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生命不可重来

——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上)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杨燕群 熊学莉 胡红升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4-07-11 08:19

皮肤白皙,头发微卷,看上去给人安然、慈祥的感觉。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32岁时即担当此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如今18年过去了。采访中,他的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有肖主任一句话,我就觉得能熬过去。”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救治

 

时间推回到1996年,年轻的肖颖彬刚晋升心外科主任。科里收治了3个1岁左右的法洛氏四联症患儿—一种心脏有4种畸形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唯一出路。但1岁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

肖颖彬决定冒风险闯禁区:“作为一名医生,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

肖颖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先后为3名孩子实施手术。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3个孩子中,张新扬的过程最惊险。他的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3点,术后当天,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正常,可到了深夜一点半,孩子血压突然急剧下降,心脏骤停。一直守在监护室的肖颖彬当机立断,带领医护人员在新扬的监护床边拉起一个布帘,搭成一个临时手术室,就地进行开胸抢救。直到凌晨4点,抢救才取得成功。最终3个孩子都脱离生命危险。

在心外科的走廊里贴了一段肖颖彬的格言:“如果你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如果你生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特别的礼物,需要你特别的关爱。”

 

99分等于0分

 

据资料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3亿,平均10秒就有1人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开始摸索心脏在不停跳情况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但由于心脏不停跳,不断泵出的血液导致手术中视野不清,且术后心脏内的排气很困难。为攻克难题,肖颖彬与团队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心脏同步引流法”和“综合序贯排气法”等一系列新技术,并成功应用到上至80岁老人下到出生才3天的婴儿患者。目前,在已进行的5600多例此类手术中成功率达98%以上。

2000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对胸腹相连的连体男婴,这种连体儿分离手术全世界仅成功了2例,国内尚无先例。肖颖彬和有关科室的专家一道,苦战12小时,成功闯过了心脏剥离、肝脏分离和胸腹闭合等难关,手术的成功一举轰动了全国。此后他又成功完成了2例连体儿分离手术。

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肖颖彬又一次临危受命,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组。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脏被放进体内安全位置,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完成的复杂异位心矫治手术。

肖颖彬常说:“99分等于0分。”在他看来,心脏手术绝对没有重来的机会,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用自己的健康去夺回病人生命

 

护士长刘晓莉已与肖颖彬共事快30年了。在她的记忆中,每次来了重症急诊患者,哪怕是深夜,肖主任都随叫随到。

有一次,肖颖彬白天做了一个大手术到傍晚6点,吃过晚饭又回到病房守病人,直到凌晨2点,病人病情平稳后才回家休息。没想到,刚躺下不久,科室来了一名心脏外伤患者,急需手术,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手术室。那天,他通宵未眠。第二天上午,肖颖彬又和时任医院政委范志民一起出差,飞机还没起飞,他就头一歪,倒在范志民肩上沉沉地睡着了。

其实,像这样连轴转,早已成为肖颖彬的工作常态。肖颖彬说:“心脏手术要和时间赛跑。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钟都是病人的生命。”

肖颖彬因长期低头手术,颈椎间盘严重突出,他总是忙于工作拖着不治。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差点晕倒,才被同事强行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置入钢板固定。

术后第10天,心外科收治了一位需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危重患者。肖颖彬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4个小时的手术。护士长刘晓莉说:“他是一个用自己的健康去夺回病人生命的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