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即使走得再远 也要回到祖国

——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迎接志愿军老兵回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豪 钱宗阳 陈程 毛志文责任编辑:姚旭东2014-03-27 23:03

思考:战争除了伤痛还应留下什么

国家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缅怀英烈,也是为了牢记历史,更好地面向未来。

“这次移交恰逢清明,迎接烈士遗骸回归祖国,既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对烈士亲属以及全国人民的安慰。”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部助理研究员褚杨认为,无论走了多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

“记得上高中时,学校设有国防教育课。当时的任课老师是一名复转军人,总会给我们讲述很多著名的战斗,以及和平年代军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故事。”褚杨说,“多一些这样的教育,对于青少年了解国防、关注国防是十分有意义的。”但目前我国国防教育的现状却有些让人担忧,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星、沉迷网游,对国家大事和国防现状少有关注。在青少年国防教育方面,我们相较于美俄等国还有很大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此次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是一个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契机。”齐德学认为,这次事件的意义不仅仅是让老兵回家,还可以引领更多的人特别是年青人去深入了解那段光辉而壮烈的历史。当记者提到中国军网专门设立了英烈纪念堂栏目,引导网友通过网上敬酒、献花等行为来缅怀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时,齐德学表示这样的栏目很有意义。

采访中专家们都纷纷表示,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国防教育,是一种非常好、非常便捷的方式。“现在中国几乎有四亿网民在上网,手机等新媒体也日益得到广泛使用。中国军网开展的这种英烈纪念堂,可以使网友了解真实历史,摆脱虚无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在国民心中生成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展望:面向未来我们还能怎样铭记

西方谚语说:英雄只在艰难的时候才被认识。但在我们这个多难的国家,从来不缺乏英雄。多难兴邦。这个“兴”,也包括着革命英雄主义之兴。这次迎接老兵回家,决不只是烈士名单上的数量“+1”。每一个名字,其实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引以为傲并因之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于他们,我们还能怎样铭记?

“国家首先要用行动告诉每一个人:英雄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尊重。”丁伟介绍说,美军是从1996年才开始大规模在韩搜寻阵亡军人遗骸的,我国起步不晚,也很重视,但有些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在鉴别烈士身份问题上,欧美国家军人佩戴用金属制成的身份牌,而我们国家是在军装的内衬上写名字,从实际效果上看,在军装上写名字的方式保存时间较短。这些年陆续发现的一些志愿军遗骸,有指挥员有普通战士,但由于年代久远都很难辨识身份。当然,用身份牌的方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美军、韩军这些年找到的遗骸,也有很多无法确认身份,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思考新的办法。

褚杨认为,在烈士遗属的抚恤问题上,这些年国家不断出台好政策,对部队官兵的士气激励作用很大。“要在全社会都形成爱英雄敬英雄共识。因为爱英雄,其实就是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只有了解,才会爱戴。”褚杨说,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有太多烈士牺牲在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征程中,牺牲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许多烈士的故事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只言片语,有的只是英雄的一个很小的侧面,有的很难找到相关记录,还有的甚至是无名英雄。历史问题的研究人员、教育者、媒体从业人员乃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了解我们的英雄出一份力,并且应该大力传播英雄的故事,在网络时代,要让英雄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英雄理应得到尊重,任何一个生命的牺牲都是一种崇高。迎接英魂回归,其实也是一种信仰的回归。”专家们表示,采访结束后他们也会去“英烈纪念堂”进行祭扫,和广大网友们一起在网上迎接老兵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