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烈士海战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4-25 09:52

海上“黄继光”

——记“一等功臣”郭玉东

简介:山东济南人,1971年入伍,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扫雷舰十大队389舰代理给养员。在西沙海战中,郭玉东忍着剧烈的疼痛,冒着烈火随时将炮弹引爆的危险,脱下身上的呢军服,裹住堵漏塞,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堵住弹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当战友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停止了呼吸,但仍在弹洞上,保持着堵漏的英勇姿势,被大家誉为“海上黄继光”。

郭玉东入伍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列车上写下了这样一篇日记:平时要像雷锋、王杰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战时要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用生命区争取胜利。

1974年1月17日,郭玉东所在舰接受了西沙执行任务的命令,听完舰长动员,郭玉东心情很不平静,他对几个战友说:“这次去西沙执行任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复杂情况,我们都要做到‘生为人民,死为革命’。”他是舰上的给养员,出航前,他把物资补给情况重新检查了一遍,想到这次航行风浪会很大,晕船呕吐的通知一定很多,干饭不想吃。为了使同志们能够吃好,他又骑上自行车跑了几里路,去拉了二百多斤面粉和面条。第二天清晨,由于出海计划提前,郭玉东四点钟起床,跑到供应站,抹黑把预先订购的青菜、猪肉拉回来。东西刚放好,战舰就启航了,一边航行,一边把补给的咸菜一坛坛用绳子拴好,固定在中甲板,又把其它东西一件一件安放在适当位置,事情都办完,他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早饭。

航行中风浪很大,炊事班的几个同志大部分晕船很厉害,郭玉东叫他们去休息,自己一直坚持战斗在伙房烧菜、做饭。深夜他与另一个战友一起,端着亲手做的稀饭,带着饼干,到各个战位,一个一个动员大家吃夜餐。

到达榆林后,郭玉东不顾疲劳和几个战友一起,又把码头上二百多斤重的大米包,一包一包扛到舰上,准时把补给的东西装进仓库。在榆林去西沙的航渡中,他由于几天没有休息好,胃病不断发作,常常按着肚子干活,他头冒虚汗浑身上下湿淋淋的,但仍然在锅灶旁为战友做饭菜。

1月19日晨,我舰与敌舰相遇,战斗警报拉响了,郭玉东飞快地跑到自己的战位,迅速地把弹药箱从架子上一箱一箱地搬下来,有秩序地放在吊弹口,炊事员小崔也赶忙下来帮助他搬弹,为了顾及全舰,郭玉东派他去支援其他战位。在与敌舰周旋3小时后,水雷兵小于想到郭玉东在弹药库闷了这么长时间,可能口渴得厉害,便拿着苹果刀舱口送给郭玉东,可他说什么也不要。小于看到他那种严肃表情,便俏皮地说:“打响的时候你可别小气啊!”郭玉东坚定地说:“你放心,保证让他们‘吃饱了’再去见龙王。”

战斗打响了,突然,敌舰一发127mm穿甲弹从水线下穿透了后住舱左舷的钢板,射透后弹药库的两层壁板打进了主机舱,几个舱室都起火了,郭玉东腹部和腰部负了重伤,负责损管的仓段兵王雄下到后住舱堵漏,但是怎么也堵不上,海水很快顺着弹药库壁板上茶盘大的弹洞涌进了后弹药库。情况非常紧急,如果海水灌进主机舱,漫过鼓风机,主机就会停车!战斗正打得激烈,主机一分一秒都不能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玉东不顾伤病,不顾大火随时有把炮弹烧炸的危险,立即脱下上身呢军服,裹在堵漏塞上,操起大木锤,拼尽全身力气,把堵漏塞砸进弹洞。漏洞堵住了。海水对主机的危险排除了。可是郭玉东却扑在弹洞面前,头部仍然侧向主机舱,他在这个战位上,完成了他的最后职责,为祖国现出了年轻的生命。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来到他身边,都为他的英雄行动所感动,他倒下的位置离舱口梯只有三米,他的身体紧贴着灼烧过的弹药库,仍然保持着堵漏的姿势。他真正做到了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用自己的英雄行为践行了生前立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