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人心,更暖人心

——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

来源:中国网作者:陈晓霞 陈建南 吴刘佳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4-07-10 14:42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

中国网7月10日讯 有这样一位医生,被患者信赖地称为“亲人”。他们说:“要不是肖主任穿着白大褂,都会以为他是我们的亲人呢。”

是的,他就像他们的亲人:由他成功实施分离的联体儿李新、李桥到医院复查时,他像父亲抱起自己的孩子那样亲起来。在病房走廊里,一位老太太说自己的脚有些不适,他马上蹲下为老人仔细查看,像儿子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患者口中的这位“肖主任”,就是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患者视肖颖彬为亲人,是因为肖颖彬首先切切实实把他们当作亲人。从医35年来,他始终捧着一颗爱心为病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医患之间、乃至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他总是敢于放下一切,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他说——

“即使患者的亲人放弃了,我们也决不能放弃!”

2013年7月的一天,一名1米8高的帅气小伙子来到肖颖彬的诊室,未及说话,先鞠一躬:“肖主任,谢谢您!”这让肖颖彬满是疑惑。小伙子的家人说:“肖主任,他是张新扬啊!”肖颖彬这才恍然大悟。张新扬的妈妈拿出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给肖颖彬报喜。“没有您,就没有新扬的今天啊!”她说。

那是1996年年底,肖颖彬所在的心外科收治了3个1岁左右的复杂先心病患儿,张新扬就是其中之一。入院时他已经1岁多了,但身高体重仅跟3个月大的孩子差不多,医院检查出孩子患有法洛氏四联症,一种心脏有4种畸形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此时,孩子病情已经发展到非常危重的程度,多次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只有手术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没有医院敢做手术。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肖颖彬进行心脏手术治疗

面对生命垂危的孩子们,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有人反对,有人担心,有人劝告,肖颖彬却说:“虽然手术失败对自己辛苦打拼起来的事业有影响,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将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其他。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为确保成功,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先后为3名孩子实施手术。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终于使孩子们脱离生命危险。

3个孩子中,张新扬的过程最惊险。他的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才完成,术后当天,监护仪显示孩子生命体征正常,可到了深夜一点半,孩子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此时再送手术室抢救已来不及了,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搭了临时手术室,就地开腔抢救。直到凌晨4点,终于成功抢救。一直守在监护室门外目睹这惊险一幕的新扬妈妈,早已泣不成声。出院时一家人不知道怎样感谢肖主任,就将孩子的名字改成了“张新扬”,以此表达对新桥医院心外科和肖主任的终生感激。

在肖颖彬的心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什么情况,他都坚持不放弃不抛弃。

2000年11月,一名来自重庆丰都县的严重先心病患儿,仅6个月大,手术后一直处于呼吸机依赖状态,并发感染、呼吸衰竭,术后第22天,孩子仍然昏迷不醒,父母感到没希望了,留下重病的孩子,悄然离开了医院。肖颖彬听说后赶到病房,告诫医护人员:“虽然孩子的父母放弃了,但我们作为医生,决不能放弃!”记者在厚厚的病历上看到,孩子病情反复波折,光床旁抢救就有7、8次,5次试图取消呼吸机都未成功,特别护理记录单长达68页。到术后第30天,孩子终于成功撤掉了呼吸机!当医护人员把孩子送回家时,他的父母双双失声痛哭,扑通一声跪到医护人员面前,叩着磕着感谢他们。

像这样的情况,在心外科并不是个例。科室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科里每年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但科室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患儿。肖颖彬总是劝导患儿的家长:“如果你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如果你生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特别的礼物,需要你特别的关爱。”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肖颖彬不仅始终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刻,还总是敢于担当。

今年5月19日,肖颖彬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爽朗洪亮:“肖主任,给你报到啦,我这个老头子又长了一岁啦!”放下电话,肖颖彬有些抱歉地告诉记者:“我欠老人家一顿寿酒呢。”

原来,这是一个特别的约定。老人名叫王盛德,有40多年的心脏病史。 2004年开始病情逐渐严重,曾两次出现心脏骤停、昏迷,2005年7月,再度出现险情。找到了肖颖彬时,老人的已出现严重心衰。肖颖彬仔细诊断后认为,只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才是挽救老人生命的唯一方法。但在当时70岁以上的患者心脏换瓣手术在西南地区还没有成功先例,要不要就地手术?老人的家属们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做!”肖颖彬站出来拍板。他说:“患者把生命交给了我,我就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对军医这个称谓负责,而不是考虑个人的名誉、前途和其他……”

