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谋打仗,个个练打仗,时时想打仗,事事为打仗,特种连官兵把当兵当事业,把打仗当专业——
习剑备战“豁得命”
刚组建那年冬天,正值训练预备期,特种连在刺骨寒风中首次展开“猎人训练”课目。水障、火障、泥潭、铁丝网,一道道障碍横在战士面前,有人犹豫了。时任连长吕鹏、指导员彭晓磊带头钻过熊熊火圈,跳入水深没顶的蚂蚁洞,扑入布满泥浆的低桩铁丝网……上有所率,下有所效,官兵如下山猛虎,寒冬腊月掀起精武苦练热潮。
在准备打仗这场“寂寞的长跑”中,特种连官兵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战士张欣在训练日记中写道,“跳下蚂蚁洞时,就一个感觉——‘冷’,冰冷的污水没过头顶,肌肉剧烈抽搐,脑中一片空白,到懒人梯时双手已经握不住攀爬的绳梯了”。
“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上等兵吕华松常用这句座右铭激励自己。去年4月,连队选择总里程达12公里、2处坡度不少于40度的路段组织越野训练,体重仅一百零几斤的小吕,负重70斤背囊,在山间崎岖的小道上飞奔。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天气异常闷热,裹在身上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层层盐迹像盛开的“白莲花”。
到最后1公里冲刺时,吕华松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强烈的极点反应、难耐的体力透支、深深勒紧肩膀的背包带,让他再也压抑不住痛苦的泪水,一边跑一边哭起来。战友们劝他休息一下,他却从未停下坚持的脚步,用行动践行“倒也要倒在冲锋路上”的誓言。
走进特种连,听到最多的就是“忘死拼搏、勇往直前”的呼喊声,感受最深的就是官兵个个中气十足。你快我一秒,我多你一环,训练即是上战场,爱较真,敢较真,较得真,处处呈现龙争虎斗的练兵热潮。
连长安志龙在备战军区考核的攀登训练中,不慎踩空跌入攀登楼空窗户里,膝盖砸在窗沿突出部上,皮肉撕裂露出白骨。安连长顿时身体僵硬,脸色煞白,他咬紧牙关,医院处理完仅休息了3天,又投入到恢复性训练。
道路崎岖,光线黑暗,下士赵天其在一次12公里夜间奔袭时,不慎被路中突起的小石块绊倒,膝盖重重的磕在石头上,鲜血瞬间流出了一大片,染红了迷彩裤。小赵双手撑地,略作调整,又迅速投入到奔袭的人流中,留下了一句霸气十足的话:“这都不是事儿”!此后,便被战友们称为赵天霸。
凌晨5点,连队紧急集合后,组织官兵迅速展开10公里全装越野;到达终点后,又在茂密的丛林中展开班组对抗训练和野炊;7时40分开始,紧接着进行近4小时的特种兵战斗射击和战斗动作训练;午饭后,短暂休息了20分钟,官兵们又投入到特种攀登、应用捕俘和全副武装400米障碍3个课目的强化训练,直至晚上11点半夜间战斗射击结束,官兵才完成了一天的训练内容。而这,在连队却是家常便饭,正应了官兵那句口头禅:最舒服的一天是昨天!
军人血性永远是胜利的刀锋。连队坚持用“不叫苦、不畏难、不惧险、不怕死”的特战传统熏陶官兵,坚持每月一次不少于20公里的战备拉练,每周1次10公里、2次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定期进行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托举弹药箱、实弹射击等6个科目的连贯性训练,磨砺了官兵累不倒、拖不垮、打不败的顽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