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履行战场上与战友的约定,老兵郭益民35年苦苦搜寻烈士遗骨——
“我的好兄弟,你在哪里!”
一场新雨过后,宁明烈士陵园内满目流翠,四周一片空悠静谧。
墓园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半哈着腰,步履蹒跚地径直走向3区3排9号墓前。老人摆上一壶清酒、两个苹果、几柱香烛,用嘶哑的嗓子轻轻说道:“保良兄弟,我来陪你说说话。”

郭益民在战友李保良墓前长跪不起
老人名叫郭益民,墓是烈士李保良的衣冠冢。如同往常一样,他慢慢地把身子斜倚在墓碑旁,一遍一遍地抚摸墓碑。在他身后,一条长长的歪歪斜斜的黄色泥印伸向远处,一如他
35年来寻找战友的艰难足迹。生死约定,让他背负了35年
35年来,郭益民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回家过年,身边总带着一幅遗像。
在郭益民租住的屋子里,这张用一寸照放大的黑框照被摆放在当中。遗照前是香炉、祭品,他每次进门或者外出时,都要抽出3支香恭恭敬敬地点燃、插上,然后在心里默念:兄弟,你在哪里!
郭益民心中放不下的兄弟,就是烈士李保良。
1978年底,郭益民与李保良参军入伍,分到了一个连队。都是新兵,又是河南老乡,两个年轻人像亲兄弟一样,工作上互相扶持,生活上彼此照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第二年春天,两人所在部队开赴前线保家卫国。郭益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李保良约定:“不管谁在战场上牺牲,活着的一定要把对方带回老家。”
不久后,在某高地争夺战中,李保良不幸被一枚火箭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19岁。由于前方战事吃紧,烈士的遗体只能被就地掩埋,没有及时转移到后方。
直到战斗结束,撤防返回驻地的郭益民才得知李保良牺牲的消息。然而,当年战斗的地方一直烽火连天,找回李保良遗体的事就被耽搁下来,一晃便是10多年。
这些年,早已脱下军装的郭益民经常会梦到同一个场景:炮弹轰鸣、子弹呼啸,战友李保良的面孔愈来愈清晰,可这张面孔转瞬又越来越模糊……
背负着当年的生死约定,35年来郭益民一直心怀歉疚。
辗转多地,边打工边寻访线索
战火渐渐熄灭,边境放飞和平鸽。想起战场上的生死约定,郭益民决定踏上寻访战友的路。
为找到掩埋李保良的具体位置,郭益民找当年的战友打听,到老部队求助,可大家的说法不一,始终没有一条确切的线索。不管线索多混乱,只要有一线希望郭益民就不言放弃。为求证线索,他常年在多地来回奔波,有时还得露宿在街头、涵洞和高架桥下。
一年一年过去,搜寻线索的工作仍没取得多大进展。直到2009年5月,郭益民在热心人的指点下,走上河南许昌街头打出“寻找烈士遗骸”的条幅,寻求社会帮助。可喜的是,这个方法让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有一天,曾参加过那场战斗的干部赵德宽找到郭益民,告诉他一个名叫许平的武汉籍战友曾抢救过李保良。
循着这条重要线索,郭益民来到湖北武汉,他一边打工,一边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许平。当地一位记者得知他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专门采写了寻访许平的稿件在报纸上刊出,并帮助郭益民在武昌找到了许平。从许平口中得知,李保良的遗体抬下阵地后,被交付到一名湖南籍战士陈建国手中。
2009年11月27日,在湖南战友龙利国的帮助下,郭益民几经周折,终于在长沙找到了陈建国。据陈建国回忆,李保良牺牲后,他们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他背着李保良的遗体边打边撤。当时战场情况紧急,现场指挥员只得下令将牺牲战友就地掩埋。凭着对当年战场的记忆,陈建国又草绘出一份埋葬烈士遗体的草图。
这些年,郭益民为寻访烈士遗骨散尽家财、吃尽苦头,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寻访过程中,他对战友的深情大义深深打动和带动了不少人,许多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将他的故事上传到网络,发动全国各地的战友及热心人都来寻找线索;不少素不相识的人在他困难时解囊相助,提供无私的帮助。他忘不了,一位战友的遗孀专程上门,含泪捐给他133元钱……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