肖颖彬的担当,感动了王盛德老人,老人对肖颖彬说:“我相信你!放心去做吧,成功了,等我活到80岁那天请你喝寿酒;失败了,就当给医学做了回实验,我这把年纪也算死得其所了……”老人的信任深深地震动了肖颖彬,更极大地鼓舞了肖颖彬,他带领科室人员多方查看国内外此类成功手术资料,进行多次会诊和手术可行性讨论,制定出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2005年8月7日,肖颖彬带领科室王学锋副主任等为王盛德老人进行了5个小时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一举取得成功,成为西南地区首例高龄心脏换瓣膜成功的老人。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肖颖彬代表第三军医大学全体医护人员向重庆市民做医德医风公开承诺

新桥医院泌尿外科的王平贤教授告诉记者,只要是为了救治患者,肖颖彬不仅敢于替病人和家属“拍板”,还常常给别的科室“拍板”呢。他说,不管哪个科室有需要协助的病例,肖颖彬都主动参加会诊、讨论,还总是敢于负责、敢于做决定。

为了给病痛中的患者以慰藉,他总是感同身受,坚持视病人如亲人,他说——

“我们不仅要救治人心,更要温暖人心”

肖颖彬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果一个人的“心”坏了,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非常可怕,因此,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他说:“我们不仅要救治好人心,还要挽救人心、温暖人心。人民军医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真诚,他们就对党多一份信任。”

今年6月10日,记者在心外科见到了第三次从死神手里逃过一劫的盲女唐乾。这个今年32岁的女孩,刚刚接受了第三次手术,不是病床上方悬挂下来的多个输液管的晃动,几乎看不到缩在被子里的她。唐乾患的是一种先天性遗传心脏病——马凡综合症,这个病可导致人体骨骼、眼和心血管发生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的各个部分随时都有病变的危险,形成动脉瘤,导致人的猝死,就像美国的女排队员海曼。从10岁那年失明开始,唐乾先后三次发病,她说:“每一次,肖主任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那么多的鼓励和帮助。”

2008年5月,唐乾第一次手术开始前,肖颖彬专门叮嘱麻醉:“这个小妹妹眼睛看不见,你们在每一步麻醉前都要告诉她一声啊,免得她紧张。”当时由于这种心脏病比较罕见,手术成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来也让那些不知道得了马凡综合症的患者及时确诊了病情,得到了救治。

2010年再次发病时,唐乾陷入绝望。原以为自己病好了,可以念完大学,找到一份工作,帮爸爸妈妈撑起这个家,还清欠下的债,报答好心人的恩情,可再次来袭的病魔使唐乾的这些愿望化为泡影,这个坚强的女孩再也承受不住了。于是,她拒绝治疗,唯一希望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做一点贡献,算是对帮助过她的人们的一点报答。得知唐乾的情况后,每天忙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的肖颖彬推掉一天的工作,专门找她谈心。在肖主任的激励和帮助下,唐乾的第二次手术成功了。面对今年4月的第三次发病,唐乾没有恐惧和绝望,勇敢面对。

“不挂号也给看”对肖颖彬来说是家常便饭,给病人送“红包”也是他经常为之。家住重庆巫山的刘先生患了风心病,心脏双瓣膜需要更换,家里东拼西借才凑了5万元手术费。手术后,肖颖彬在查房时看见他和妻子俩人共吃一份盒饭,当即拿出200元钱递给刘先生,说“买点营养品吧,病人需要营养。”夫妻俩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都是病人给医生送红包,哪有医生为病人送红包的呢。出院时,肖颖彬专门跑到病房问他们是否有路费,看到夫妻俩支支吾吾的,明白他们是没钱,他又掏出200元钱塞在刘先生手里。

在肖颖彬的影响下,心外科的同志每次遇到有困难的病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自己在护士站设立了一个“爱心箱”,大家平时有了零钱,就投进去,作为资助贫困患者的“基金”,这个“爱心基金”虽然并不多,却已为不少患者解决了饭钱、路费。

