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民军医

来源:经济日报责任编辑:张 涛
2014-07-10 15:57

肖颖彬在研究国外病案。 徐国斌

经济日报北京7月10日讯 (记者 李争平) “作为一名军医,承担的是献身国防、挽救生命、造福人民的崇高事业,我愿为这个事业奋斗一生,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18岁的肖颖彬在入党申请书中立下了志向。从医以来,他矢志不渝大步赶超世界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前沿,开创心脏不停跳利用序贯排气法实施心脏手术等多项技术模式,完成国际首例高原环境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国内首例连体婴儿分离等多项重大手术,为成千上万人重塑强劲的心。今天,肖颖彬和他带领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当之无愧站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最前列。

“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开展技术创新,都是要为患者解决问题。作为人民军医,更要为我的同胞们造福。”

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界,肖颖彬是一个敢为人先的传奇性人物。年纪轻轻,就创立了多项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模式,完成了一系列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手术。

早在“读博”期间,肖颖彬就提出用冷血心肌保护法替代冷晶体液心肌保护法,从而降低手术死亡率的设想。经过艰难的研究和探索,他创造性地将设想变成了现实。这一方法的应用,使科室心脏手术死亡率由以前的7.9%大幅降至0.45%。

心脏手术从“停跳”到“不停跳”,是心血管外科临床技术的重大跨越,而这一跨越,是由肖颖彬完成的。

从世界第一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功开展以来,心脏手术都是在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内无血的情况下进行。而术中心脏缺血,往往造成术后心脏复跳困难、并发脑损伤,成为困扰世界心脏外科的医学难题。

上世纪90年代,肖颖彬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外有同行正在摸索心脏不停跳情况下心内直视手术方式,他立即带领团队快速跟进。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解决了手术中因血液泵出造成视野不清、术后心脏复跳难和并发脑损伤等难题。他们不仅将这种技术成功应用于上至80岁老人下至出生仅3天的婴儿患者,而且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海拔地区不停跳心脏手术。目前,在已进行的5600多例此类手术中,成功率达98%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5年,肖颖彬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学习时,在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方法研究上独辟蹊径,《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论文受到学界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专家建议他在美国刊发。但导师的话让他改变了主意:“风心病发病率在中国更高,你这个研究的受益对象主要是中国人。”论文最终在国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发表,丰富了国内心血管外科技术和心脏手术并发脏器损害防治理论,提高了老龄和危重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效果。

有同行替肖颖彬惋惜:这可少了一个评奖晋职的重要砝码啊。肖颖彬却坦然地说:“作为临床医生,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开展技术创新,都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都是要能为患者解决问题。作为人民军医,更要为我的同胞们造福。”

“哪怕患者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就算患者的亲属放弃了,我们也决不能放弃!”

6月19日中午1时,新桥医院10号手术室,一台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手术台前,肖颖彬半蹲着,上身微微后仰,他手中握的是手术刀还是缝针器,记者根本没看清,惟有那颗鲜红的怦怦跳动的心脏,让记者震撼不已。

病人是来自四川夹江县漹城镇易漕村的农村妇女陈秀兵,患上了十分罕见的心脏肿瘤,跑遍了成都的大医院,都表示无能为力。丈夫江成利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把她送到了新桥医院。下午3时30分,记者接到短信,“手术很成功,切除一个5×8厘米的肿瘤。”

“哪怕患者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从医几十年,担任科主任18年,这是肖颖彬和心外科不可动摇的信念。

2013年7月,即将出国留学的张新扬来向肖颖彬告别,“肖伯伯,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啊!”看着眼前一米八的帅小伙,肖颖彬欣慰地笑了,17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不禁浮现在眼前:1996年底,心外科收治了1岁左右的张新扬,他患的是“法洛氏四联症”,心脏虚弱得吸奶稍微用力都会昏厥。

有人好心劝告:“你刚当科主任,这种没把握的手术,万一失败了会影响你的前途啊。”面对垂危的幼小生命,肖颖彬决意“以身犯险”。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小新扬的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正常。然而,深夜1点半,小新杨的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此时送手术室抢救已来不及了。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就地开胸抢救。打开胸腔,肖颖彬发现心包外缘一根缝线似乎压迫血管,立即将线剪掉,血压呼地一下上去了……

其实,张新扬原名叫“张天扬”。新扬妈妈说,要让孩子记住,是解放军新桥医院给了他新的生命。

对患者不离不弃,肖颖彬近乎“决绝”。2000年11月,一名6个月大的严重先心病患儿,手术后22天仍昏迷不醒,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年轻的父母绝望了,留下孩子,悄悄离开了医院。肖颖彬对医护人员说:“就算患者的亲属放弃了,但我们作为医生,也决不能放弃!”

翻阅10多年前的病历,记者看到,那段时间,这个孩子的病情反复波折,光抢救就有七八次,特别护理记录长达68页。术后第30天,孩子终于醒了过来。愧悔交加的年轻夫妻失声痛哭,扑通跪倒在医护人员面前。

“临床医生,就是守在病床边的医生。病人将惟一的心脏交给我们,我们只能以百倍"用心",让病人"放心"。”

每天凌晨1点,肖颖彬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因为“凌晨是病人手术成功、康复的关键点。这个时候去把把关,就能把危险降到最低点。”千千万万颗重新跳动的心脏,就是肖颖彬和同事们一夜夜、一天天坚守出来的。

肖颖彬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刚进心外科时,他经常看到老主任刘欲团教授坐在监护室或病房,全神贯注地观察病人,有时还一滴滴地细数病人每分钟液体输入和小便排出。刘教授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临床医生,就是守在病床边的医生!只有这样,你才能及时判断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病人才会多一分生的希望。”至今,“守病房”已成为肖颖彬的生活习惯,担任科主任后,更成为科室同仁的工作常态。

心血管外科因其风险极高,被医学界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肖颖彬常说,“在这个舞台上,99分等于0分,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1分而失去生命。”他的同事们说,为了在刀尖上演绎出精彩绝伦的舞蹈,肖颖彬从未懈怠每一项基本功训练。练缝合,小白鼠腿上细如游丝的血管、自己大腿上单薄的裤子甚至一搓就碎的餐巾纸,都会成为他飞针走线的目标。肖颖彬沉静地说,“病人将惟一的心脏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只能以百倍"用心",换取病人"放心"。”

视频资料上,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正顽皮地啃着手指,肚子中央,一个暗红色的肉团在不停地蠕动,“那是孩子的心脏!”2006年7月,这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这种极为罕见的心脏畸形异位,全球报道的手术成功病例不超过200例,国内尚无成功先例。肖颖彬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精心制定了“先进行精心养护、再进行心脏矫治手术”的稳妥方案。这是肖颖彬主刀完成的国内第一例复杂异位心矫治手术。100多天的坚守,孩子的心脏重新回到体内欢快跳跃。

已到“知天命”年龄的肖颖彬,眼神依然清澈、从容、单纯。他对记者说,“我一直梦想着建成一个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心血管外科中心,让病人不再苦苦等待,不再加床住过道走廊。梦想着破解心脏的奥秘,攻克心脏疾病的所有难题,让更多的病人摆脱心脏疾病的折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