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概况

来源:国际在线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5-09-15 10:37

1937年春,第4、第5、第8军和第3、第9军一部协同作战,打进依兰县城,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第6军攻克汤原县城。抗日联军各军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扩大了政治影响。“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紧密依靠群众,主动出击,积极打击日伪军,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活动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第1路军,先后攻克抚松县庙和辉南县城,袭击宽甸县四平街,奇袭辑安(今集安)县老岭隧道工程,在蚊子沟伏击索景清旅,歼其300余人。活动在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省东部的第2路军,向日伪军展开积极进攻,突袭宝清县七星河镇,全歼守军;在依兰县五道岗伏击战中,歼日伪军300余人。第5军第3师第8团第1连的16人,在宝清县小孤山被日伪军骑兵400余人包围,激战竟日,清灭日伪军120余人,连长李海峰等12人壮烈牺牲。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和黑抗日联军某部在伏击敌人嫩平原的第3、第6、第9、第11军,到处打击日伪军,作战420余次,毙伤日伪军7600余人。抗日联军各军活动于70余县的广大地区,打击与钳制了日伪军几十万人,积极配合了全国的抗战。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基地,将其兵力增至8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加紧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采取增建“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座法”等手段,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竭力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谢文东、李华堂、郑鲁岩等在此期间相继叛变。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第1路军于6月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取得辑 安县长岗、敦化县寒葱岭等战斗的胜利,并在临江县岔沟、八道江一带,突破了日伪军13个团的包围。7月,第2路军为摆脱日伪军的围攻,以第4、第5军主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西征,攻克苇河县(今苇河镇)楼山镇后,由于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仅一部进入五常县境内;第4军被日伪军围攻,军长李延禄、副军长王光宇牺牲;10月,第5军一部在东返途中遭日伪军袭击,冷云等8名女战士被围,宁死不降,毅然投入乌斯浑河,英勇牺牲;第2路军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7次,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其中第7军于饶河县西风咀子伏击日军,击毙少将日野武雄。同年夏,第3、第6、第9、第11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陆续远征,先后到达海伦、德都地区,攻克讷河县城和克山县北兴镇,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并在德都县朝阳山一带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0月,日伪军进行“大讨伐”。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第1路军各部队分散游击,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今靖宇)一带,1940年1月,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历时50多天,作战40余次,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于2月23日在蒙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壮烈牺牲。由于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各路军减员较多,1940年初,吉东、北满省委领导决定将各军缩编为支队。第3路军随即改编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继续活动于黑嫩平原20余县,在攻占克山县城后,又相继攻克肇州县丰乐镇和肇源等县城,使日伪军甚为震惊。第2路军到1941年2月,先后编成第2、第5、第8支队,活动于同江、富锦、虎林、宝清地区。3月,第1路军亦按两省委决定编成第1支队,活动于绥芬河、东宁地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