在手术麻醉穿刺前,肖颖彬发现婴儿往往大哭不止,就问护士:“婴儿会不会疼?”刚开始护士们都愣住了,觉得肖主任这个问题很奇特,从来没有人想过问过这个问题。但随后认真一想,大家就明白了,肖主任是在提醒大家,再幼小的婴儿,都是鲜活的生命,即使不会说不会表达,也会有疼痛、伤心、恐惧等各种感觉,都应该用心地照顾呵护他们的感受。从此,手术室和科里的护士都注意在手法上更轻柔、护理上更细心地对待患者,哪怕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肖主任查阅病人治疗情况。

在一次为一名1岁多的先心病小男孩手术前,肖颖彬感觉需要垫高孩子的腿部,才能方便手术操作,便请护士婷婷去找一个体位垫来改变一下孩子的体位。护士在手术间巡视了一下,没有找到合适的体位垫,手术又马上就要开始,情急之下,便顺手拿起手术台边患儿换下的病号服,卷成圆筒状,准备垫在孩子腿下。肖颖彬看见后,马上制止了她,要求她去别的手术间找一个体位垫来,口气有些急促严厉。护士按照肖颖彬的要求去做了,但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妥,而一向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肖主任竟严厉地责怪自己,也太小题大作了。手术圆满完成后,肖颖彬第一时间就跟她解释:“手术中出血较多,如果你用病号服来垫在病人身体下,难免就会沾染到血迹,病人出手术室后,他的家人看到衣服上的血迹,会感到亲人受了很多苦,会觉得很心痛的。不过我当时性急了点,话说得有点重,请你原谅。”一番话说得护士婷婷又惭愧又感动,“爱伤观念”是每一个学医的人学习时的重要内容,但直到今天,自己才从肖主任身上深切的体会到这个4个字的最好注解。

每天凌晨1、2点钟,在监护室里,都会看见肖颖彬一个病床一个病床地察看病人。如果哪天凌晨他没有出现在科室,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出差去了。肖颖彬说:“凌晨是病人手术成功、康复的关键点,如果这个时候去把把关,就会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多少个患者的生命就是他们这样一夜一夜、一天一天坚守出来的。有一个9个月大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术后第二天凌晨2点半左右,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并心脏骤停,当时正在巡视病人的肖颖彬赶紧予以检查,发现是自发性气胸引起的,立即自己拿针为患儿排气,迅速把孩子抢救了回来。

肖颖彬常对科里人讲:“病人将唯一的那颗心脏都交给我们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对待他们每一个?我们要以用心 ,换取病人的放心。”

正是这样的用心尽心,也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黄进超小朋友是1996年10月因患严重先心病——巨大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并肺动脉高压住进心外科的,孩子入院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这种先心病的最佳手术时机是2岁以内,否则病情会逐渐加重,即使手术能够纠正心脏畸形,也难以逆转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进超已经4岁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肖颖彬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施救,在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护理、调养后,为孩子施行了手术。术后,他和王学锋、王咏医生轮换守候小进超,几乎24小时吃住在监护室,以便孩子出现危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他们困了,就在病床旁打个盹儿;饿了,就请其他同事帮忙送个盒饭到病房……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们还自己出钱为孩子买来奶粉补充营养。就这样在监护室守了半个月,先后9次将孩子从危险中抢救回来。但孩子病情实在太重,当时条件又有限,术后呼吸衰竭的状况一直无法改善,在孩子术后第15天,终于因抢救无效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孩子妈妈伤心欲绝,但却一点没有责怪医生,反而跪到肖颖彬面前表达感谢:“这一个月来,我看到了你们是怎样尽心尽力抢救孩子的,我对你们没有一点怨言只有说不尽的感激!”后来,黄妈妈还经常推荐病人找肖主任看病。

心外科刘晓莉护士长已经与肖颖彬共事快30年了,在她的记忆中,肖主任似乎从未完整地休过一个周末或节假日。除了手术、守病人、查房,他还要教学、带研究生、做科研、写论文,还有170多人的大科室的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但无论工作多么繁杂,患者在他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每次来了重症急诊患者,哪怕是深夜他都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身旁。有一次,他白天做了一个大手术到傍晚6点,吃过晚饭又回到病房守病人,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钟,病人病情平稳后才回家休息。没想到,刚躺下不久,科室来了一名心脏外伤患者,急需手术,他接到通知,二话没说立即赶到手术室。那天,他通宵未眠。第二天上午,他又和时任医院政委范志民一起出差,飞机还没起飞,肖颖彬就头一歪,倒在范政委肩上沉沉地睡着了。

