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不虚。1996年,军报摄影记者周朝荣与郭天一去西藏边防出差。一路上,他忙着拍照,只记得郭天一默默地跟在身边。
8年之后,2004年6月10日,郭天一在军报上发表了《岗巴吹来英雄的风》。读后,周朝荣大吃一惊:“天一一篇文章竟然做了8年!”
这是一篇散文,记录了郭天一当年在岗巴抗英古堡遗迹的所思所想。在这篇文章中,他写了一段看似突兀的话:“人的精神,经常磨一磨才能保持锋利;不去磨它,慢慢地,就变得钝了、锈了、最终废了。”
这篇文章,就写在郭天一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的时候。远离采编一线,他依然在磨砺着自己的精神锋芒。当秘书的时候,漫步颐和园,他还写过一篇《清晏舫畔听涛》。文中写道:“石舫华丽则华丽矣,谓观景则可,若谓竞渡,请与此石船作别,另登进取之舟。”
仿佛是人生的谶语。在《岗巴吹来英雄的风》中,郭天一还提到了因车祸牺牲在阿里高原的好书记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有两幅铭志的条幅。一幅是‘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另一幅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真的是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自己的忠骨、热血融进了高原,而且是那么纯粹,那么彻底……”
“岗巴,你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这是他在古堡上的仰天之问。如今,郭天一真的像孔繁森一样,把热血洒在了高原天路。
11月20日,天一回家了。深情地抚摸着儿子骨灰盒上覆盖的党旗,他的父亲郭兴智热泪滚滚:“娃儿,你现在睡着了,有党旗盖着,就不会冷了。党旗把咱中国都覆盖了,这温暖有多大啊!”
12月6日,郭天一妻子易祖芹的生日。
这是第一个没有丈夫陪伴的生日。易祖芹喃喃地对记者说:“我是1993年10月14日下午5点10分认识了天一,至今14年零一个月,5140天,123360个小时……”
说着,易祖芹打开录音机,放了一首天一生前唱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
泪光中,天一好像身披边疆的雪花,向我们走来——
“向前进,向前进,向着胜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