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打灯笼访贫农到“三联”式扶贫帮困

这支服务群众的生产队从未离开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记者 代烽 欧阳浩 特约记者 程永亮 欧阳春责任编辑:张硕2014-05-22 08:27

根植井冈红杜鹃

——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传承红军精神服务人民纪事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茅坪乡马源村是革命英豪袁文才的家乡,今年已83岁高龄的袁文才二女儿袁白莲得知记者来采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红军歌谣。

马源村地处偏僻、人多地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09年4月,人武部工作组进驻马源,将113户村民组织起来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引进莲藕新品种,利用“青年民兵之家”开办夜校,聘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如今,仅莲藕种植一项就使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

“我现在的日子是这辈子过得最好的。”袁白莲老人告诉记者,马源村能脱贫致富,头功要归人武部,他们就像当年的“红军生产队”。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每到一地,都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特别是到了稻谷熟的季节,毛泽东还向全体指战员发出支援农民收割的指示,从军官到士兵,人人参加,个个上阵,早出晚归,帮助缺少劳力的农户割稻。

80多年过去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原因,井冈山市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目前还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井冈山市人武部干部职工的最大心愿。

厦坪镇菖蒲村位于井冈山北大门,是游览井冈山的必经之路。6年前,这里还是个猪牛不入圈、垃圾屋后倒、污水满地流的后进村。2008年,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骨干30余次进驻该村,帮助制定建设规划,拆除危房,硬化地面,整修排污水渠,发展“农家乐”。当年,菖蒲村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最具魅力村庄”。仅旅游服务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近5000元。

农民要想富,必走产业路。自2002年开始,市人武部积极响应政府“生态强市”号召,动员组织群众实施“一村一品”绿色工程。他们帮扶黄坳乡石角村建起油桃示范区、支持茅坪乡桃寮村发展高产毛竹、协调鹅岭乡白石村引进种植赣南油茶……通过建立市场化营销渠道,使山区特色产品走上订单式生产轨道。人武部先后帮扶12个贫困村摆脱贫穷,成为当地的小康示范村。

为使扶贫开发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扩展,去年11月,在南京军区领导的倡导下,井冈山市人武部与经济发达的上海长宁区、江苏海门市、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安徽巢湖市、福建福清市、江西贵溪市等6个人武部,携手开展“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乡村”的“三联”式扶贫活动。由井冈山市人武部牵头,6个兄弟人武部协调当地政府对口支援井冈山市的6个贫困乡镇。

目前,首批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生态文明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医院学校改造升级等26个重点工程已经启动,落实项目资金3100多万元。

“从夜打灯笼访贫农到‘三联’式扶贫帮困,这支服务群众的生产队从未离开。”吉安市委书记王萍感叹,井冈山市人武部的这一创举,为该市新一轮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

巍巍井冈,杜鹃红似火。

《解放军报》(2014年05月22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