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无影灯下的“信任之桥”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记者 吴文博 通讯员 徐国斌 陈晓霞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4-07-10 14:49

有这样一位医生,被患者信赖地称为“家人”。他们说:“要不是肖主任穿着白大褂,都会以为他是我们的家人呢。”

 

他就是患者的“家人”:

 

由他成功实施分离的连体儿李新、李桥到医院复查时,两个农家孩子经过长途颠簸,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可他一见面,就毫无顾忌地一把抱起,亲热地摸着两个小家伙的脸蛋,那高兴的样子,就像父母抱起自己的孩子。

在病房里,动完手术的老太太叫住他,说自己的脚有些不适,他马上蹲下来,帮老人卷起裤腿,脱下袜子,捧起老人的脚仔细查看,一连串的动作自然流畅,就像儿子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就是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很多患者都没有想到,这个如此亲切随和、被他们视为家人的医生,却是一个有着很多光环的专家:32岁时即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等众多荣誉。

患者看肖颖彬是家人,是因为肖颖彬切切实实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从医35年来,他始终一心为病人,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医患之间、乃至军民关系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哪怕患者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时光回溯到1996年底——

当时,肖颖彬所在的心外科收治了1个复杂先心病患儿。入院时他已经1岁多了,但身高体重仅和3个月大的孩子差不多,频繁感冒,不能哭闹和嬉笑,甚至吸奶稍微用力就会昏厥。此时,孩子已经多次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手术才是唯一的出路。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此前家人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均无人愿意实施手术。

面对生命垂危的孩子,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有人说:“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很难向家长交代。”还有人劝他:“你刚当科主任没多久,这种没把握的手术,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面对好心的劝告,肖颖彬仍然坚持认为:“虽然手术失败会对自己辛苦打拼起来的事业有影响,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将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其他。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为确保成功,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才完成。为了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最终孩子脱离生命危险。

连轴转是肖颖彬的工作常态,除了密密麻麻的手术,他还要教学、带研究生、做科研、写论文,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还能看见肖颖彬在监护室逐个查看病人。对此,从领导到同行、同事都劝他要多注意休息。肖颖彬却认为,“心脏手术与一般外科手术不同,要和时间赛跑,病人的心肌细胞每秒都在加速死掉,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因此,他总是能多上一台手术就多上一台,能早一秒钟赶到患者身边就早一秒钟。

因长期低头手术,肖颖彬颈椎间盘严重突出,同事和家人多次催促他去治疗,他总是忙于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才被同事强行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植入钢板固定。术后第10天,心外科收治了一位急需手术的危重患者。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他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手术。在护士长刘晓莉的眼里,“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病人生命的人”。

 

“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收一个红包,就会毁坏一次人民军医的形象”

 

作为一名人民军医、科室主任,肖颖彬认为带头和带动医护人员经受住利益的考验,给患者一个纯净的就医环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上任第一天起,他就将红包、回扣等影响医患关系、增加患者负担的不良行为定为科室“红线”和“高压线”,不可逾越。从医35年,肖颖彬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

肖颖彬刚当主任不久,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做手术。查房时肖颖彬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是酱油拌米饭,没有一点菜。但这个老人还悄悄塞给肖颖彬200元钱,不停地说不收下就放心不下。肖颖彬只好先收下,成功给孩子做完手术后,把红包充抵在孩子的住院费里,还从家里给孩子拿了些鸡蛋。出院时,老人瞒着医护人员,给科室订做了一面锦旗。肖颖彬执意不收,“买锦旗的钱是你们的生活费,为什么不用这些钱给孩子买一些营养品?”老人也很委屈,“你们治好了小孙子的病,又对我们这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们,心里过意不去啊。”

这件事给了肖颖彬很大的触动。他对科室人员讲:“一面锦旗,少说也要一两百块钱,这些钱可能就是好多贫困患者几天的饭钱。他们当中好多人经常吃的就是馒头、咸菜,还要省下钱来送锦旗,我们收得下去吗?我们收一面锦旗,可能就会让患者饿几天肚子!”

从此,心外科把“不准接受病人送的锦旗、牌匾”也作为硬性规定,连同不准收受红包等规定,纳入住院患者宣教的讲座中,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心外科的规矩。记者在手册上看到,首页就写着:入院须知第一条,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向科室医护人员赠送礼物、锦旗、红包等。

负责健康宣教的护士陈姝帆说:“来院手术的患者经常住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手术时间、手术医生及怎么给医生送红包什么的,当我们告诉患者不需要时,他们都心存疑惑,觉得不放心。后来肖主任决定把这些规定纳入宣教内容、写进宣教手册,让大家都知道科室的规矩,才慢慢打消了患者和家属们的顾虑。”

肖颖彬千方百计为患者着想,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爱戴。科室设了一块“意见墙”,让患者提意见。记者看到,如今“意见墙”已经成了“感谢墙”,上面贴满了感谢信,都写着患者或家属的名字。见有人议论道:“这不是意见墙吗,怎么都写成感谢信呀?”在场的患者及家属都笑了:“那没有意见怎么办呀,想说的都只剩下感谢了。”

 

“对于心外科医生,99分等于0分。图纸可以重画,生命不可能重来”

 

肖颖彬认为,要做好一名医生,仅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对医术的精益求精,才能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健康福祉。为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不断创新拓展新技术新途径。

心脏外科手术,过去一直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手术中心脏缺血、术后心脏复跳等又成为困扰世界心脏外科医生的医学难题。为攻克难题,肖颖彬与团队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突破了关键技术,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术后并发脑损伤等难题。此后,又将这种技术成功应用到上至80岁老人,下到出生才3天的婴儿患者。2000年,他又将这项技术带到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脏手术。2011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一直朝着攻克疑难病的目标努力着。2000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对出生47天的连体男婴,胸腹相连、肝脏、心脏等多器官融合,这种连体儿分离手术全世界仅成功了两例,国内尚无先例。他和有关科室的专家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苦战12小时,成功闯过了心脏剥离、肝脏分离和胸腹闭合等难关,手术的成功一举轰动了全国。

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医院,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肖颖彬又一次临危受命,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组,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脏被安全放进体内。

心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创新必须以过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医术为基础。肖颖彬常说:“99分等于0分。”在他看来,心脏手术关乎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图纸可以重画,心脏外科手术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因为生命不可能重来!”

肖颖彬把心思、时间都给了患者和事业,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004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心脏搭桥手术,刚到不久,父亲突发重病住进医院。考虑到搭桥手术是科室急需引进的先进技术,学习机会又十分难得,肖颖彬在痛苦中选择了留下。没想到父亲却猝然离世,“守了这么多病人,父亲最需要时却没在身边,这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