已为不少患者解决了饭钱、路费。

收红包会毁坏党的形象

从医35年,肖颖彬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他告诫大家说,“每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

肖颖彬刚当主任不久的一天,他正准备下门诊,一个老人怯怯地来到面前,希望给他的小孙子看病,但他来晚了,没有挂上号。肖颖彬顾不上饥肠辘辘,马上把他们请进诊室,认真地为小男孩做了检查,确诊孩子需要手术后,安排爷孙俩住进病房。肖颖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治病,双双外出打工,勉强凑够了医疗费。查房时,肖颖彬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是酱油拌米饭,没有一点菜。但这个老人还悄悄塞给肖颖彬200元钱,说不给红包放心不下。

肖颖彬成功给孩子做了手术后,把红包还给老人,还从家里拿了些鸡蛋给孩子增加营养,科里同事们也纷纷送来了自家的饭菜。孩子要出院时,老人瞒着医护人员,用准备买车票的钱给科室订做了一面锦旗。肖颖彬和支部成员开会商量,科室出钱“买下”这面锦旗,他自己给老人和孩子买了回家的车票。

这件事给了肖颖彬很大触动。他跟科室人员讲:“一个锦旗,少说也要一两百块,这些钱可能就是贫困患者几天的饭钱。他们把省下的钱给我们医生护士买锦旗,我们能收吗?”从此,心外科把“不准接受病人送的锦旗、牌匾”也作为硬性规定,连同不准收受红包等规定纳入住院患者宣教讲座中。

一直以来,肖颖彬带领科室人员坚持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公示每台手术的时间安排、主刀医生和责任护士;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高档药、过量药。对药品管控,一个数据最具说服力。这么多年来,科室药品收入占毛收入比例一直控制在18%以内,远低于国家卫计委对三甲医院要求的43%的标准。这正是肖颖彬长期严密管控的结果。

肖颖彬正是这样带领他的团队,用仁心大爱在当下饱受质疑的医患关系中架起一座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心”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