其实,像这样的连轴转,早已成为肖颖彬的工作常态。对此,从领导到同行、同事,好多人劝他:“你这样长期下去,身体怎么吃得消?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肖颖彬却说:“心脏手术与一般外科手术不同,往往要和时间赛跑,心脏病人等不起,哪怕一秒钟都很重要。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因此,他总是能多上一台手术就多上一台,能早一秒钟赶到患者身边就早一秒钟。

今年4月14日晚上11点钟,刚下手术台的肖颖彬接到电话,说重庆开县人民医院有名70多岁的老太太患者,在做心血管导管介入术时,冠状动脉破裂了,情况十分危急,向肖颖彬求援。肖颖彬了解情况后,确定需做急诊搭桥手术,但开县人民医院缺乏开展这类急诊手术的设备条件,于是肖颖彬提出自己和患者同时出发,赶往距开县最近的、符合手术条件的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这样比直接把患者送到新桥医院来抢救将节约近1个小时时间。于是,肖颖彬不顾刚下手术的疲惫和劳累,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长途奔袭,于凌晨2点赶到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直奔手术室,3个小时后,手术取得成功,将老太太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而肖颖彬却顾不上休息,又驱车往回赶,因为当天上午,科里还有安排好的手术,他不愿让患者等待。

肖颖彬因长期低头手术,颈椎间盘严重突出,同事和家人多次催促他去治疗,他总是忙于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差点晕倒,才被同事强行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置入钢板固定。术后第10天,心外科收治了一位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危重患者,希望由肖颖彬主刀。为了不让患者失望,他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4个小时的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刘晓莉护士长说:“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病人生命的人!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肖主任为义诊患者检查。

为了不让患者增加负担,他没有收过一个红包,甚至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他说——

“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

“不受尘埃半点侵、全心全意为病人”是肖颖彬从医以来始终恪守的行医理念。作为一名人民军医、一名科室主任,肖颖彬认为带头和带动医护人员经受住利益的考验,还患者一个纯净的就医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患者们已经饱受病痛的折磨,做为人民军医,我们怎能忍心让他们的情感和家庭、经济再受伤害呢?”肖颖彬告诫大家说,“每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

从医35年,肖颖彬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

肖颖彬刚当主任不久的一天,他正准备下门诊,一个老人怯怯地来到面前,希望给他的小孙子看病,但没有挂上号。肖颖彬顾不上饥肠辘辘,认真地为小男孩做了检查,确诊孩子需要手术后,安排爷孙俩住进了病房。在病房中,肖颖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双双离开家打工,勉强凑够了医疗费,为了节省开支,让孩子的爷爷带到医院。查房时,肖颖彬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是酱油拌米饭,但老人还悄悄塞给肖颖彬200元红包。为了让老人“放心”,肖颖彬先收下红包,等手术后又把红包还给了老人,还从家里拿了些鸡蛋给孩子增加营养,科里同事们也给他们送来了自家的饭菜。孩子要出院时,老人瞒着医护人员,用回家的车票钱订做了一面锦旗,老人感激地说:“你们治好了小孙子的病,又对我们这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们,心里过意不去啊。”肖颖彬和支部成员开会商量,科室出钱“买”下这面锦旗,他自己给老人和孩子买了回家的车票。

这件事给了肖颖彬很大的触动。他跟科室人员讲:“一个锦旗,少说也要一、两百块,这些钱可能就是好多贫困患者几天的饭钱。他们当中好多人经常吃的就是馒头咸菜,还要省下钱来给我们医生护士送锦旗,我们收得下去吗?我们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啊!”从此,心外科把“不准接受病人送的锦旗、牌匾”也作为硬性规定,连同不准收受红包等规定,纳入住院患者宣教的讲座中,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心外科的规矩。记者在心外科发放的患者宣教手册上看到,首页就写着:入院须知第一条,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科室医护人员赠送礼物、锦旗、红包等。

2011年9月20日上午,患者刘云波的姨父,从西安紧急赶到重庆探望。顾虑到自己一家是外地人,其姨父到达医院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刘云波的妻子给医生送红包,担心不会安排好医生做手术。当杨友谊告诉他,刘云波已经进了手术室,而且是由科室主任、著名心外科专家肖颖彬教授主刀时,其姨父和其他亲友均感到惊讶和怀疑。6个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来探望刘云波的一个朋友告诉他们,自己一家有3口人在这里做过手术,这里真不收红包。和刘云波同一天手术、同样由肖主任主刀的患者魏良福的爱人也深有同感,她说,他们住进来时,她在重庆工作的几个学生还专门叮嘱他们,这里不收红包,如果去送了,会被认为是对这些医生的不尊重,而在听了患者宣教讲座后,他们彻底踏实了,安安心心地听从科室安排,入院第3天就做了手术。此时,几天来的所见所闻,让刘云波的姨父感慨万千,他发自内心地说:“从肖主任和这里的医护人员身上,我真的感觉到一种不一样的境界,在这里,肖主任和医生护士们就是我们最大的关系、就是我们最亲的熟人。”

一直以来,肖颖彬带领科室人员坚持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公示每台手术的时间安排、主刀医生和责任护士;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高档药、过量药。他常讲:“听诊器里有良心,手术刀下含真情,处方权里见真情。”

邓继尧是来自四川雅安的一名70多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某医院两次住院,因病情严重,医生判定手术太大,让患者回家保守治疗,这无异于给老人下了“死亡判决书”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属于2008年12月将其送到新桥医院心外科。肖颖彬接诊后,决定为老人实施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修复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老人的儿子邓力说:听说父亲有救的消息,我们又高兴又担心,我们在这里一个熟人都没有,不知道医生会不会尽力?需不需要送红包?是不是会做很多重复检查?等等。最后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凡是父亲此前住院做过的检查一律没有重复做。此前住院时听说费用要20万,没想到最后在这里出院结账时,只花了12万。出院时,全家人不知如何感谢,邓力就写了封感谢信放到网上,他在信中真诚地写道:“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医生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这一崇高而又神圣的称号……他们给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我们家属无以为报,只能在今后怀着对军队、军人的感恩之情加倍努力工作。”

新疆某边防仓库一名士官的儿子成功手术后,这名士官试图用各种方法表达谢意,送的红包被退回,买的水果被提了回来,定好的饭局没有一个人参加,后来听说连锦旗也不收。看着孩子在医生护士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恢复健康,他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把在心外科的所见所闻写成27封4万多字的“日记式感谢信”。他说,要把这个日记作为孩子18岁的生日礼物,鼓励儿子报考第三军医大学,当一名像肖颖彬这样的人民军医。

对药品管控,一个数据最具说服力,这么多年来,科室药品收入占毛收入比例一直控制在18%以内,远低于国家卫计委对三甲医院要求的43%的标准。这正是肖颖彬长期严密管控的结果。为了减少患者及家庭的负担,肖颖彬每次查房,手上都会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是经过科室筛选的6-7种价格相对低廉、副作用较小、疗效比较好的常规用药清单,药品的规范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都写得清清楚楚。肖颖彬就对照这张清单,查看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果发现有患者所用药品不在清单上或者用量超过了规定,其主管医生就必须说明情况。

肖颖彬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爱戴。科室设了一块“意见墙”,让患者提意见。如今“意见墙”却成了“感谢墙”,上面贴满了感谢信,有手写的,有打印的,都写着患者或家属的名字。

肖颖彬正是这样带领他的团队,用仁心大爱在当下饱受质疑的医患关系中架起一座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心”桥。

为了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他总是精益求精,坚持创新之心永不停跳,他说——

“对于心外科医生,99分等于0分。稿子可以重写,生命不可能重来啊!”

医学创新,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原始动力。作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肖颖彬的创新动力,则源自于对患者的无限热爱以及对祖国医学事业的崇高使命。

2005年,肖颖彬在美国进修时,写的论文《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到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完全可以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刊发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但随后导师美国麻省总院的盖斯教授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盖斯教授说:“风心病的发病率在中国更高,你这个研究的受益对象主要是中国人,如果在美国刊发,可能对中国的病人受益较小。”肖颖彬于是放弃了在国外刊发论文,而是选择了在国内发表。有人替肖颖彬惋惜:这下可少了一个评奖的重要砝码啊。肖颖彬却说:“作为临床医生,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开展技术创新,都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都是要能为患者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评职称、图虚名啊。”

肖颖彬认为,要作一名好医生,仅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难关的勇于挑战、对医学高峰的不懈攀登,才能为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3亿,每5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平均10秒就有1人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手术堪称医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创新精神就很难登上技术高地。为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不断创新拓展新技术新途径。

冷晶体液心肌保护法曾经是心脏手术沿用30多年的常规方法,但风险较大,死亡率高。早在攻读博士的时候,肖颖彬就研究冷血心肌保护法用于心脏手术的课题。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用冷血心肌保护法替代了沿用多年的传统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使科室心脏手术死亡率由以前的7.9%大幅降至0.45%。

第三军医大学肖颖彬:救治人心,更暖人心(图)

肖主任为患者检查

心脏外科手术,过去一直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又成为困扰世界心脏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开始摸索心脏在不停跳情况下的心内直视手术。肖颖彬敏锐地“捕捉”这一前沿,带领团队展开探索研究,并邀请较早展开研究的广西医科大学何巍教授来科指导示范。但由于心脏不停跳,不断泵出的血液导致手术中视野不清,而且术后心脏内的排气很困难。为攻克难题,肖颖彬与团队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术后并发脑损伤等难题,此后,肖颖彬与他的团队又将这种技术成功应用到上至80岁老人下到出生才3天的婴儿患者。2000年,他又将这项技术带到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与西藏军区总院的李素芝院长一道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目前,在已进行的5600多例此类手术中成功率达98%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肖颖彬一直朝着勇于攻克疑难病的目标努力,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2000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对出生47天的连体男婴,这对兄弟胸腹相连、肝脏、心脏等多器官融合,这种连体儿分离手术全世界仅成功了2例,国内尚无先例。他和有关科室的专家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苦战12小时,成功闯过了心脏剥离、肝脏分离和胸腹闭合等难关,手术的成功一举轰动了全国,此后又成功完成了2例连体儿分离手术,这3对孩子的家长为了感谢新桥医院,都给他们孩子取名为“新新”和“桥桥”。

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五。近50年来,全球报道的手术成功病例不到200例,国内更没有成功的先例。肖颖彬又一次临危受命,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组,确立了“先进行精心养护、再进行心脏矫治手术”的稳妥方案。经过医院精心护理100多天后,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脏被放进体内安全位置,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完成的复杂异位心矫治手术。这些年,他带领科室先后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骑跨”矫治等重大疑难手术,救治了3万多例病人,其中不少是国内外公认的疑难病患者。

在临床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当外科医生,不是每个外科医生都能当心外科医生。虽然带有戏谑成分,却说明心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创新必须以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术为基础。肖颖彬常说:“99分等于0分。”在他看来,心脏手术关乎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他说:“稿子可以重写,图纸可以重画,心脏外科手术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因为生命不可能重来啊!”因此,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团队成员每天坚持缝针、打结等基本功练习不放松。

医生王伟刚开始一分钟只能打30来个结,肖颖彬认为动作不够麻利,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给病人带来损伤。为此要求他每天练习打结,并将练习的“成果”挂在他办公室门上。一个月过去,肖颖彬办公室门上那一根根打满结的“链子”,形成了一副别具一格的门帘,而王伟在手术台上的动作也越来越麻利,已成为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科里医生都熟知肖颖彬当初练缝针的经典故事,都曾悄悄在下面模仿练习过,肖颖彬还教大家在柔软易破的餐巾纸上、在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脏上、在细若游丝的鸡爪血管上练,他自己就连出差在外,也会随身带上一包缝针,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地练习。

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同时,为浓厚科室创新氛围,肖颖彬制定了科室学术日计划,要求每周至少选择一项国际医疗新技术、新业务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制定出消化吸收的对策,每位出国参加医学学术活动的医生,至少要带回1-2项前沿技术,每人每年至少提出5个创新建议,逼着大家不断淘汰过时的方法,开展临床技术创新。肖颖彬自己坚持每天挤出1-2个小时学习了解世界医学前沿知识,利用学术会议、出国交流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切磋技术,手术多时宁可少睡点也要多学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掌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自费往返波士顿和休斯顿去求教,终于把这项世界领先的临床技术学到了手、带回了国。

肖颖彬把心思、时间和爱都给了患者和事业,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2004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心脏搭桥手术,刚到不久,他父亲突发重病住进医院。考虑到搭桥手术是科室急需引进的先进技术,学习机会又十分难得,肖颖彬在痛苦中选择了留下。没想到,他父亲却猝然离世,肖颖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在肖颖彬的办公室,悬挂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防原医学奠基人之一、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程天民教授赠送他的一幅字:“红梅耐寒雪,明珠不染尘。”这,就是肖颖彬——一名深受患者信赖的人民好军医的人生写照。(陈晓霞 陈建南 吴刘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